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国文坛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诞辰108周年

    中华沈氏网 2011年1月16日 沈氏裔族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的「乡土文学之父」,12月28日恰逢沈从文先生诞辰108周年,不禁想起他曾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的后人张小璋回忆了在沈从文葬礼上的经历,沈从文的骨灰一半被撒在沱江中,另一半安葬在一块天然五彩的琉璃石下。伴随他的是日夜流淌着的沱江水和碑石上刻着的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生成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着。湖南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一书中还记载过沈从文晚年主要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情况,指出沈从文晚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在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战国镜方面,沈从文《铜镜史话》指出:「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见称,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成熟,楚镜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种。

    先是淮河流域发现,通常称为『淮式镜』。解放七年来,因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同类镜子格外多,才知道它是楚国的产物,叫作『楚式镜』比较正确。从现实材料分析,青铜镜子的发明,虽未必创自楚国,但是楚国铸镜工人,对于提高生产技术和丰富镜子装饰艺术,无疑有过极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特别是巨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来源:人民网    2011.01.

 

 

 


分享按钮>>【沈氏地名】 太极古镇沈师桥
>>【沈氏文化】明末江南才女沈宜修之小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