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文化】 沈国史考(一)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1日 沈氏


沈人源于东夷嬴姓少昊族,约42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在山西汾水水系建立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部落,夏代徙居运城盐泽之滨建立沈国。西周初,嬴姓沈人参与管蔡之乱。周公灭沈,将部分沈人遣归周文王十子聃季载分封的聃国(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聃国因此而改名“沈国”。后由聃季载世子桓伯袭爵为沈侯,历十八代、十六君,至沈子嘉在位时(前506年)为其胞邦蔡国所灭。其后裔蕃衍为沈、叶、尤、冼等姓。历代沈氏人才济济,为国史称誉,今沈姓为中华民族100个大姓之一。所以沈国虽是先秦一个弱小国家,夏商典籍缺罕,春秋记载不详,但仍有寻觅陈迹及研究之必要。
  一、沈国的由来与迁徙
  沈人始祖少昊,名青阳,又名玄嚣,成名挚,初居穷桑(即今河南省正阳县境江国故城),姓已(西周金文已作纪。《正韵》云:已音纪。《释名》亦云:已,纪也)氏,后徙居瀛滨(嬴通瀛,山东毗邻蓬莱之地有瀛洲)。再后经多次迁徙,这支瀛姓后裔到了汾水(今山西)流域。帝尧时在汾水水系建立了沈、姒、蓐、黄4个国家,历经夏、商。
  沈国之“沈”,义为大泽浑浊的水色,引申为石盐、食盐。古代的紫色亦为黑色,故水紫曰沈。由于广大沼泽地造福于民,远古先民视其为“天池”、“神泽”,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都会到大泽旁举行祭水神的仪式,并向水中投放一定的祭品,这种祭祀仪式亦名曰为“沈”。以后历代祭川泽皆曰“沈”。在大泽之滨建立国家,以大泽之盛产石盐,水色浊黑,或以部族于此沈祭,都可命名为“沈”,号称“沈国”。今山西运城盐泽之滨的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当为远古沈国之墟。
  夏朝末年,汾水流域的沈、黄等嬴姓国家极为不满夏桀的暴虐统治,旗帜鲜明地支持成汤灭夏战争。
  商王朝建立后,滞留在晋南的少昊族(夏族是由少昊族发展而来的,以下简称“夏族”)各方国部落,仍保持各自的国家机器、氏族组织以及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晋南俨然成了夏人的“自治区”、夏文化的保存地。如嬴姓的沈、姒、蓐、黄4国,建有宗庙,尊少昊为初祖,按季节、习俗祭祖,“守其祀”这些方国部落的君长,一般在商王室任职或兼职参政,定期向商王纳贡述职,受商王调遣,承担征伐、戍边等义务,“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周人灭殷,嬴姓诸方国部落耿耿于怀,对周人充满了敌意。
  周武王四年(约前1066年),武王克殷一年后病逝,太子诵立,是为成王。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周公因成王年幼而摄政行事。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平叛,杀管叔、武庚,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攻灭熊、盈族十七国”。为了控制地近镐京、洛邑,有山河之险、“盐铁之饶”的山西地区汾水流域,周公用武力将在这里以沈国为首的嬴姓4国贵族、唐国贵族等分迁到各地。唐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建立了杜国,号称“唐杜氏”;黄国迁到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市西北一带),在淮水(今淮河)之滨建立了新的“嬴姓”国家;沈国的迁徙之地当在地近镐京的渭水水系之沈水之滨。《水经注·渭水篇》载:沈水支脉发源于樊川的皇子陂,经杜伯冢、下杜城、昆明池、阿房宫西、建章宫东流注于渭。位于渭水水系沈水之滨的沈城,或即沈国故城,临近的沈城当系沈人之邑。九夷中的“聃国”贵族亦从晋南的丹水之滨被强迁到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沈、聃靠近的两京,驻守着周天子的大量精锐部队,所以各迁徙国贵族的动静皆受到周人的严密监视。周公、成王乘机在这些被迫迁出的夏民族部落的旧墟上,建立了晋、魏、郇、韩、贾、虞、虢诸姬姓国家,把统治的触角伸展到汾水水系。
  上述各邦国分散迁徙,分而治之,西周政权巩固。聃国新居之地, 近西戎,那里散居多个游牧部落,周人鞭长莫及。聃国贵族惟恐被周人兼并,在其君长的统率下西徙,待周师追击,仅得其臣民的老弱婴幼。流徙西域的聃人后在蜀西南建立了聃国。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邛、笮、聃、 者近蜀,道亦易通。”《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聃、 最大。”据说,汉司马相如出使西夷时,与邛、筰、聃、斯榆诸君长相会,诸国君长皆表示愿作大汉“内臣”,还报天子,汉武帝大喜。
  周公当时为防止聃民再次流徙逃亡,故分封十弟季载为聃侯,统周师把聃人迁徙到汝水水系癔水之滨,建立聃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史记·管蔡世家》载:“周公旦承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啓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聃。”这就是说康叔姬封受命建立卫国,姬载奉命建立聃国。
  关于聃地位置,谭骐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将其标绘在今平舆县北40里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这当是正确的。此地远古属豫州,为殷帝国畿内之邦挚国的疆土。殷《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国王季历来朝,武乙赐他三十里、玉十砡、马八匹”,并将挚君的女儿太任许配给他,后生一代圣贤周文王。《诗经·大雅·大明篇》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即指此事。
  在姬姓聃国刚刚建立未久,原嬴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东迁,故率众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师反应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壮族众西遁外,大部沈民被周师俘获逼返。西徙的沈人成为秦汉时期闻名西羌的“沈氏”。周公灭沈后,指令聃季载把这一部分嬴姓沈国遗民,强迁到聃国。由于沈遗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聃民,周公、聃叔采取怀柔政策,将聃国改名“沈国”。这大约在周成王五年(前1059年)。
  在此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姬封、姬载兄弟无负周公所望,皆有佳政和善行,与殷民和谐相处,东土遂大定。
  周成王七年(约前1057年),周公还政于成王,集中精力营造洛邑,王室中缺少辅弼良臣,周公提拔“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司空掌邦土”,“司寇掌邦禁”,其与“掌邦治,统百官”的太宰(又称“冢宰”,时为周公所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公”。


分享按钮>>【安氏教授名人录】华中农大经贸学院副教授安邦真
>>【沈氏文化】 沈国史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