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炜和《忠孝祠》

    中华周氏网 2012年5月7日 周兴国


 

周文炜(1588-1643),字存白,号鲁源。明淮安府清河县(现淮阴区码头镇)人,其九世祖周显忠(1352-1449)怀才抱德,隐居不仕,为明初苏州迁淮移民,周文炜的二十一世祖周敦颐(1017-1073)是宋代大儒。周文炜年青时就是清河县一位有名的学者(进士),他斌性刚直,无所浮湛,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天启元年(1621年)清河县学宫(文庙)湮废。周文炜与仲朝典,李遇贤,江道振四君相与协谋,损资助工,戴星视事,不避寒暑。“以广文之职而兼有司之能”,终将新学宫“次第考成”。
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潼关,兵临陜西商州城下。时任商州知州的周文炜和兵备道黄公,婴城(商州)据守,血战十日,力竭援绝,城陷被絷。贼以美官诱之,文炜不从且大骂,又将文炜幼子周元生绑至,当城破之时,左右趋元生避去不听,其所仆牵之不听。至是贼(李部)夹刀胁之,以杀子来威胁周文炜,文炜益怒不从复大骂。贼断文炜舌,犹张目喷血喉中作骂声,贼以饥锄项烧纳吭中而桀之。元生痛父死之惨哭骂不绝口,同时被残忍杀害,父子并命,至于焚炙脔割,何其惨而壮也,时崇祯癸未年十月十五日。贼去,商绅士葬文炜及元生于城北二里,有碑识之。
清康熙三年(1664)奏于朝,康熙帝下旨追授周文炜为“商州名宦”,其仲季(周文贵、周文郁、周文焕、周文藻)也奉旨入“清邑乡贤祠”
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再次追封周文炜为“忠烈公”,并命当时的清河知县戴昕在学宫(文庙)内为其父子特建《忠孝祠》,并要求:“两地(商州,清河)崇祀,直垂千秋”。每逢春秋二季,委派中河厅宪亲自到忠孝祠进行官祭。
雍正九年(1731年)忠孝祠建成,建成后的忠孝祠在文庙内教谕署南,祠内供奉明陕西商州知州周忠烈公讳文炜的牌位。
忠孝祠大门的匾对:
城破身亡仗热血一腔终保得残黎于虎噬
父死子殉正金疮满躯 尚时闻黑夜之乌号

横联是 经纬人伦
忠孝祠悬挂各级政府官员敬写的楹联有:
精忠断舌丹心偕青史常昭
骂贼捐躯亮节与坚城并峙
伶仃幼子死亲亦如死君
继迹前人存仁兼以存义
家国原无二理
忠孝萃于一门
雍正九年地方官祭于忠孝祠 的祭品:羊首一只,藁鱼一条,鲤鱼一条,果品一盘,祭币一端,金纸一撮,祭酒、香烛俱全内祀。可见二百八十年前的古楚淮安,尊孔与敬周相提并论,周文化与孔文化相映交辉,(文庙内还有崇圣祠和先师殿)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黄水涨漫,清河县治和学宫东移至清江浦(当时还属于山阳县),学宫借用原工部主事邵经济的崇景堂。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黄水复漫,忠孝祠及圣庙诸祠悉将倾圮。
道光二年(1822年),河道总督黎世序率其属及邑人重建学宫,他带头捐资,官吏士民各量力捐输(仅周姓族人就捐白银八十两,当时一两银可买两担米,约一百九十公斤)共集资四万三千,在临时学宫(崇景堂)的正南边(跨过里运河)重新修建一座学宫,祭祀周文炜父子的忠孝祠也在水毁四十五后,又一次矗立在文庙之内,至道光三年(1823年)清河县文庙(现改清江文庙)已成为具有“棂星门、大成门、泮池,环桥、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忠孝祠等建筑 的宏伟建筑群”(碑记)
从那时到今,一百八十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尤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捻匪骚乱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清江文庙屡毁屡修,至二十纪末,仅存破损严重的大成殿和崇圣祠。2001年,有关部门开始修建。2006年4月8日向社会开放的清江文庙只有棂星门,大成门和大成殿,其余仿古建筑还是很多,但都改弦易辙,改头换面,变成淮安市最大的古玩和花鸟市场门市,土生土长的忠孝祠也只能在碑记中看到。
周文炜,一位有血有肉的淮安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父子俩的无与伦比的忠烈孝悌行为,震憾历史上的朝野,感动淮安历朝历代的吏民,为他们所敬仰和尊重,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花巨金将毁损的忠孝祠重建,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当效仿!无视忠孝祠的毁灭而无动于衷,反映出某些决策者的无知。难道以历史文化名城而自豪的五百万淮安干群,不感到羞愧吗?
不要脱离历史背景去讲政治,说梁红玉(有专祠修好)是抗金,关天培(有专祠修好)是抗英,周文炜(有专祠未修)是抗“民”。我认为他们都是淮安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今人应比古人睿智,如能达此共识,忠孝祠就应该再次修建。让周文炜的英雄形象牢记在后辈心中,使家乡人民对其父子的忠孝之懿能继往开来。
淮安 新国
2012年5月3


分享按钮>>赵氏名人——赵一荻
>>“草根学者”何玉阁的“满族第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