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新闻】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2日 沈氏


博雅之物 銘心之品——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赏析(图)

2009-11-23 17:23:46 来源: 中国收藏网


吳昌碩、沈石友、邵松年銘和軒氏紫雲硯

出版:《沈氏硯林》卷二,民國時期出版。

22.7×15.6×3.7cm

在近世藏硯名家中,三個人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天津徐世昌,常熟沈汝瑾,無錫許修直。三個人身份、履歷不同,但是硯緣好,硯福大,都是卓然成家的大藏家:徐世昌蓄硯百餘方,集拓後刊有《歸雲樓藏硯》行世;沈汝瑾藏硯規模更大,生前輯成《沈氏硯林》但未及拓印,去世六年後由其子精拓一百部分四卷刊行;許修直雖未有硯譜行世,但也是生前輯成《歷代名硯拓本》,之後他的手稿成了藏硯家們追逐的“孤本”書。三位藏硯大家分別於1939年、1917年、1954年謝世,他們輯成的硯譜(稿)如同乾隆時期的《西清硯譜》一樣,在藏硯家們的心目中是硯台收藏的“《石渠寶笈》”,而三家所藏硯台在他們身後更是成了後世藏硯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此為硯林廣知。


“和軒氏紫雲硯”乃當年沈汝瑾所藏,刊於《沈氏硯林》第二卷。直腳風字形,長22.7釐米,寬15.6釐米,厚3.7釐米,其材質與工藝依沈汝瑾本人描述乃“端溪水巌,細潤發墨,琢工渾樸舒展”,堪稱無尚佳品。硯側、硯後、硯背有銘,分別出自吳昌碩、沈汝瑾、邵松年之手。其中吳昌碩銘篆草並舉,樸茂大氣,雖鎸於窄窄的硯側上,卻是章法天成,雅野兼顧,“紫雲”二字名硯更是妥帖無比。沈汝瑾比吳昌碩小14歲,他與吳昌碩是非常相契的好朋友,硯交極深。但是他與吳昌碩何時相識,似乎沒有確切記載。他與蒲作英也是好朋友,蒲作英去世之後,《墓誌銘》就是由他撰稿再由吳昌碩篆額並書丹的。《墓誌銘》中述及廿年前蒲作英攜吳昌碩書法訪沈汝瑾,這是兩人之初識,由此推知沈汝瑾是先識蒲作英,再識吳昌碩的。而蒲作英1917年去世,“廿年前”就是1897年,那麼沈汝瑾與吳昌碩相識應該在1897年之後。吳昌碩為沈汝瑾銘硯,從《沈氏硯林》看最早的一方是“磨人硯”,時間是1905年,這之後一直到1917年沈汝瑾去世前,沈氏頻頻請吳昌碩作硯銘,前後獲題有近百款之多,其中尤以1912年之後最為集中。一位是藏硯大家,一位是藝壇巨擘,小小一方硯台,讓兩人一唱一和,互發雅思,為硯史也為藝壇譜寫了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唱。但是吳昌碩在一些硯銘中不署銘年,究其原因,或者因為別家所銘已有紀年,或者因為章法佈局而避免因“時”傷雅,更多情況則屬於後一類。 



這方《和軒氏紫雲硯》吳昌碩就沒有署銘年。硯配紅木匣,蓋上鎸“和軒氏紫雲硯”銘,“白沙邨莊”主人橋本關雪題。內有錦墊,外包袱布,上面密麻麻寫滿了與此硯相關的文字。由此我們知道,沈汝瑾購此硯“出銀十餅”,硯匣購時已有,匣上古玉則為沈汝瑾所嵌,嵌玉連修匣,沈汝瑾共出銀“十二餅”,蓋上銘文則出自石農刀筆。袱布題字云:“此我平生第一銘心之品,古人所謂性命可輕,至寶是保,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也。癸丑六月,鈍記。”沈汝瑾,字公周,號石友,鈍是他的別號。癸丑即1913年,這是沈汝瑾對這方硯多次題、銘中所署年份最早的一次。記中所言“阿翠像硯”是沈汝瑾珍藏的另一方硯台,1911年購得,1912年吳昌碩為之題銘,是沈汝瑾藏硯中的極品。從“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中可知沈氏先得“阿翠像硯”,再得“和軒氏紫雲硯”,然後他於1915年清明前在“和軒氏紫雲硯”右側作自銘,左側則請吳昌碩銘。依常例吳昌碩銘左側是沈汝瑾對吳缶老的敬重,同時也表明吳昌碩先銘於沈汝瑾。由此推知,吳昌碩的銘至晚不會遲於1915年清明之前。 



在沈氏藏硯中,“和軒氏紫雲硯”與“阿翠像硯”稱雙璧,並且是他“平生第一銘心之品”,這樣的話出自一位知硯、愛硯、玩硯一輩子的藏硯大家之口,評價不可謂不高。“阿翠像硯”刊《沈氏硯林》第一卷,洮河綠石質宋硯,背面刻宋樂伎蘇翠像,姿色媚佳,歷來為人喜愛。此硯清咸、同間為漢軍司馬宗嘯吾所藏,《清稗類鈔》對此硯有載,《畫史會要》則對蘇翠事跡有載。阿翠像硯傳承七八百年,是宋硯名品,然而在沈汝瑾的心目中,“和軒氏紫雲硯”位置更加突出,稱為“第一銘心之品”,如此題記在沈汝瑾全部藏硯中也僅此一例。吳昌碩雖不藏硯,亦品硯高人,撫玩如此佳品,心情為硯所喜,所以銘題寫得如此瀟灑,比之他的書法佳作也是上上品,而在沈氏所得吳缶老近百銘題中更稱絕佳。正所謂博雅之物、銘心之品,此硯至美至貴不言而喻。


分享按钮>>【沈氏新闻】沈福存和沈铁梅父女双获“中国金唱片奖”
>>紫云凝九渊 淋漓气常湿 ——赏沈石友旧藏紫云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