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探幽】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中华卫氏网 2014年4月4日 中华卫氏网


【寻踪探幽】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来源:黄河晨报   发布者:运城新闻网   □张博文


1986年,我在原运城市市志办任职时,曾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首次见到明代万历年间编撰的安邑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据说现存于世的仅有两部,一部在山西,是残本;一部存于北京图书馆,为善本。我们在《安邑县志》人物志卷里,有晋代书法宗师卫夫人(字茂漪,名铄)祖辈魏晋时的卫觊、卫瓘、卫恒等传记,在卷二古迹篇中,有“卫瓘墓在王范里”的记载。这与过去听到的卫夫人祖籍在夏县的说法大相径庭,由此生发了疑问。

   不久后回到运城,我接待了一位来自王范村82岁高龄的薛柏林老先生,他告诉我卫夫人祖籍在他们村卫家巷,祖坟就在村五队王范庄地里,其墓碑在卫家巷卫氏后人卫可师院里埋着。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在北京图书馆的疑问,我们顿时想探个究竟,当即骑上自行车随柏林老先生直奔王范。
   王范是个大村,是王范乡政府所在地。在柏林先生带领下,我们径直来到王范大街路北卫家巷。卫家巷是一条东西巷,巷中被一条南北大道穿过,十字巷口的西南角是卫家祠堂,旧有一亩多大,现已分给两户人家居住。沿卫家祠堂向西进入朝北的一条小巷,便到了卫可师的老院。在院里我们见到年过六旬的卫可师,中等个子,精干利索。得知我们来意后,他立刻从房里拿了把圆头铁锨。我和他一起将离房不远处的院中一尺多厚的土层挖掉,露出来一通大型墓碑,高222厘米,宽93厘米,厚18厘米。墓碑完好,字迹清晰。碑文是民国二十五(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挺生撰写的。他在当年4月来王范省墓时,发现旧碑剥蚀,字迹不详,为昭后世,遂于同年8月而更立。碑文是立法院秘书长蔡允所书,其书法方正典雅,古朴遒劲。
   碑文详细记载了河东卫氏家族定居王范的渊源。东汉初,孝明皇帝刘秀知道代郡卫皓(卫夫人先祖)有辅佐之才,派使者持诏书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职。卫皓奉诏南下欲过茅津渡去洛阳,途经王范不幸病故,孝明皇帝悲痛之余,赐给他封地在王范殡葬。其子孙遂在王范定居繁衍,魏晋时为河东望族。显贵者有魏尚书阌乡敬侯卫觊、晋太保录尚书事卫瓘以及书法大师卫恒、卫璪、卫夫人和时称晋中兴第一名士卫玠等。碑文还记载了卫氏后裔奉祀及迁徙河南、湖北等地的史实。据卫可师及家人讲,卫家祠堂就在卫家巷,祠堂里设有牌位、存有祖传的铁官帽、黄马褂、宗谱等。卫家后人逢年过节及清明、十月初一都要到祠堂祭祀或墓地祭拜。“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卫挺生祭祖之后,祠堂里的铁官帽、黄马褂、宗谱由卫可师父亲卫麦斗护送到湖北枣阳,交卫挺生一支保管。据当年保管卫瓘墓碑的王范砖厂负责人刘尧权讲,卫挺生祭祖时很有气派,传说是受时任国民政府卫立煌将军的指派。
  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出土后,我即转告时任原运城市博物馆馆长霍子江,望予收藏。霍馆长是位热心文物的著名专家,当即亲自到王范将两通巨碑搬运回博物馆保存(现在盐湖区博物馆碑林中)。其碑文在后来发掘的1946年未经付梓的《安邑县志续编》手稿中被发现,对照《晋书·卫瓘列传》,亦相吻合。
   碑文叙说卫氏先祖卫皓、卫瓘墓地“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鸣条岗上,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有墓如是,有碑佐证,卫氏先祖卫皓赴洛阳途中,病故于王范,其封地王范卫家巷,当是魏晋时卫氏望族在安邑的家居之地。
  曾经是王羲之启蒙老师的一代书法宗师卫夫人,祖籍盐湖区王范村,随史籍记载、墓碑出土而释疑。


分享按钮>>卫立煌长孙回合肥捐献祖父遗物 故居将成爱国主义基地
>>2013清明广州市隆重举行集体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