【赵氏网新闻】赵节初:走笔弄墨品传统
- 中华赵氏网 2014/5/22 20:25:21 兴安政府网
赵节初:字砚农,号半部堂人。受其父影响幼喜书画,无师乱涂。成人后,得名师指导,于书于画于印皆有涉猎。艺术上主张师传统法古人,追求古淡朴逸之风。现为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赵节初说他就是一个小木匠。
是的,他是一个小木匠,一个与众不同的木匠。他运用他的现代化的笔墨做出传统感觉浓厚的乡村家具,他用传统的笔墨绘写出现代感强的书画作品。42岁的赵节初是科班出身的家具设计高手,同时又是一位颇具潜力小有名气的山水画家,家具设计是他的谋生手段,情融翰墨是他的痴心追求。
有古话:男人女相、南人北相乃为成大器之人。赵节初为典型的南人北相之人,他成了大器,但是大器晚成。
赵节初出生和长大的那个地方叫“兴安",今年11月,广西兴安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有着好山好水的兴安就在桂林,年少时的赵节初天天耳濡目染的是乡音和好景。
1964年1月,赵节初在兴安的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梁架冲出生了,为家中的长子。他之后还有4个弟弟妹妹。1983年,他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10年后,村里才有了第二个大学生,那是他的弟弟。
赵节初感慨于当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在村里的小学就读,那时的小学就在村里的祠堂里,总共三排,第一排是一年级,第二排是二年级,第三排就是三年级了,一个老师就可以在一个教室上三个年级的课。爷爷曾教过书,有着很深厚的儒家学养。从小,爷爷就是要孩子们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父亲是一个很有天份的木匠,一个手艺人,他不仅能做家具,还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就是天”“食不言,饭不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严谨的家教让赵节初感觉很压抑,也让他小小年纪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
爷爷一看就是一个曾受过教育的人,他很洁净,这在那个山村很另类。可是他极爱喝酒,每喝必醉,人们都叫他“酒疯子”。赵节初感觉到爷爷心中的失落,他是无奈于自己的“怀才不遇”呀!于是,赵节初下定决心,一定要替爷爷实现他的愿望,让爷爷和父亲为他骄傲,也因此他更加依恋爷爷和父亲。
五年过去了,村里有了初中。赵节初在村里又读了两年初中。高中是由村里的贫管会推荐,贫管会认为赵节初已经读到了初中就不用再读高中了,于是,该读高中的他在那一年没能读书。第二年,家人想办法还是让赵节初去考高中,他以全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乡高中。可是,他的读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在想来可能是赵节初那时还没有“开窍”。1979年,赵节初还未满16岁,他就要参加高考了。这一年他没有考上,爷爷和父亲很失望,第二年,他还是没有考上,第三年结果仍然一样,第四年,爷爷和父亲是彻底地失望了,不要赵节初再上学,也不要再去想什么考大学,离开农村,进城了。可是,这一年,赵节初“醒”了,他一定要补习功课,一定要第五次参加高考,奇迹发生了,这一年,赵节初考上了大学。爷爷和父亲感觉老天对他们开眼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收到通知书后,家里比过年还喜庆,杀了一头猪以示庆祝。19岁的赵节初,这时才能长吁一口气,擦掉脸上的泪水,挺直了腰杆。他终于为爷爷、为父亲、为自己、为这个家争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走出了乡村,进城读书了。
对从前的“179”“180”这两趟从南宁到上海的火车,赵节初是忘不了的,他来来回回乘了四年。1983年9月,已很老迈的爷爷、还有父亲母亲将赵节初送上了南宁开往上海的火车,19岁的赵节初第一次走出乡里。在上海,他下了火车,虽然胆怯但还是自己想办法乘上了上海去南京的火车。他到了,到了南京,进了他将要生活四年的这个城市,进了南京林业大学,成了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一名学生。有意思的是,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木匠,只不过,他将是一个现代化时代的木匠。
从一个小山村来到这金陵古城,赵节初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放进了大海,中国的文化浸淫着他,他舒展自己,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吸得饱饱的。除了用心把自己的专业学好之外,赵节初全方位地学习,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他从学说普通话开始,迅速地让自己能与同学正常交流;从前的他能写一手好毛笔字,当然还够不上“书法”,于是,他将自己的基础打得更扎实,课外参加书法班,小时,他喜欢看父亲写春联,于是,他参加国画班,喜欢唱歌,就参加歌唱练习,不知道足球是什么,那就去看同学踢足球是怎么回事……
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农村孩子赵节初在大学第一学年就当上了宣传委员,第二学年,他当上了团支部书记直至毕业,同年,20岁的赵节初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乡村孩子了,他为人处事大方得体,行为方式潇洒随意,他春风得意,感觉生活真是美好。
可是,他还常常想起他的爷爷,上了大学的他,放假回家。爷爷知道孙子要回来了,拄着拐棍每天在村边的公路上等着,只到看到他的身影,然后手拉着孙子的手,一直到家。他的眼里,满含着期望,可他啥也不说。返校时,爷爷还是拉着他的手,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十几元零散的钱,让他带在路上花。这时的赵节初发誓一定要让自己成一个让爷爷满意的人,让爷爷过上好生活。要让自己更快地成长,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
大四时,南京林业学院举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评选“南林四大名人”,赵节初成为南林四大名人之一。这让他自己内心颇感骄傲,但他并不流露。这时的他感觉到,从前的一张白纸如今已写满了很有份量的内容。
1987年,大学毕业了,赵节初为了能有钱供弟妹读书,没有留校,他想回广西工作,可是另一个同学更想回家乡,赵节初只好服从分配到广东省农垦总局工业处工作。因为他在校是学生干部,他被留在了机关,没有往下再分。这儿的工作生活条件都不错,容易满足的赵节初安心地呆了下来,发了工资就寄回家,贴补家用。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春风吹来。赵节初被安排到总局下面的一个公司做老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那时的他,只是想着少说话多干事,能对得起自己拿的这一份工资。可是在国企的这几年,让他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同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2000年5月,农垦总局实行改革,下属的八家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联管办,这时的赵节初任副主任,不再是法人代表了,他的责任小了自由空间大了。于是,他提出到下属的一个小家具厂工作,实行股份制管理。清产核资时共有资产150万元人民币,而遗留下来的所欠工资款和供应商的款就达120万元,这样,赵节初就背下了这120万的债务和30万元的国有资产,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阶段。
就在这种情况下,赵节初暂没有大施拳脚打开局面,但该公司从此再未增加总公司的负担。
2004年3月,这家公司经上级批准,通过合法程序归属赵节初个人经营。从前的小家具厂,经过一段时期艰辛的努力,如今发展成为拥有36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专业生产民用厨柜,生产经营状况很好。
写文章就如说书,只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其实,5岁开始临帖的赵节初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传统书画的魅力浸透到了他的骨子里,父亲临摹《芥子园画谱》的专注与陶醉,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创作时的玄静恬淡,都让旁观的赵节初受益匪浅……
大二大三时的赵节初就爱看各种画展,参加山水画基础班,听过名家尹安石的课,并在他的指导下作画写字,毕业后,得意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就放下了写字画画。到了1999年,紧张的工作压力让他迷失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放松下来,他重新拿起了毛笔和画笔。
他拜师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还有着很有意味的一个过程。起初邱老师只是客客气气地向人介绍:“这是企业家赵节初,我的朋友。”邱老师给他列出书目,让他仔细读,让他好好地看古画,细细地观察画中的线条感。经过两年的学习指导,邱老师认可了赵节初的作品,很高兴地向朋友们介绍:“这是我的学生赵节初,悟性高,非常聪明。"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可是,赵节初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不是为了附庸风雅,只是内心的艺术情结让他不懈地前行,他并没有想到他一定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写字作画而“不为稻梁谋",是赵节初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显著特征,他画自己所喜欢的山山水水,不考虑“好卖不好卖”,也不考虑“好看不好看",赵节初的山水画皆为性情之作,一切纯粹由心而发。
对他画画影响很大的是刘彦水。1999年底,朋友的朋友,画家刘彦水来到了广州,他每天就是画画画,赵节初感动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想为他做些什么。第二年的7月,刘彦水从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结业来到广州,赵节初为了让他方便作画,为他租了房子。赵节初每天下班后就去看他作画,并尝试自己作画。六个月时间过去了,临走之前,刘彦水看赵节初的画,赵节初很紧张。当他听到刘彦水很欣喜地说:“你画得很不错!”时,他放心了,自信心大增。从那时起,赵节初自己认可了自己,他单飞了。于是,他这一年底,就租了房子成立了工作室,每天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就到工作室写字画画,一直坚持了4年。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节初认识了广州市书画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书画家周国城,他给了赵节初的创作以极大的鼓励,他看了赵节初这几年来的画后,决定为他开一个小型画展和作品研讨会。从此,赵节初和这位重人才的专家就成了好朋友,得到了他无私的帮助和扶持。从此,“木匠”赵节初不再只是一个木匠了,他用自己的手写画自己的心,将内
心那来自于爷爷的儒家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艺术精神深深地融会于自己的书画之中。此时的赵节初越来越不像从前那个容易满足的赵节初了。他又想有新的动作。
我们当下所处的是一个文化狂欢的时代,而他却一味地坚守着传统,但意随当代,他实在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只是照搬传统他总一无所获,一事无成。可他想要的是自己的传统范式,不与人雷同。他就想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阐释,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热爱传统,坚守传统成为赵节初的艺术追求。他想,将他左手中的“家具”和右手中的传统“书画”结合起来,看能诞生出什么?
出生于传统家庭的赵节初,出生于桂林山水之间的赵节初,喜爱山林的赵节初,他要把心中的乡村展现出来。
他用很平常的原木打造出了十几组拙趣十足的乡村家具,包括桌、椅、台、柜等常用物件,有一些像老家用过的物什。赵节初的爷爷如果在世,一定会感怀于这个孙子,他的孙子从他的身上继承到的正是他毕生的所愿,家庭的传统、传统的思想甚至更多。就像他当年连考五年才上了大学,如今的赵节初再次“醒”了,并“悟”了,他从家具与书画中萃取了一个共同的特质——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承载方式就成为他一人独有的。
赵节初迫不及待地要让大家看到他的杰作。2004年5月,他在广东画院举办他的画展,他觉得自己要展示的是一个自然真实的“我”,这个“我”由传统与现代的因素构成,由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构成,于是他选择了以山水画和乡村家具作品共同组合展出,这在广州历年来的画展中尚属少见。
走了不锈钢折叠椅,换上他的乡村家具,撤走一切与现代和都市有关联的物件,代之以传统和乡野的凝固符号。80多件山水画作品环壁而挂,观画者边走边赏,或者坐而论画,空间与时间的瞬间置换,心神与艺术的水乳交融,一切的一切,聚而生辉,创造出一个传统的所在,并由此聚合进发出令人迷醉的雅文化“气场”。
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赵节初通过笔墨字体线条的粗细、长短、大小、肥瘦等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家具的质地、线条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这两者都不是“曲高和寡”,极易为大众接受。他达到目的了。
赵节初“醒”了,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想要什么了。他说:“法古人师传统是我的艺术观。某些作品现在说是最好的,其实不一定是最好的。300年以后再来看,如果它仍然是最好的,它就的确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好作品。”
画展上,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功夫做足做透了,无论怎么变,都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上的艺术再创造。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够扎实,变得不好就会贻笑大方,我个人是要扎根传统,力求有所突破。
赵节初正在传统文化上做“文章",他已看得很远了,他要设计制造属于自己创意独特的、取自自然材质的乡村艺术家具,不仅要朴素实用,更要能象他所热爱的书画一样雅俗共赏,寄寓人生情趣。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