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韩氏分为昌黎韩氏和桐木韩氏两支,其中移民与山东的韩氏应为桐木韩氏。桐木韩氏即灵寿韩氏,也称为真定韩氏。桐木韩氏是两宋时期声名显赫的政治家族。从忠宪公韩亿开始崛起,门下八子名盛一时,绵延至南渡后韩元吉韩淲父子仍声名不坠,历经北宋真宗至南宋宁宗数朝,其家族绵延,根深叶茂,成员众多,灿若星辰。桐木韩氏属于颖川韩氏,因其家门前种有梧桐而得名,据说是为了和当时的另一韩姓望族,以韩琦为首的相州韩氏相区分,时人及后人,一提到梧桐树,便会和韩氏联系到一起。所谓“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韩氏第二代兄弟三人都曾任宰相,故有前一句)。
山东淄川韩氏来源,明初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移民至淄川韩家窝(今属周村区南郊镇)。韩氏在淄川传承数世后,部分韩氏族人又迁至淄川的周遍县市,今淄博、滨州、东营、潍坊等市多淄川韩氏分布。
昌黎韩氏与桐木韩氏一样,也属于颍川韩氏。昌黎韩氏的始祖是后魏尚书令韩茂。韩茂之子韩均从韩姓最早的郡望颍川郡徙居河北昌黎。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侯,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姬万之后各代简介二世为赇伯,系韩武子所生,亦为晋国大夫。赇伯是其谥,《全唐文》载山阴进士吴畦所撰之《唐赠左散骑常侍汝南韩公神道碑》中作“遁伯”,其名则无记载。三世为定伯简,赇伯之子。定伯是其谥,简是其名,亦为晋国大夫。四世名舆,一作“兴”,定伯简之子。谥号则无考,亦为晋国大夫。五世是韩厥,为舆所生,即韩献子。自韩厥开始,其事迹在史籍中有了较详细的介绍。韩厥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闪光的事迹,与传诵千古的“搜孤救孤”一事相关。据《史记·韩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掌管全国刑狱、纠察大权的司寇屠岸贾图谋作乱,以当年晋国权臣赵盾弑晋灵公,而今赵盾虽死,其子孙遍布朝廷、将要谋反为由,力主诛杀赵氏。而晋景公也担心赵氏势力过强,欲借机削弱赵氏家族。其他显族则想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都不为赵氏说情。只有时任晋司马的韩厥仗义执言,认为赵盾无罪,劝告屠岸贾罢手。屠岸贾不听,决意灭绝赵氏。韩厥无力挽回,就在暗中通报赵盾之子赵朔,劝其率族逃亡。然而赵朔却决心以举族殉难来向世人昭示赵氏的清白和无辜,他只向韩厥提出了一个请求:只要韩厥能保全赵氏的一缕血脉,死而无憾。韩厥含泪答应了。待到屠岸贾诛杀赵氏,韩厥便称疾不出。后来程婴和公孙杵臼共同救护赵氏孤儿,韩厥完全知情,却顶住压力,将这一秘密保守了整整15年。直到晋景公十七年,韩厥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晋景公乃将赵氏孤儿——赵武召回,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田邑,而且杀了屠岸贾。灭其全族。除了营救赵氏孤儿之外,韩厥还在晋景公十一年与另一将领郁克共率兵车八百乘伐齐并大获全胜,以军功升为晋国六正卿之一,号为献子。六世为韩宣子,名起,又作“士起”,韩厥之次子。晋悼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其父韩厥告老,韩起继为正卿,不久即从韩原徙居州邑(今河南温县东北)。在此后的50多年中,韩起以此为基地,加紧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曾与赵简子一起侵伐晋国的另两个显族范氏和中行氏。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韩起卒,谥号为宣子。七世为韩贞子,名须,一作“顷”,韩起的第五子,晋国正卿。即位后,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谥号为贞子,一作“平子”。八世为韩简子,名不信,一作“不佞”,《左传》亦作“伯音”,韩贞子之长子,晋国正卿。晋定公时,公室衰落,六卿强大,韩简子曾奉定公之命与萄栎、魏哆攻伐范氏、中行氏,晋国内乱从此不断扩大。九世为韩庄子,名庚,韩筒子之子,晋国正卿。其时晋国六卿互相攻伐,韩、赵、魏三家日渐壮大。十世为韩康子,名虎,韩庄子之子,晋国正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杀知伯,三家瓜分其地,地盘越来越大,势力也超过了晋国的国君,晋君反过来要朝觐韩、赵、魏三家了。从“受氏十世”的延续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自韩氏的受姓始祖韩武子起,到韩康子时,韩氏的力量在一步步壮大,韩氏的势力在一步步增强,离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晋国只有一步之遥了。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韩康子死,其子启章继为晋国正卿。次年,兴师伐郑,杀郑幽公。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启章卒,谥号武子,与韩氏受姓始祖韩万的谥号相同,故在韩氏族谱中常别书“讳父康子虎”。启章的儿子名虔,一说名“处”。虔继其父为晋国正卿后,势力浙强,与郑国屡有战事。在继立的第六年(公元前403年),韩虔和赵籍、魏斯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这是韩氏的形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韩虔在位九年卒,谥号为景,故称景侯。景侯的儿子名取,一作“稚”,周安王三年(公元前399年)继位为诸侯,在位13年卒,谥号为列,史称韩列侯(亦作“韩烈侯”)。列侯的儿子,名猷,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即位,在位期间,凭借韩氏祖辈奠定的基础,连年对外用兵,先后攻伐郑、宋、齐诸国,夺取了郑国阳城,俘虏了宋国国君,显示了韩氏的强大实力。他在位10年卒,谥号为文,史称韩文侯。文侯的儿子,名屯蒙,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即位。就在他即位的当年,与赵、魏共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以此为标志,韩氏完成了其由形成到发展、再到勃兴的历史过程,成为战国初期的“七雄”之一。次年,韩又灭亡了郑国,并把都城迁到了郑,即今河南新郑,此后韩国因之亦称“郑国”。文侯的儿子在位6年,被其同姓贵族所杀,谥号为哀,史称韩哀侯。韩哀侯的被杀,实际上预示着韩氏在勃兴的同时,其内部已潜伏着危机。如同在陡坡上推巨石,往上提升步步艰辛,向下滑落则一泻千里。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韩哀侯被同姓贵族韩严所杀。韩严,亦作韩山坚,他身为韩姓贵族,虽然杀了哀侯,却并没有自己夺取国君之位,而是依然立哀侯之子韩懽(一作若山)为国君,是为韩懿侯。韩严为什么杀哀侯,其结局如何,史籍中都没有记载,因而也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懿侯即位时,也正是魏惠王称雄于中原之时,内部乱象已开始萌芽的韩国,屡屡成为魏国侵伐的对象,并在与魏国的交战中屡遭败绩。懿侯在位12年。周显王六年(公元前363年),懿侯死,其子昭侯仁敬继立。即位之初,韩国屡受秦、宋、魏等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直到其即位的第八年(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被任用为韩相,教以驭臣下之“术”,整治国内秩序,国势复振,各国诸侯才停止了对韩国的侵伐。可惜好景不常,韩昭侯在位时间虽长达30年,但至其晚年,随着申不害的去世,韩昭侯生活日益奢侈,不恤民困。而同时期的秦国却任用商鞅,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国力迅速强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韩昭侯死,其子宣惠王韩用康继立。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形势面前,宣惠王缺乏雄才大略,外交上忽纵忽横,曾屡败于秦;晚年又联秦击楚,典型的朝秦暮楚,致使国势日削。他在治国上缺乏才干,而在称王方面却不甘人后,即位11年即改君号为王,韩国国君称王从他开始。宣惠王在位21年卒。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宣惠王之子韩仓(一作“苍”,又作“承”)继位,是为韩襄王。襄王与其父一样,在外交上时纵时横,飘忽不定,自然也难以有大作为。襄王晚年,太子婴死,诸公子争夺太子位,导致内乱,国势又遭削弱。
(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未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南方,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西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