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     

    中华吴氏网 2009年2月12日 万家姓


我始祖鸿胪公系吴太伯八十四代孙,其先祖于元朝自安徽歙县徙居江苏海东,明洪武二年,始祖举家自海东胥于迁山东莒洲官地村。期年后,始祖兄弟二人再迁郯洲,一居蒲坦。一居籰庄者即我始祖鸿胪公。

始祖初来,荒芜之地,白手起家,日事农桑,夜读诗文,.历尽艰辛,创寨立村。因斋心仁厚 ,天资聪颖,恩泽四方,才冠齐鲁。明洪武朝廷敕封为光禄寺簦仕郎兼胪寺公,至今已历二十五世,六百余年。明万历年间,先祖倾全家所出,历时数载,建成吴氏宗祠一座。为祭奠始祖之圣地。同时全族共置祖坟地八亩,按五行八卦方位植松柏约六百株(无人能查清确数),立碑二幢。至清朝初,又为始祖立碑两幢。

因年代久远,且屡遭兵火匪患,地震洪水等天灾人祸,宗祠已是朝不保夕。坟地松柏,亦在一九四八年,为支援大军南下,全部砍伐,做架桥渡船之用。后虽在一九五二年植载一次,十年动乱,又大多毁坏,现已所余无几。面对古祠荒冢,族众目睹,心诚不忍。十八世孙沭东绍序,受先人之遗托,顺族众之心愿,率先捐资,修复宗祠。义举始出,轰动沭河两岸,苏鲁二省五县(临沭县、郯城县、苍山县、东海县、赣榆县)。凡吴氏后裔,无不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热烈响应。

然我族迁居籰庄,年代久远,族众迁徙不一,散居苏北鲁南等四十多个村庄。多有外地闻讯赶来捐资者,惟知先祖始自籰庄,却不谙名讳,更不知何时迁出,难于务本求源,面呈恐慌,心甚悲凄,鉴于此情,全族人众,强烈奢望,续修族谱,清理宗脉。以明次第,详根本,知亲疏,睦宗族。于是十五世孙籰庄鸿迎,十九世孙清伦,力主重整家乘,再续族谱,让各支派推荐德高望重者,组成续谱指导小组,具体指导族谱整理续修事项。

我吴氏家族,向以耕读为业,不乏饱学之士,栋梁之材,清官贤达辈出。名门望族自不会繁衍六百余年无谱。据考:康熙四十六年,先祖曾修谱一册,乾隆十五年,续修一次,至民国十四年,又续修一次。是时虽是族众繁多,分布广泛,经先祖尽心考察,征遗文,访高年,历时三载,续修族谱三册,详尽记载始祖至十六世之后裔,繁衍迁徙之概况。此家谱三册,确是记载和考证吴氏家族的发展和苍马地区近代史的珍贵文献。“十年动乱”期间,三册家谱被作为“黄毒”付之一炬,幸得吴氏十七世孙兴荣,十八世孙绍春,冒险在烈焰中抢出,几经辗转,由十八世孙从义秘密保存。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百废俱兴,为缅怀先祖创业之艰辛,珍惜当今生活之康泰,族人欲修家谱,此三册老谱,虽是部分残缺不全,却也是难得之依据,冒险抢救家谱者,在吴氏家族功不可漠。

续谱之事,于三月初始,由十八世孙作昌亲自主持。鉴于而今族众逾万,散居各地,欲在短期理顺宗脉支派,使全族人全部入谱,无一遗漏,诚非易事,作昌受任后,废寝忘食,以旧谱之线索,跋山涉水,遍访苏南鲁北,联系坡林、昌沂、多福村、郭庄、红土等地,使失散数百年之吴氏子孙,终于认祖归宗。

所幸而今科学发达,通讯快捷,交通便利。吴氏子孙中,博学多才,精通文墨者比比皆是。于是先由各支派自行按老谱格局,登记造册成草稿,由作昌审校无误后,接于老谱印刊成册。至四月末,吴氏家谱续修圣事告竣。续修家谱一册,详细记载十七世至二十二世之宗脉支派,使吴氏后辈子孙能详知木本水源,长幼次第。次年春,又于祖坟新植松柏三百株,立碑志十幢。主办者不敢言孝,但愿上不愧辱祖先,下能遗训后人。……

十七世孙 兴华谨文


分享按钮>>吴家籰庄吴氏宗祠简介   
>>吴姓迁徙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