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渊源】 天下沈姓源临泉(4)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0月5日 沈氏


探寻沈子国遗址古迹之四-沈子国后裔的迁移流传至今的沈氏家谱

张殿兵/文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当年从沈子国出发的沈姓后裔移民背井离乡,告别故土奔走他乡创造新天地,时至今日,作为沈姓后裔的移民绵延繁盛,遍及世界各地,并有所作为。“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或许是我们常常想知道的问题,而认祖归宗、缅怀祖先,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从西周沈子国至今,悠悠3000余年岁月,多少人和事已化为尘埃,飘散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在国史失载的情况下,我们探寻3000余年沈子国后裔的迁移,显得力不从心。不过,因为有私家著史及谱谍收藏的良好风尚,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历史,穿过时光隧道寻找沈子国后裔迁移的路线。
查阅各种史料,我发现大多史学家偏重于沈姓最早起源于今安徽省之说。史载,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 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
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沈子国在西周前期是一个重要封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沈子国的后裔迁移过程却未能在国史中详细保存下来。现在我们只能以沈氏族谱、谱牒的记载来加以梳理。近年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沈英名教授在编写《沈氏宗谱》时,搜求了不少沈姓的谱牒,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学术价值高的有浙江竹溪《沈氏家乘》、《诏安沈氏宗谱》、《环川沈氏宗谱》、《南靖沈氏宗谱》、《沈氏大宗世谱》等。如浙江竹溪《沈氏家乘》,始修原本为晋大司马沈薇的《沈氏统宗世谱》。在决意修谱前,沈薇将家藏的沈氏谱牒表呈晋武帝,曰:“聃季膺沈子之封,后嗣成沈氏之族……幸丁盛世,缮成谱系上陈。”晋武帝严格审核后,沈薇“奉敕修谱”。其考“各族宗支,汇成一帙,首列系图,次列传赞”,撰成《沈氏统宗世谱》,时为“晋泰康二年(公元281年)正月十八日”。这使沈氏先秦谱系得以流传。但该世谱收藏的范围很小,仅限各房宗长,据说南齐著名史学家沈约晚年才见过本家此谱。现以此谱及诏安、环川、南靖诸沈氏谱牒为依据,并参照其他有关文献,将沈国迁移过程追述一下:
        沈子国灭绝后,历代沈君后裔以国为氏。沈氏枝繁叶茂,世系无从考述。我国史学家陈文云等人考证:以沈子嘉的后裔为脉络,简述如下:沈子嘉三子,丙、戍、寅。戍字仲达,仕楚官“尹”,号称沈尹戍,后升任右司马,有安邦治国之才,经文纬武之略。在吴、楚战争中战殁。其二子,诸梁、后藏。
沈诸梁字子高,长期统兵镇守楚之北疆。周敬置四十一年(前479年),诸梁统帅楚国北疆之师,平息了白公胜之乱,受到楚国臣民的拥戴,升任令尹兼司马,食邑叶,号称“叶公”。即今河南省叶县。
叶公四子,重、才、射、文。重,字茂春,楚邑令,袭爵为叶公,后世子孙遂以叶为姓,为叶姓始祖。
沈文,袭父荫为楚令尹。沈文第19世孙沈戎,后汉官至光禄勋,因劝诱农民起义军尹良部投降有功,封海昏县侯,戎婉言谢绝,乃领家人避乱江东,徙居乌程县的馀不乡(今浙江吴兴南)安家定居,后逐渐成为南疆名门望族。宋齐梁陈四朝,由于长期战乱,沈氏代代出贤臣良将,儒雅之士。封侯者沈庆之、沈文秀20余位,还涌现了一些名垂青史的史学家、文学家,如沈约、沈麟士等。
       隋代,吴地沈氏繁衍数千家,族人沈法兴依靠宗亲资助,“聚精卒”六万,据有江表十余郡,制置百官,建元称王。唐朝历代,沈氏不乏饱读之士,沈佺期以律诗见称,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宋代的沈括是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其撰著的《梦溪笔谈》被史学界称为北宋三大历史笔记之一。元代的沈璟是戏曲“吴江派”的创始者,画家沈周是“吴门派”的鼻祖。
     清代沈氏名贤不衰,著名人物有,史学家沈钦韩,制定大清刑律的沈本家,维新派首领沈荩,民族英雄沈寿昌。
       现代沈氏亦不乏名贤大家,如沈工心、沈尹默、沈克非、沈知白以及毕生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楷模沈钧儒等。
      在今天的百家姓氏上,叶、尤两个姓氏,也均属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之后裔,与沈姓血缘同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沈氏自东汉祖沈戎避乱率领族人离开故土徙居南疆,后播迁大江南北、天涯海角,繁衍派生出闽浙八木公派、延辅公派、诏安楸公派、枝公祖派等诸多派系,枝繁叶茂。五代时王审知据有福建之地,为闽王,沈氏贤哲沈思礼娶王审知标梅之龄的公主王氏为妻,官至都尉,系当朝驸马。但由于“沈”读音与闽王王审知“审”字,字异音同,实大触讳,于是驸马爷即将其姓沈字,去水旁,以避犯上。其他同宗沈氏,亦效之而改沈为尤,另成一族。因此,沈、叶、尤三姓均属姬姓聃季载之后裔。
      明、清、民国时期,部分沈、叶、尤族人再次辗转南渡,徙居台湾、港、澳以及南洋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拓荒创业,如今这些国家和地区皆有沈、叶、尤的宗亲会组织。1965年,马来西亚的三氏宗人,以知恩思本之念,团结三氏宗人成立了“吴兴沈叶尤联合会建置宁委员会”,创建“马六甲吴兴堂沈叶尤宗祠”,把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异邦,同创辉煌的历史与明媚似锦的未来。
而据《中国姓氏地图》载:“沈姓,是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区最有影响。沈姓源出赢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赢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赢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载被封于沈(今安徽临泉)。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据我所看到的一部新修《沈氏族谱》记载:沈姓源出三支,除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可考,另两支源出均不可考,仅录待考:“一、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二、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三、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综观中国沈姓发源史,目前,史学界大多倾向于沈姓源自皇帝后裔姬姓,即周文王第十子季载这一支系。后来又出现芈姓、少昊金天氏(赢姓)这两支姓氏来源,然而因时代久远,史料缺载,仅有现代姓氏学专家在考证,尚未赢得世人认可。
      然而,我认为,从私家著述及谱谍学和沈姓史的资料来考证,沈姓来源于赢姓这一支也应该是存在的。但后来,因为两支沈姓融合在一起,已经分不出真正的源流了,以致让人们误以为仅有一支沈姓。不过,现在姓氏学史家仅能考证出沈姓源自姬姓和赢姓,但无法分清两支沈姓的区别。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近四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为家谱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历代都比较重视家谱的编修。唐代以前,家谱的政治作用比较明显,选官、婚姻都离不开它,因此家谱往往由政府编修。宋代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削弱,但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教育家族后人,以及团结家族成员,提高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增强,其他家谱均由私人编修,政府不再干豫,也不负责收藏保管。
从古至今,沈姓的先民们编修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然而经岁月侵蚀,现在已基本亡佚,无从考察其纂修情况,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录中略为了解一些。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纂修的。以下家谱目录,从中我们可以对明清民国时期家谱纂修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江苏淮安迁淮《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明)沈绶编修,(清)沈倩重修,潘培宽补修,沈徐行续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市图书馆。
天津《沈氏族谱》六卷,(清)沈兆沄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图书馆。
上海宝山罗阳《沈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沈延台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现收藏在上海市嘉定县博物馆。
上海松江娄县《沈氏家谱》四卷,(清)沈朗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
上海孝义旌门沈氏北支十三房上海支族谱不详,(清)沈维桢辑,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上海沈氏家谱六卷,(民国)潘翔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苏南通《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沈来宜编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丹阳云阳团洲沈氏族谱四卷,(民国)沈学义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有余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图书馆。
江苏武进晋陵沈氏宗谱十卷,(民国)沈友福、沈泉林等修,民国 十七年(公元1928年)师俭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至第六卷、第九卷。现收藏在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武义沈氏宗谱五卷,(民国)沈双溪等修,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沈姓不仅流传家谱为证,同时,沈姓还有一些著名的堂号。所谓堂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历史和荣誉。如沈姓的“梦溪堂”,它是因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并著有《梦溪笔谈》,以“梦溪”为号。此外,沈姓还有一些主要堂号:如“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吴兴堂”、“六宜堂”、“三善堂”等。
全球华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对于今天的华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是血浓于水的最至诚的精神归宿。因此,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纽带。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有数万个,追根溯源都出于“人文始祖”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从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资料来看,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氏是伏羲的“风”姓。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过。因此,今天追溯沈姓源于临泉,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因阜阳而形成的这一中华姓氏。同时,这也必将使我们对自己家乡——历史悠久的阜阳产生无限的热爱之情。作为阜阳人,当你读完《天下沈姓源临泉》系列四篇文章后,再遇到姓沈的朋友时,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沈姓来源于我们今天的阜阳临泉县。

 


分享按钮>>纪念龙德怀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德怀墓落成
>>【沈姓渊源】天下沈姓源临泉(2)—探寻沈子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