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沈氏】 漳州丹诏沈氏海峡缘
- 中华沈氏网 2011年1月22日 沈氏裔族
启疆开式廓 缔造历艰辛
丹诏沈姓是一东南望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被本姓尊为太始祖的沈世纪,早于盛唐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印记。沈世纪的血生之地在光州固始,初为河南案牍吏,后投笔从戎。唐总章二年奉敕南下,辅佐陈政、陈元光父子在泉潮间平寇屯边。史载其人身材魁梧,能文善武,勇力过人,每战持开山斧奋发当先,且工于心计,利用蛮人的迷信心理,戴面具装神弄鬼。地方稍靖,分镇南诏行台,招流亡,行垦拓,营农积谷,通商惠贾,颇孚众望。由唐及宋,从隋朝护国将军累封至武德侯。其身后近500年,嗣裔居留江浙一带,福建无传。迨至南宋,沈世纪之18世孙廷辅,复入闽居建阳。廷辅生8子,讳均取木傍,为椿、楸、松、柏、桂、榕、根、枝,世称“八木公派”。宋南渡,山河板荡,兵火不息,兄弟8人分徙各地。二郎楸入漳,安身于祖上曾为之奋斗的南诏热土,成为衍绪一世祖。楸两代单传,孙生4男,惟留沈穆一人在诏承业。穆亦生4男,分别开诏安观音山、东沈、岐头、桔林4个房头,从此生生不息,人丁兴旺。沈楸之弟八郎枝;迁上杭;其后亦有一支于明代入诏。沈姓在诏安有“沈半县”之称,且广衍漳、潮及海外。
据考,沈姓始居台湾者,为沈世纪的浙江传裔孙光文。光文官拜南明太仆卿,为复明抗清四处奔波。一次过围头洋时飓风大作,所乘木船竟漂泊到荷据的台湾岛,只好弃舟上岸,栖身台南善化山中。光文在郑经主政时削发为僧,在台湾似乎没有子嗣。光文之后,楸公派下先是参与抗清的武举、总兵沈诚,随郑成功攻取台湾。台湾入清版图后,诏安沈姓族人相继越海另谋生计,如清康熙末期,沈元入垦台南下营;乾隆中期,沈参入垦台南新营;乾隆末期,沈回到云林斗六,沈举到苗栗苑里;道光年间,沈野到屏东内埔;民国34年台湾光复,沈春池等奉调入台接收,沈耀初等亦前往谋职;大陆临解放时,又有国民党军长沈向奎等退往台湾。至于诏安祖派开居漳潮各县的,也有人迁台。
台湾沈氏人口10余万,大多数祖籍诏安。据已故诏籍台湾著名画家沈耀初的调查,族人以南部为众,北部次之,中部又次之。揪公派分布在台南县新营镇,盐水镇、下营乡、新化镇,嘉义县鹿草乡、下潭村、东石乡、梅山乡、番路乡、沈厝寮、江西村,苗栗县后龙镇,台北县莺歌镇,基隆市四脚亭,云林县的斗南镇;枝公派分布在台北县淡水镇、桃园县大溪镇、杨梅镇等。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血缘聚落甚至片区。台南县新营市沈氏,自沈参落籍至今170多年,族人众多,已成为“台南十大望族”之一。嘉义县的沈厝寮,当年开辟的是揪公派下移民,今天仍是沈姓聚居地。
前贤垂风范 后昆展壮猷
沈氏族人于台湾的防卫、开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初,福建都司沈有容挥师入台击败日本倭寇首次收复台湾。沈光文是一位把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带进台湾的学者,在台30余年,不但开学堂,办诊所,惠及当时,而且踏遍岛上的山山水水,将所见所闻详加整理记述,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史料,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他的铜像至今屹立。明末朝迁郎中使沈全期,被称为“医祖”、“医圣”。清末两广总督沈葆桢曾两度登岛,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他作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防务,颇有建树,且不顾个人得失上奏折,为被定为“乱臣贼子”长达200年的郑成功等一干将士平反昭雪,并获准在台南建置“郡王祠庙”,祀郑成功及开台有功的沈氏先人沈诚将军、沈瑞将军、沈光文、沈全期等神位。
丹诏沈氏派下,明万历年间,退职里居的乡贤沈鈇曾上《经营澎湖六策书》,就澎湖的防务、移民、通商、行政提出真知灼见;明末,怀安侯沈瑞,因抗清兵护南明而封侯,又因协助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而捐躯;总兵沈诚在郑攻台之前,进澎湖,取安平,招募船民义兵,为胜利奠基,入台后经巡台南、盐水港、下营、新营、白河、诸罗山、斗南一带,所至惩恶扬善,兴利除弊,安抚民众,鼓励垦荒;沈扁聪敏英武,清康熙二十年随靖海侯施琅取台澎,因功官拜澎湖都指挥使。坐镇澎海期间,严明军纪,战海盗、平内乱、抚民心,海氛得以平靖,百姓商贾安居乐业,死后民众为其立“威镇澎海”碑。客居台湾的现代国画大师沈耀初,潜心研究国画艺术数十年,其作品意高笔简、蹊径独辟、色彩清新、气势不凡,在两岸画界有很高名望。一些土生土长的移民后裔也有不俗的表现,沈庆京从纺织品配额大王到股市天王到投资数百亿在台北、扬州兴建百亿新城,创造了经济奇迹。
沈氏族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地方的开发建设上。移民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沥血洒汗,世代以继地努力,使这块蛮烟瘴雨、地老天荒的岛土变成了锦绣家园。如台南、嘉义这两个沈姓村落较多的县份,曾为郑氏屯兵开垦之处。当时地旷且人稀,草深林密,只能点状开发。郑氏政权消亡,军人流散,就是原先的军屯之所也陷于废芜。后来改为民垦,沈姓成为后续拓殖的主力。通过造耕地、开沟渠、筑道路,运用较成熟的农业技术,使家乡的水稻、甘薯、甘蔗品种在沃野上结出了丰硕果实,这两个地方成了台湾米糖的重要产区。自前清,日据,以至光复,一些地方由怦而街,由街而镇,像新营1981年还升格为县辖市。
乡居未忘本 情缘久弥新
乡居不忘本源,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敬祖睦族,又是血缘文化的核心。在海峡两岸的沈姓宗亲心目中,武德侯、太始祖沈世纪既是祖宗亦为神明,崇拜有加,立庙祠,隆祭祀,历久而弥新。
清初沈诚入台前,特意将沈世纪、李伯瑶塑像请到了台湾。康熙年间,沈姓族人落脚于云林县斗南镇,在大东里选了一处“黃蜂出巢”的吉穴建泰安宮,供奉沈、李金身。泰安宮一向是武德尊侯祖庙,也是现今沈氏宗亲会的所在地,是族人的聚会中心。平时大家有事没事都会到泰安宫祖庙去拜拜,及至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七月二十五日举行春、秋两祭,更是热闹非常。在新营等地的祠堂内,也供有沈祖公像。在诏安,武德侯塑像不但在一些庙里有,城乡9座沈姓祠堂内也有。
在台湾,遇有灾异,沈姓族人往往会请武德侯出来巡游一番,以驱邪止煞保平安。而诏安的“祖公圣驾巡安”则每年都有。活动时间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二十八日,71个聚姓而居的沈姓村社轮流恭请,历时之长、人数之众堪为“中国之最”。东城村作为主祭村,届时更是万人空巷,热闹大甚于时年八节。一早,精壮小伙子抬着圣驾,前有锣鼓开道,后有马队随驾;或扮涂戏,或擎大标,队伍排成数里长龙。所到之处,前呼后拥,鞭炮震天,香烟如云。将达目的地,则策神马来回奔驰,一报,二报,三报,煞是威武。尔后与第二班轮到者交接。进祖庙时,要把圣轿高举过头,呼拥奔走,刀斧手导于前,马队护于后,在庙前旷地奔跑。顿时鼓乐喧天,“企脚铳”百发齐响,鞭炮千串同爆,大地为之震动。在一片祷颂声中,武德侯圣驾归座。游行完后,中午再行庄重的祭仪,晚上则演出连本大戏。举行活动期间,外地甚至如港宗亲亦派代表参加。
血缘家族子孙繁衍不息,修谱亦相承不绝,当移民生活安定,血缘聚落逐渐形成之后,台胞便委派代表返乡抄谱续谱。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沈氏族谱尚存60多部,足见其用心。而翻开祖地诏安的沈氏宗支谱牒,则无不详细记录去台宗亲的情状。
清代、民国期间,台湾常有人返梓祭祖探亲,以后因故中止。1991年,云林县沈义雄再行组团回乡祭祖,此后每年都有组团。2009年年底,台湾沈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泰安宫管委会主任沈俊升率30余人,前来漳州寻根认祖,向武德侯拜谒敬香,并莅诏安的祖坟、祖祠祭拜,恳亲团所到之处,宗亲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烈欢迎。今年3月,世界沈氏宗亲联谊会将在台举行,应邀漳诏宗亲不日将启程,前去共叙乡情宗谊。
诏安县内南诏镇矗立着一座沈氏大宗祠,祠中主祀神主为宋宣义郎沈楸。对漳台沈氏大多数的祠堂和族裔来说,斯祠斯人便是其宗其祖。由这种同宗共祖关系所孕育出来的血缘亲情源远流长。
黄家祥 文 沈 炜 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数字报 2010-03-11
分享按钮>> 汉初著名辩士“平国君”侯公
>>【沈氏视频】 漳州诏安沈氏恭迎太始祖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