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文化】明末江南才女沈宜修之小词鉴赏
- 中华沈氏网 2011年1月16日 沈氏裔族
沈宜修 (1590-1635) 字宛君,沈氏家族第十代孙。"沈宜修的父亲沈珫官至衮东道按察司副使,沈珫的弟弟沈璟官至光禄丞。"。沈宜修出身名门,少慧而敏,十六岁嫁给同乡叶氏望族的才士叶绍袁。沈宜修是一个爱清静整洁的女子,在叶绍袁《亡室沈安人传》中说:"……性好洁,床屏几幌,不得留纤埃。"初婚时的一床翠绡床帓,垂挂三十年"寒暑不易,色旧而洁整如新。"沈宜修善于持家的品性在叶家家道中落之时更是凸现出来。
沈宜修待人温和善良同时又有着明智的女性创作意识。叶绍袁仕途不得志加上禀性耿直,虽是望族才子,但也过得非常贫苦。但是沈宜修"名鉴量宏,节概美志,行乐慷慨。"叶绍袁的友人贫困不能自已时,沈宜修"即脱簪铒,鬻数十金与之。"而此时,叶绍袁说"去此,君箱奁益空,宁无怨色。"叶绍袁感动的说他日当以翟冠翠翘来报答她,但是沈宜修却说,"既已委身于君,又何云报?"夫妻间情投意合到如此程度体现出沈宜修的坚韧、善良的品质,这种品质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夫妇间相濡以沫的浓浓亲情。沈宜修是一个过目不忘记忆力极强的才女。叶绍袁称她:"经史词赋,过目即终身不忘。"她良好的品性加上天赋的才情使得她拥有了"几欲追步道韫、令娴"[5]的美誉。沈宜修除了自身言诗咏赋,从事文学活动外,对于当时闺秀作诗即弃即焚的情形感到十分遗憾,于是收辑晚明之际闺媛46位词人的188首诗赋作品,编为《伊人思》,使女性著作得以保存。她这种进步的女性文学观对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大。
沈宜修对待子女的教育也体现了开明豁达的人格魅力。沈宜修和叶绍袁有五男三女,她的三女儿叶小鸾冰雪聪明,有着和母亲一样的睿智和才情。沈宜修称她为"小友",和子女们一起吟诗作对,对待侍女随春、红于等都能持平等态度,没有尊卑长幼的家长口吻,叶绍袁《亡室沈安人传》里说沈宜修"待人慈恕,持己平易,下御婢仆,必为霁容善语……无撄和之怒,无非理之谴。"而当家计萧条的时候,沈宜修"征价贸市,百苦支持。"也不抱怨。
词作内容:爱的圆满与缺失的词
沈宜修所著有《鹂吹集》、《梅花诗一百绝》、《雪香吟》,并辑女性作品成《伊人思》。《鹂吹集》分上下卷,上卷有诗514首,下卷有词109及文赋。109篇词从题材上分,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感怀、赠答、咏物、禅理、悼亡。
第一类词感怀词是以送别怀人、时令怀人为主题。这些词中倾注着对丈夫的爱、对子女的爱、对家庭的爱。但是在丈夫宦游、女儿早逝、时代家庭动荡贫苦的情况下,沈宜修的词又充溢着对诸种爱的缺失之感。词人所怀念的仲韶、君庸、君晦、张倩情、六妹、周姐、文然侄、长女昭齐等都是她的至亲。送别的作品多作于崇祯元年到祟祯四年间叶绍袁游宦北京时。四年之中丈夫远游,作为妻子宛君虽然"别恨长悠悠",但在《送仲韶北上戊辰》中也不忘记安慰丈夫"聊歌送君曲,且做无情游"。词中先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感情平和中庸,结句处总会以好言安慰丈夫,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表现。如《水龙吟·丁卯,余随宦冶城,诸兄弟应秋试,俱得相晤。后仲韶迁北,独赴燕中,余幽居忽忽,况焉三载。赋此志慨。》"西风昨夜吹来,闲愁唤起依然旧。苔钱羞涩,容姿粉淡,悴丝摇柳,烟褪余香,露流初引,一番还又。想秦淮故迹,六朝遗恨,江山不堪回首。 莫问当年秋色,锁窗长自帘垂秀。淹留岁月,消残今古,落花波皱。容梦初回,钟声半曙,雁飞归候。便追寻,锦字春绡,多付与、寒笳奏。"丈夫远上北京后,宜修独自幽居三年,在寒夜中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羞涩与秀丽,想到婚后的短暂甜蜜和幸福。 而"莫问当年秋色"道出今昔变迁,回忆的伤感,不论是是国家的面目还是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都已经"消残"破败,就如同"落花波皱",再也无法期盼"云中锦书"、"雁字回时"带来的爱情。
寒食、七夕等时令,秋夜、寒夕、月夜等时间和端午等节日最容易勾起母亲对女儿的思念,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七夕乞巧、寒食时节,每每"触景伤心万事悲"、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刺激着她,使她无法压抑心中的惆怅。如《如梦令·元夕感怀》"人静夜寒如昨,两度春风萧索。疏影月朦胧,依约半庭秋择。垂幕。垂幕。窗外那知梅落。"[8]夜深人静时女子仍旧坐窗前,两年里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决计今夜不等了,垂帘幕时梅花落了下来。词中交织的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忧伤,其中有生活的不如意,分别的痛苦和孤独的忍耐等等人生可能遇见的忧愁。
第二类的词是赠答词,这类词在她词中也占很重的分量。宜修赠答的对象都是她最亲的人,如弟弟君庸,表妹张倩倩,丈夫叶绍袁等等。在她的这类词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一个对家族、家庭饱含深情的传统闺秀的声音,看到她作为姐姐的推心置腹,作为妻子的痴情留守。如《蝶恋花·和张倩倩思君庸作》"竹影萧森凄曲院。那管愁人,吹破西风面。一日柔肠千刻断。残灯结泪空成片。 细语伤情过夜半。阵阵南飞,都是无书雁。薄幸难凭归计远。梨花雨对罗巾伴。"[9]张倩倩和沈宜修的感情非常深厚,宜修被寄养在张倩倩家,两人虽是表姐妹但情同亲姐妹,直到张倩倩嫁给自己的弟弟,她们俩才分开。而倩倩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如意,时常写信和诗词给沈宜修。这首《满庭芳》便是在君庸北上游宦不愿归家的时候,倩倩写信诉苦,宜修便写这首词和她。词开头便渲染一种风月不知愁心事的场面,再想象出主人公即倩倩"一日柔肠千刻断"的黯然伤心情景。下阕巧妙的运用阵阵南飞的大雁的典故,表达女子在闺中等待爱情的无可奈何。在君庸一次次的订下回家的日期,一次次的改变和延迟原来的归期中,守候的女子亦只能整夜整夜的落着梨花雨,一遍又一遍的用罗巾擦去眼泪。这首词中的想象实在是惟妙惟肖,这种唱和即可以是写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也可以是写倩倩对丈夫的思念,因而写得深情饱满。
第三类的词咏物词对她而言大多只是文字游戏。如十七首词用连珠顶针的回文,一首词的下阕使用回文;用连续十二篇的文字歌咏湖上的柳、山、女、酒、水、花、风、云、月、雪、雨、草;用同一个词牌分别咏桂、竹、柳、梅、蕉、薇等,实际上不投入多少感情,或者说仅用来消磨时光、展示才华罢了。
沈宜修是一个具有成熟风范的理性的女子,加之她与天台教关系和对《楞严经》研读使得她对人生、家庭等各种问题能较理智的看待,这样她的词中言禅言理说不上是冷眼旁观也算得上是局外人般冷静审视。如:《浣溪沙·偶成》"日午庭皋一叶飞,世间莫问是和非,且看征雁傍云低。 苔上浅痕随步缓,栏前闲影任花移,不须重论古今时。"这是在写人生的飘忽不定以及自己在空虚无奈中的放弃,这种融合了理性哲理的感情体验与抽象难言的情感有悠游随意的美感。这是沈宜修词的第四类词。
第五类词为悼亡之作,悼亡的词均属崇祯五年以后,宛君人生最后三年之内的作品。从情景上看有"夜坐""夜梦""对雪""仲春次女蕙绸归宁""早梅""夏夜不寐"等。三年之内密集的悼亡作品是词人这一时期的主要感情,主要感悼两女及其亡儿,还有表妹张倩倩。最令笔者动容的是《忆秦娥·寒夜不寐忆亡女》一首:"西风冽,竹声敲雨凄寒切。凄寒切,寸心百折,回肠千结。瑶华早逗梨花雪。疏香人远愁难说。愁难说,旧时欢笑,而今泪!"[10]凛冽的西风凶猛的袭击着昏惨的世界,雨点敲打在竹叶上,如同敲打在母亲的心坎上,"寸心百折,回肠千结",如此夸张的写出并不夸张的伤女之痛!词中又用"瑶华旱逗梨花雪"的词句,既对写词时的环境气氛作了浓重的渲染,又暗喻亡女的纯洁、高尚、美丽。而现实却是"疏香人远"的残酷现实,词人浓愁难以诉说,回忆起亡女昔日欢笑的情景,如今只有泣尽血泪!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对女儿死去之后的巨大反差的境遇。
艺术特色:老练之笔与典雅之风
沈宜修老练典雅的词风得益于其性灵天赋与书卷学力。有评宜修作品言:"格调近古,取法乎上,词采清丽,气韵不俗。"[11]清人徐乃昌曾将《鹂吹集》中的词作编为一卷,收入《百家闺秀词》。
宛君早年的写景词词风清新凄切,清丽婉约有如李清照,幽怨凄切有如朱淑真。如少女时作的《望江南·湖上曲十二阙》是写杭州西湖风光的。分别描写湖上柳、山、女、酒、水、花、风、石、月、雪、草。现选一首:"湖上山,一抹镜中弯。南北峰高青日日。东西塔锁碧环环。淡扫作云鬓。微雨过。满袖翠红斑。石蹬半连烟缭绕。蔓萝深护涧潺湲。遥望四天间。"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的客观景物都有了人的情态。如:"一抹镜中弯"。逼真地写出了西湖中山的倒影;"淡扫作石鬓",则以美女临镜梳妆来摹拟青山的妩媚姿态;"满袖翠红斑"以美女的穿着来摹拟山花盛开时色泽之美;接下去二句又是客观地描写石瞪、山涧景色之秀丽。这一组词充分显示了少女沈宜修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
沈宜修长于写词,其词意境优美,典雅婉丽,哀艳沉迫。她"俱于桂乏珠艰之隙,儿晨女夕之余,酒帐药挡之边,送别望归之际,书怀诉闷"其词充满悲愁苦怨,"如怨鹤空山,离鸿朝引,令人恍恍,殆不欲生。"作为多愁善感的女性,她善于用诗心体察生活,用诗眼关注自我,将浓郁的愁情表现在典雅的语句里,用哀怨婉转的文字装饰感情与心灵,压抑的哀愁与隐寂的忧伤,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别具风味的诗情画意。如《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词沉浸于飘渺梦境中,词人追寻梦中的芳草,她经过了杨柳长短亭,暗暗流露出送别之意,借芳草怀远表达梦中怀远的相思。"枝上黄鹂怨落英"青春在等待中逝去却不见心上人陪伴, "怨"意不得不流露出来,但词人深婉的写黄鹂怨而不是自己怨。连绵不断的山无情地遮隔了追寻游子的视线与路程,女子极目远眺越不过远山的遮隔,望不见游子,无可奈何时望见空中可以自在而行的云,哀叹自己不能像飞云般飘过远山去寻找游子。整首词意蕴绵缈,将对游子的思念表达得十分含蓄曲折,词情一波三折由春而思,由思而怨,跌宕变化。梦、芳草、长短亭、黄鹂、远山、飞云这些审美意象,在梦的统领下共同作用形成相思念远而哀婉缠绵的情感氛围。以典雅的笔触、婉转的手法,将感情表达得端庄而雅致,典丽脱俗里带着欲说还休的愁绪,在人心泛开涟漪般的惆怅。
沈宜修的小令比较婉约艳媚。如《浣溪沙·春情》:"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秋千。"春天踏青时捡拾翠羽来装饰自身的柔媚多姿,而"吹箫闲向画屏前" 箫声暗示夫唱妇随的和谐生活,而"闲"一字将难言的酸楚与无奈表现得哽咽难掩。下片第一二句巧妙工对:诗因芳草断而作,鸟因杏花残而啼。呈现出朦胧的愁思,用代表相思怀人的经典意象:香草传递出女子婉约的意绪。在轻阴薄、芳草断、杏花残、夜露寒、秋干湿等富有诗意的景语、意象中散发着典雅的气息,流动的是女子怀人的哀怨情思,而箫与芳草意象则使女子的情思在欲露还掩中含而不露。宛君之词在典雅中又有灵动流转,她善于用珠圆玉润的清词丽句描写典雅精工充满诗意画境的场景,并在景物、环境中融入自我的感受,注入深浓的感情,使环境与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从而使词中之景具有了灵性与生命活力,情韵的活泼灵动使全词在典雅中保持流丽之风,因而词气韵流动,婉转流丽,多姿多彩,极具观赏性,极具含蓄不露、温柔敦厚的韵味,而借助景语对深沉痛楚的表达则收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总之,沈宜修词熔典雅与清丽、深沉与灵动于一炉。清丽的语气,婉曲的风格表现内在的气质情韵,沉着而有丘壑,柔婉妩媚中带刚健苍凉之气,她正是以其雅正情思,典雅词美和婉转流丽的词风,为午梦堂女词人的写作立下了基本意象、风格和范式,成为午梦堂词人群的中坚与领袖。
(罗燕 作者现任职于云南某高校)2010.03.30 华媒网
分享按钮>>【新闻】中国文坛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诞辰108周年
>> 清初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