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渊源】天下沈姓源临泉(2)—探寻沈子国遗址

    中华沈氏网 2010年10月5日 沈氏


----探寻沈子国遗址之二古沈子国兴衰史临泉县的历史沿革

   我们探寻沈姓起源,先要了解沈姓的得姓始祖是谁?由何而得名?还有中国历史上的沈子国是否与沈姓起源有关呢?我要告诉读者的是沈姓与沈子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沈子国就没有今天的沈姓。那么,古沈子国又是如何建立发展并最终衰落的呢?我们还是先看一部关于史实记载的临泉古沈子国兴衰史。惟如此,方有助于我们知晓沈姓的发展源流。

  聃季载,生卒年月不详,是西周时期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于公元前1063年(一说公元前1042年)受封,在今临泉古城建立了沈子国。但他并未做沈子国的王爷,因当时周公旦辅佐年龄尚幼的成王,发现聃季载品行端正,甚有谋略,视为人才,于是就任命他为周朝的司空,主管农业及水利、工程等。他由于办事认真,亲察下情,很有成绩,为天下老百姓所敬佩。

  据《史记·管蔡世家第五》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后,周文王次子姬发为武王,封了他的6个弟弟为小国王,因他的哥哥伯邑考在此之前被殷纣王杀害,所以未封。另两个弟弟康叔封、聃季载因年皆幼未封。因此,直到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周公旦“专王室”,才封康叔封于卫,封聃季载于聃。

  聃季载为司空入辅成王,食邑聃,季载尚婴幼的儿子伯桓立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为沈君,袭爵为侯伯。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沈君采时,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统中原各邦国伐徐,沈君采(即《沈子簋》铭文中的“沈子也”)率沈师从征。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处共王、懿王、孝王之世。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沈君杼处夷王、厉王、共和之世。时西周益衰,“荒服不朝”,楚国益强,淮夷攻周。周厉王十三年(公元前845年),厉王亲征淮夷,沈君亦从征,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公元前841年,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处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犬戎联兵攻周,杀幽王虏褒姒,尽取周财宝而去,西周亡。申侯、鲁侯、许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于沈,是为周平王。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为历代侯伯擢称沈国为“汝南国”。

  沈君忽二子:不离、卜统。忽卒,不离立。不离处周桓主之世。不离卒,子辛生立。辛生处周庄王、周僖王之世。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楚败蔡师于莘(今界首市),俘蔡侯献舞,继灭息(今河南息县境)。莘邑距沈国都城不足30公里,沈人震惊之状可鉴。迫于楚国势力过于强大,沈君辛生以宗庙社稷安危为重,立定附楚图存的决策,与蔡、郑、陈、许等诸国同时附楚。辛生卒,子乙济立。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04年),乙济卒,子过立。

  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晋纠合宋、鲁、陈、卫、郑诸国之师伐沈,“讨其亲楚”,击溃沈师。沈国臣民更对周王室失去信赖感,并看清了晋的狰狞面目。过卒,子揖立。

  时楚国在被征服的附庸国设“尹”(古意为主管)。为与中原诸侯大国齐、晋争雄,求贤若渴的楚应王举用原沈国国君乙济之子沈策,称沈尹策。沈尹策与孙叔敖为师友,楚庄王拜其二人为师。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楚师败晋师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市北),俘晋大夫解扬。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沈尹策、孙叔敖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以围攻打援之策,大败晋师于邺。在沈尹策、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庄王服陈、蔡、鲁、宋,成为中原霸主。晋益疾恨沈。

  周简王初期,吴攻楚,袭巢,伐徐,入州来(今淮南凤台县)。楚国疲于对吴作战,北方空虚。因此,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晋将栾书率兵攻打蔡国,接着又挥师攻打楚国,且一战俘虏楚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军大举入沈国,击败沈师,俘虏了沈国国君沈子揖。揖为晋人所杀。其子德允逃往楚国,在楚人帮助下复国。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楚共王伤一目,楚师受挫遂还。但此后晋东伐齐,西攻秦,无暇南犯,沈国安宁数十年。德允卒,子鲒立。

  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夏,按弭兵之盟的规定,沈子国同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诸国之君朝晋。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应楚灵王之约,沈子国同蔡、郑、许、滕、胡、倪等国之君及宋世子佐,还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领到申国参加了楚灵王举行的盟会。会上楚王拘禁了亲吴的许君。同年秋,沈子国与蔡、郑、许、滕、胡、倪等国的军队一同攻打吴国,攻占吴邑朱方,杀庆封灭其族。为报朱方之仇,吴师伐楚,攻占了棘、栎、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奉楚灵王之命,沈子国同蔡、陈、许、越之师一起伐吴,以报其攻棘、栎、麻三邑之仇。楚率盟军攻吴,因吴有备,无功而还。鲒卒,沈子逞立。子逞,字循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秋七月,吴发兵攻楚邑州来。楚将薳(音伟)越率沈、胡、顿、陈、蔡、许等诸侯之师急救州来,尚未赶到,楚令尹子瑕暴卒军中,楚军大伤元气。诸侯军队为附庸国组成,不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于“奔命”疾发,为疲惫之师。战前吴军将帅知晓沈、胡、陈三国最忠实于楚,而顿、许、蔡三国对楚不满,与楚人貌合神离。故吴公子光进言吴王,请先犯沈、胡与陈。戊辰(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吴、楚战于鸡父。沈、胡、陈之师先溃,沈子逞、胡子髡战殁,许、蔡、顿之师继之,楚师溃败。吴军兵分两路攻楚,虏走了楚太子建的母亲楚夫人,尽掠其宝物,迫楚主将远越兵败自杀,又“取胡、沈而去”。翌年,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后仍奉行亲楚政策。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释放,蔡昭侯东返汉水,投玉于水,请水作证,誓不朝楚。蔡公赴晋,请以子为质,与晋伐楚。

  次年,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膝、薛、杞、小邾之君及周、齐之大夫于召陵(今河南鄢陵东),共谋伐楚。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晋国的代表令蔡伐沈。蔡师克沈,俘虏沈子嘉,继而杀之,至此沈国走到了尽头。

  沈子国自公元前1063年分封建国,中间数经战乱,历尽沧桑,风雨飘摇,履途崎岖,但却一直维持到公元前506年,才为蔡国所灭,共有557年的历史。

  2009年12月28日,在临泉县委宣传部网宣办负责人孙杰等人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临泉沈子国古城遗址及老丘堆等处进行实地采访。陪同我们前去的还有临泉县志办退休人员李献章老人。今年86岁高龄的李献章老人曾参与编撰新中国成立后临泉第一部县志,当时为编撰《临泉县志》,他曾多次参阅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河南《平舆县志》、《沈丘县志》、《汝宁府志》等大量县志资料。因此,对于西周聃季载封国及沈丘建县的历史依然记忆犹新。

  李献章老人回忆,他记不得在哪部县志所记载了,隋朝时候,在临泉境内先设沈州府,后设沈丘县。后来,沈州府迁移到今天的河南项城市,沈丘县迁移到今天的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乳香台一带,后又迁移到沈丘槐店,也就是今天的沈丘现在县城。史书上记载的元代以上应为临泉沈丘,明代后应为河南周口市沈丘县。

  目前在史学界认证聃季载所封的沈子国有两说,一部分史学家认为临泉历史上是周聃季载所封的沈子国,一部分持河南沈丘说。在一切说法没有得到中国权威历史学家认可的情况下,还是先综合历史上各种县志及有关文献史籍来佐证一下临泉的沿革史,并围绕古沈丘(今临泉)城的兴废而简略记述一二。

  先秦时期: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主管国家政务,在今临泉县境置沈子国,亦称沈国,封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食邑于沈”。公元前592年,周定王十四年,蔡国公孙姓率师灭沈。获沈子嘉归,杀之。公元前506年,楚国灭蔡国,临泉属于楚地,此处设平舆邑。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庚辰,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36郡,310余县,临泉当时设平舆县。

  汉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西汉高帝刘邦承秦制,临泉仍为平舆县。其西部新置鲖阳县(今鲖城镇)。572年,北朝北齐武平三年,废平舆县。

  隋唐五代时期:583年,隋朝开皇三年,实行州、县制,在今临泉设沈丘县,其西部复设鲖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沈丘县、鲖阳县废,地入汝阴县(今阜阳市)管辖。706年,唐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将原沈丘县地从汝阴县分出,重置沈丘县,属颍州。

  宋元明时期:960年,建隆元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实行路、府、县三级管理,沈丘县属京西北路顺昌府管辖。1497年,明洪武年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其西部的姜寨、瓦店、鲖城,属汝宁府。

  清代至民国时期,1667年,康熙四年,成立安徽省,沈丘镇属安徽省颍州管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府,下设阜阳县,在老集设把总,沈丘镇设巡检司。清末又划为五个镇,即西南镇(吕寨)、西三镇(沈丘)、西四镇(鲖城)、西五镇(杨桥)、西北镇(胡集)和西一镇(老集、宋集的一部分)。临泉即为阜阳西乡之地。民国初年,仍沿清朝之旧,只是府名、州名不复存在。1914年,安徽淮北设淮泗道,临泉地方属淮泗道阜阳县。1928年废道存县,临泉仍属阜阳县。1932年,地方绅士以灾民为名,赴省请愿设制县城,理由是临泉地处豫皖边界,土地辽阔,距阜阳县城较远,鞭长莫及,豫匪群起,为害甚惨。安徽省府同意建县,遂于1935年1月正式成立临泉县,驻地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专员公署。县下设三个区,中断了567年的建制又恢复为县。1948年7月建立临泉市,又先后建立了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1949年3月,中共豫皖苏地委根据中央“恢复旧省旧县区划”的规定,重新建立临泉县至今。

  我相信,读者看完以上临泉的沿革发展史,也会略为知晓临泉在元代以前曾经称沈丘。然而,从西汉、东汉、隋唐至南北朝、宋、元时代不断改朝换代,以及剧烈的兵火冲荡,导致淮水流域政治版图急剧变化和一批旧县、城邑的迅速废弃、复立、改名、侨置,为后人治史留下诸多疑惑。1000多年的战乱,历经明、清民国以后,人们逐渐模糊了临泉曾为沈丘本在临泉的历史,一些学者开始指认古沈子国就在今天的周口市沈丘县境。于是,有了河南沈丘沈子国还是安徽临泉沈子国的争论。那么,沈丘历史上是不是周聃季载所封的沈子国呢?沈丘是否聃季载分封的沈子国

  上网点击百度,搜索沈丘县,我发现关于沈丘县沈子国也有不同争论,但记载沈丘县为明朝所建及沈子国古城遗址为阜阳的资料相对较多。沈丘县政府对外宣传网文字如下: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南部与安徽省交界,居颍水中游。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原周口地区),是周口市的东大门。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辖县,县治在今安徽省临泉县,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年,另据清·道光《阜阳县志》,是弘治十年),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约当现在的乡),颍州五里,项城二里,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现在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迁至今槐店镇。

  沈丘县城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为楚之寝丘邑。境内有乳香台、冢子胡、清真古寺、青固堆、东冢等文化古迹,其中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而据清道光《沈邱(丘)县志》记载:“沈子国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处,今遗址现存,地属颍州(今阜阳)。沈亭在县东南废沈子国城东五里,秦高士沈郢建为游钓之所,今为颍州预备仓基。元至正十六年四月,明兵取颍州路,改颍隶凤阳府,省汝阴、沈邱(丘,以下同)二县,沈邱县废。”又记载,弘治十一年,抚按以陈颍(陈,指河南陈州,颍,指颍州)相距三百余里,奏割陈、项、颍三边隅地,复设沈邱县,治二十三里。拨陈州一十三里,为归善、务本等十三里地;拨颍州五里,为沈三、沈四、沈五、河北二、河北三,计五里之地;拨项城二里,感化、富有,计两里之地;收集流寓辏为三里,为归仁等三里地,共为二十三里地。程敏政《创建沈邱县记》云,爰相度地形,得州南五舍,颍河之阴里许,丰衍端夷,环枕河流,故有巡检司,曰乳香台,民武舍舟航,亦颇辐集。为城,东西三百六十步,南北如今,而县治、学宫以立云云。是今沈邱县之立,创始,非因旧也,县卜筑者乳香台,非沈子故里也。

  程敏政《创建沈邱县记》所云是否具有说服力。而程敏政又是何时人?他是不是权威史学家。在此,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明代文史学家程敏政。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明成化二年(1466)程敏政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进讲东宫。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试讲学士,直经筵。

  程敏政仕途上没有多少建树。他身为“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明史·程敏政》载其恃才自负使他仕途不顺,以至“中遭忌疾,晚罪奇祸,经济之用不能尽白于世”。程敏政学问渊

  博,精于考证。其弟子李讯称之为“一代人豪也”。“宋纪受终一考,订

  千古之大疑;续修宋、元鉴,谨严得《春秋》之大旨……此皆先生学识之

  过人,足以济时而淑世,不但华国而已。”清四库馆臣也说:“敏政独以博学雄才,高视阔步,其考证精当者亦多有可取,要为一时之冠冕,未可尽以繁芜废也。”(《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五二《篁墩文集提要》)。

  程敏政编著有《篁墩文集》、《宋纪受终考》、《宋逸民录》、《瀛贤奏对录》、《皇明文衡》、《程氏宗谱》、《程氏贻范集》、《休宁县志》、《新安文献志》等史学著作。因为,程敏政在文学上成就巨大,许多人忽略了他在史学上的贡献。这点与北宋名臣欧阳修类似,许多人把欧阳修当作文学家,却忽略了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及《金石录》考评史学上的贡献。

  因此,由程敏政《创建沈邱县记》史料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沈丘县名,元朝以前所称的沈丘县名为阜阳市临泉境地;明代以后,所称的沈丘县名为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境地。确切地说,今天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名,不是西周聃季载所封沈子国故地,也不是明代弘治时期重建的一座沈丘城,而是明代弘治时期所新建的一座沈丘县城。因为周口市沈丘县在元代以前根本没有沈丘县名,又何谈重建县城一说。如果解释为,在周口市沈丘县以前的老项城古城重建了一座城市,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分享按钮>>【沈姓渊源】 天下沈姓源临泉(4)
>>【沈姓渊源】 天下沈姓源临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