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文化】 沈国史考(二)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月18日 沈氏



沈人源于东夷嬴姓少昊族,约42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在山西汾水水系建立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部落,夏代徙居运城盐泽之滨建立沈国。西周初,嬴姓沈人参与管蔡之乱。周公灭沈,将部分沈人遣归周文王十子聃季载分封的聃国(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聃国因此而改名“沈国”。后由聃季载世子桓伯袭爵为沈侯,历十六君,至沈子嘉在位时(前506年)为其胞邦蔡国所灭。其后裔蕃衍为沈、叶、尤三姓。历代沈氏人才济济,为国史称誉,今沈姓为中华民族100个大姓之一。所以沈国虽是先秦一个弱小国家,夏商典籍缺罕,春秋记载不详,但仍有寻觅陈迹及研究之必要。

一、沈国的由来与迁徙

沈人始祖少昊,名青阳,又名玄嚣,成名挚,初居穷桑(即今河南省正阳县境江国故城),姓已(西周金文已作纪。《正韵》云:已音纪。《释名》亦云:已,纪也)氏,后徙居瀛滨(嬴通瀛,山东毗邻蓬莱之地有瀛洲)。再后经多次迁徙,这支瀛姓后裔到了汾水(今山西)流域。帝尧时在汾水水系建立了沈、姒、蓐、黄4个国家,历经夏、商。

沈国之“沈”,义为大泽浑浊的水色,引申为石盐、食盐。古代的紫色亦为黑色,故水紫曰沈。由于广大沼泽地造福于民,远古先民视其为“天池”、“神泽”,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都会到大泽旁举行祭水神的仪式,并向水中投放一定的祭品,这种祭祀仪式亦名曰为“沈”。以后历代祭川泽皆曰“沈”。在大泽之滨建立国家,以大泽之盛产石盐,水色浊黑,或以部族于此沈祭,都可命名为“沈”,号称“沈国”。今山西运城盐泽之滨的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当为远古沈国之墟。

夏朝末年,汾水流域的沈、黄等嬴姓国家极为不满夏桀的暴虐统治,旗帜鲜明地支持成汤灭夏战争。

商王朝建立后,滞留在晋南的少昊族(夏族是由少昊族发展而来的,以下简称“夏族”)各方国部落,仍保持各自的国家机器、氏族组织以及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晋南俨然成了夏人的“自治区”、夏文化的保存地。如嬴姓的沈、姒、蓐、黄4国,建有宗庙,尊少昊为初祖,按季节、习俗祭祖,“守其祀”这些方国部落的君长,一般在商王室任职或兼职参政,定期向商王纳贡述职,受商王调遣,承担征伐、戍边等义务,“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周人灭殷,嬴姓诸方国部落耿耿于怀,对周人充满了敌意。

周武王四年(约前1066年),武王克殷一年后病逝,太子诵立,是为成王。周成王元年(约前1063年),周公因成王年幼而摄政行事。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平叛,杀管叔、武庚,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攻灭熊、盈族十七国”。为了控制地近镐京、洛邑,有山河之险、“盐铁之饶”的山西地区汾水流域,周公用武力将在这里以沈国为首的嬴姓4国贵族、唐国贵族等分迁到各地。唐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建立了杜国,号称“唐杜氏”;黄国迁到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市西北一带),在淮水(今淮河)之滨建立了新的“嬴姓”国家;沈国的迁徙之地当在地近镐京的渭水水系之沈水之滨。《水经注·渭水篇》载:沈水支脉发源于樊川的皇子陂,经杜伯冢、下杜城、昆明池、阿房宫西、建章宫东流注于渭。位于渭水水系沈水之滨的沈城,或即沈国故城,临近的沈城当系沈人之邑。九夷中的“聃国”贵族亦从晋南的丹水之滨被强迁到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沈、聃靠近的两京,驻守着周天子的大量精锐部队,所以各迁徙国贵族的动静皆受到周人的严密监视。周公、成王乘机在这些被迫迁出的夏民族部落的旧墟上,建立了晋、魏、郇、韩、贾、虞、虢诸姬姓国家,把统治的触角伸展到汾水水系。

上述各邦国分散迁徙,分而治之,西周政权巩固。聃国新居之地, 近西戎,那里散居多个游牧部落,周人鞭长莫及。聃国贵族惟恐被周人兼并,在其君长的统率下西徙,待周师追击,仅得其臣民的老弱婴幼。流徙西域的聃人后在蜀西南建立了聃国。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邛、笮、聃、 者近蜀,道亦易通。”《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聃、 最大。”据说,汉司马相如出使西夷时,与邛、筰、聃、 、斯榆诸君长相会,诸国君长皆表示愿作大汉“内臣”,还报天子,汉武帝大喜。

周公当时为防止聃民再次流徙逃亡,故分封十弟季载为聃侯,统周师把聃人迁徙到汝水水系癔水之滨,建立聃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史记·管蔡世家》载:“周公旦承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啓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聃。”这就是说康叔姬封受命建立卫国,姬载奉命建立聃国。

关于聃地位置,谭骐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将其标绘在今平舆县北40里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这当是正确的。此地远古属豫州,为殷帝国畿内之邦挚国的疆土。殷《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国王季历来朝,武乙赐他三十里,玉十砡,马八匹”,并将挚君的女儿太任许配给他,后生一代圣贤周文王。《诗经·大雅·大明篇》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即指此事。

在姬姓聃国刚刚建立未久,原嬴姓沈君惟恐被周人兼并东迁,故率众向西域出逃。但因其居地位于周王朝腹地,周师反应快捷,除沈君及部分精壮族众西遁外,大部沈民被周师俘获逼返。西徙的沈人成为秦汉时期闻名西羌的“沈氏”。周公灭沈后,指令聃季载把这一部分嬴姓沈国遗民,强迁到聃国。由于沈遗民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聃民,周公、聃叔采取怀柔政策,将聃国改名“沈国”。这大约在周成王五年(前1059年)。

在此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姬封、姬载兄弟无负周公所望,皆有佳政和善行,与殷民和谐相处,东土遂大定。

周成王七年(约前1057年),周公还政于成王,集中精力营造洛邑,王室中缺少辅弼良臣,周公提拔“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司空掌邦土”,“司寇掌邦禁”,其与“掌邦治,统百官”的太宰(又称“冢宰”,时为周公所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公”。

二、沈国兴亡史

和卫国一样,沈国在西周前期也是一个重要封国。但令人遗憾的是,沈国的兴亡过程却未能在国史中详细保存下来。现在只能以沈氏族谱、谱牒的记载来加以梳理。近年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沈英名教授在编写《沈氏宗谱》时,搜求了不少沈姓的谱牒,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学术价值高的有浙江竹溪《沈氏家乘》、《诏安沈氏宗谱》、《环川沈氏宗谱》、《南靖沈氏宗谱》、《沈氏大宗世谱》等。如浙江竹溪《沈氏家乘》,始修原本为晋大司马沈薇的《沈氏统宗世谱》。在决意修谱前,沈薇将家藏的沈氏谱牒表呈晋武帝,曰:“聃季膺沈子之封,后嗣成沈氏之族……幸丁盛世,缮成谱系上陈。”晋武帝严格审核后,沈薇“奉敕修谱”。其考“各族宗支,汇成一帙,首列系图,次列传赞”,撰成《沈氏统宗世谱》,时为“晋泰康二年(公元281年)正月十八日”。这使沈氏先秦谱系得以流传。但该世谱收藏的范围很小,仅限各房宗长,据说南齐著名史学家沈约晚年才见过本家此谱。现以此谱及诏安、环川、南靖诸沈氏谱牒为依据,并参照其他有关文献,将沈国兴亡过程列述如下:

聃季载为司空入辅成王,食邑聃,季载尚婴幼的儿子伯桓立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为沈君,袭爵为侯伯。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沈君采时,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统中原各邦国伐徐,沈君采(即《沈子簋》铭文中的“沈子也”)率沈师从征。沈师饮马泗水,攻克蔑(杜预注:蔑,姑蔑,鲁地。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处共王、懿王、孝王之世。时犬戎益强,共王有攻灭密须之伐,懿王有徙都大丘之举。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

沈君杼处夷王、厉王、共和之世。时西周益衰,“荒服不朝”,楚国益强,淮夷攻周。周厉王十三年(前845年),厉王亲征淮夷,沈君亦从征,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召辅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处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犬戎联兵攻周,杀幽王虏褒姒,尽取周财宝而去,西周亡。申侯、鲁侯、许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于沈,是为周平王。总之,西周前期,沈国与卫国一样,取代管、蔡为东土殷墟(殷旧地)的诸侯之长,封土与蔡国相等,当为“伯”、“侯”之爵。时汝水水系的姬姓国家及其他蛮夷小国,合力抗御徐国的侵扰。他们以沈为长,仅在封土范围内开垦拓植,彼此疆界设封人管理,互相节制,相安和睦。到春秋时期,礼乐崩败,大国争霸,逐鹿中原,社会动荡不安。

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为历代侯伯擢称沈国为“汝南国”,谱牒曰:“封汝南国”。

周平王六年(前765年),郑灭虢、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晋灭其胞邦韩国(周成王弟所建,在今山西河津东)。在周平王纵容下,蔡国亦效法郑、晋,灭了毗邻的莘国(故城在今汝南县城西北一带)。莘国,姒姓,实为蔡国始封之君蔡叔度的舅氏之邦。灭莘,其疆土为二:南属汝坟,北归蔡国。从此蔡国的疆土扩展近半倍,始大于沈。中原地区风靡兼并之风,无疑为汉水流域的大邦楚国北进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沈君忽二子:不离、卜统。忽卒,不离立。

不离处周桓主之世,桓王以郑国肆意寻衅、攻灭邻邦为由,“欲授虢公政,以分郑伯之权”,郑师遂“取周温(今河南温县西)地之麦。周、郑交恶”。桓王无耐,只好召卫、宋、陈、蔡、鲁诸国之师伐郑,战争长达半年之久,时为周桓王元年(前719年)。而后,郑伐卫;郑、邾伐宋,亦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又继续占领了邬、刘、苏、邘诸小国。战争此伏彼起,连年不断,楚人观变,虎视中原。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师渡过汉水伐随开始,至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09年),贰、郧、鄀、绞、州、蓼、罗等国皆在楚国的攻击下,或迁或亡,或成为楚国的附庸。

不离卒,子辛生立。

辛生处周庄王、周僖王之世。周庄王九年(前688年)楚师北上伐申;十三年(前684年),楚败蔡师于莘,俘蔡侯献舞,继灭息(在今河南息县境)。莘邑距沈国都城不足60华里,沈人震惊之状可鉴。迫于楚国势力过于强大,沈君辛生及沈国贵族以宗庙社稷安危为重,思议得失,立定附楚图存的决策,与蔡、郑、陈、许等诸

国同时附楚。

辛生卒,子乙济立。

周襄王十三年(前604年),乙济卒,子过立。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楚、晋“城濮之战”,楚军战败,蔡、郑、陈等中原大国又归附晋国,并参加了周工、晋人主持的“践土之盟”,沈国以拒绝赴会而受到晋人忌恨和周天子的非难,由“侯”爵贬降为“子”爵。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晋纠合宋、鲁、陈、卫、郑诸国之师伐沈,“讨其亲楚”,击溃沈师。沈国臣民更对周王室失去信赖感,并看清了晋的狰狞面目。

过卒,子揖立。

时楚国在被征服的附庸国设“尹”(古意为主管)。为与中原诸侯大国齐、晋争雄,求贤如渴的楚应王举用原沈国国君乙济之子沈策,称沈尹策。沈尹策与孙叔敖为师友,楚庄王拜其二人为师,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楚师败晋师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市北),俘晋大夫解扬。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沈尹策、孙叔敖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以围攻打援之策,大败晋师于邺(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在沈尹策、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庄王服陈、蔡、鲁、宋,成为中原的霸主。晋益疾恨沈。

周简王初期,吴攻楚,袭巢(今安徽瓦埠湖东南),伐徐(今江苏泗洪 南),人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国疲于对吴作战,北方空虚。因此,周简王三年(前583年),晋将栾书率兵攻打蔡国,接着又挥师攻打楚国,且一战俘虏楚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军大举入沈国,击败沈师,俘虏了沈国国君沈子揖。揖为晋人所杀。其子德允逃往楚国,在楚人帮助下复国。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楚共王伤一目,楚师受挫遂还。但此后晋东伐齐,西攻秦,无暇南犯,沈国安宁数十年。

德允卒,子鲒立。

周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夏,按弭兵之之盟的规定,沈子 同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诸国之君朝晋。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应楚灵王之约,沈子 同蔡、郑、许、滕、胡、倪等国之君及宋世子佐,还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领到申(今河南南阳北)参加了楚灵王举行的盟会。会上楚王拘禁了亲吴的许君。同年秋,沈子 率沈师与蔡、郑、许、滕、胡、倪等国的军队一同攻打吴国,攻占吴邑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杀庆封灭其族。为报朱方之仇:吴师伐楚,攻占了棘、栎、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奉楚灵王之命,沈子 率沈师和同蔡、陈、许、越之师一起伐吴,以报其攻棘、栎、麻三邑之仇。楚率盟军攻吴,因吴有备,无功而还。

 卒,沈子逞立。子逞,宇循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大夫费无极谮太子建于平王,说建与伍奢将在方城之外反叛。平王信以为真,使人杀太子建。建闻之,出奔宋(后又奔郑)。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尚弟伍员(子胥)出奔吴,说吴伐楚。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秋七月,吴发兵攻楚邑州来。楚将薳(音伟)越率沈、胡、顿、陈、蔡、许等诸侯之师急救州来,尚未赶到,楚令尹子瑕暴卒军中,楚军大伤元气。诸侯军队为附庸国组成,不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于“奔命”疾发,为疲惫之师。战前吴军将帅知晓沈、胡、陈三国最忠实于楚,而顿、许、蔡三国“疾(恨)楚政”,与楚人貌合神离。故吴公子光进言吴王,请先犯沈、胡与陈。戊辰(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吴、楚战于鸡父。沈、胡、陈之师先溃,沈子逞、胡子髡战殁,许、蔡、顿之师继之,楚师溃败。吴军兵分两路攻楚,虏走了楚太子建的母亲楚夫人,尽掠其宝物,迫楚主将远越兵败自杀,又“取胡、沈而去”。

翌,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后仍奉行亲楚政策。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释放,昭侯东返汉水,投玉于水,请水作证,誓不朝楚,蔡公赴晋,请以子为质,与晋伐楚。  ( 陈文云 陈香亭 张耀征 ) 
                                                              
                                                     


分享按钮>>【沈氏文化】 沈国史考(一)
>>【沈氏名人】 沈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