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韩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韩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已阅:5489 / 回复:7(楼主)

山东韩氏主要有3支,一为原山东韩氏(来源未考),二为山西韩氏(明初移民而来),三为河北韩氏(明初移民而来)

  河北韩氏分为昌黎韩氏和桐木韩氏两支,其中移民与山东的韩氏应为桐木韩氏。桐木韩氏即灵寿韩氏,也称为真定韩氏。桐木韩氏是两宋时期声名显赫的政治家族。从忠宪公韩亿开始崛起,门下八子名盛一时,绵延至南渡后韩元吉韩淲父子仍声名不坠,历经北宋真宗至南宋宁宗数朝,其家族绵延,根深叶茂,成员众多,灿若星辰。桐木韩氏属于颖川韩氏,因其家门前种有梧桐而得名,据说是为了和当时的另一韩姓望族,以韩琦为首的相州韩氏相区分,时人及后人,一提到梧桐树,便会和韩氏联系到一起。所谓“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韩氏第二代兄弟三人都曾任宰相,故有前一句)。

  山东淄川韩氏来源,明初由直隶真定府枣强县移民至淄川韩家窝(今属周村区南郊镇)。韩氏在淄川传承数世后,部分韩氏族人又迁至淄川的周遍县市,今淄博、滨州、东营、潍坊等市多淄川韩氏分布。

  昌黎韩氏与桐木韩氏一样,也属于颍川韩氏。昌黎韩氏的始祖是后魏尚书令韩茂。韩茂之子韩均从韩姓最早的郡望颍川郡徙居河北昌黎。

该帖子被桓叔在2009-3-15 22:05:25编辑过

作者:桓叔 (2009/3/14 16:27:27)   回复此贴
  回复: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第 1 楼

姬姓韩氏起源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作者:桓叔 (2009/3/14 17:14:10)   回复此贴
  回复: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第 2 楼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盩(Zhōu 音州)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28世,武王发: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侯,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作者:桓叔 (2009/3/14 17:14:36)   回复此贴
  回复: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第 3 楼

韩氏形成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
成师生子:姬鳝,姬万。
姬鳝生子:姬称。
姬称就是晋武公。
晋武公封其叔叔姬万于韩。
姬万的曾孙姬厥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


姬万之后各代简介
二世为赇伯,系韩武子所生,亦为晋国大夫。赇伯是其谥,《全唐文》载山阴进士吴畦所撰之《唐赠左散骑常侍汝南韩公神道碑》中作“遁伯”,其名则无记载。
三世为定伯简,赇伯之子。定伯是其谥,简是其名,亦为晋国大夫。
四世名舆,一作“兴”,定伯简之子。谥号则无考,亦为晋国大夫。
五世是韩厥,为舆所生,即韩献子。自韩厥开始,其事迹在史籍中有了较详细的介绍。韩厥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闪光的事迹,与传诵千古的“搜孤救孤”一事相关。据《史记·韩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掌管全国刑狱、纠察大权的司寇屠岸贾图谋作乱,以当年晋国权臣赵盾弑晋灵公,而今赵盾虽死,其子孙遍布朝廷、将要谋反为由,力主诛杀赵氏。而晋景公也担心赵氏势力过强,欲借机削弱赵氏家族。其他显族则想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都不为赵氏说情。只有时任晋司马的韩厥仗义执言,认为赵盾无罪,劝告屠岸贾罢手。屠岸贾不听,决意灭绝赵氏。韩厥无力挽回,就在暗中通报赵盾之子赵朔,劝其率族逃亡。然而赵朔却决心以举族殉难来向世人昭示赵氏的清白和无辜,他只向韩厥提出了一个请求:只要韩厥能保全赵氏的一缕血脉,死而无憾。韩厥含泪答应了。待到屠岸贾诛杀赵氏,韩厥便称疾不出。后来程婴和公孙杵臼共同救护赵氏孤儿,韩厥完全知情,却顶住压力,将这一秘密保守了整整15年。直到晋景公十七年,韩厥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晋景公乃将赵氏孤儿——赵武召回,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田邑,而且杀了屠岸贾。灭其全族。除了营救赵氏孤儿之外,韩厥还在晋景公十一年与另一将领郁克共率兵车八百乘伐齐并大获全胜,以军功升为晋国六正卿之一,号为献子。
六世为韩宣子,名起,又作“士起”,韩厥之次子。晋悼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其父韩厥告老,韩起继为正卿,不久即从韩原徙居州邑(今河南温县东北)。在此后的50多年中,韩起以此为基地,加紧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曾与赵简子一起侵伐晋国的另两个显族范氏和中行氏。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韩起卒,谥号为宣子。
七世为韩贞子,名须,一作“顷”,韩起的第五子,晋国正卿。即位后,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谥号为贞子,一作“平子”。
八世为韩简子,名不信,一作“不佞”,《左传》亦作“伯音”,韩贞子之长子,晋国正卿。晋定公时,公室衰落,六卿强大,韩简子曾奉定公之命与萄栎、魏哆攻伐范氏、中行氏,晋国内乱从此不断扩大。
九世为韩庄子,名庚,韩筒子之子,晋国正卿。其时晋国六卿互相攻伐,韩、赵、魏三家日渐壮大。
十世为韩康子,名虎,韩庄子之子,晋国正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杀知伯,三家瓜分其地,地盘越来越大,势力也超过了晋国的国君,晋君反过来要朝觐韩、赵、魏三家了。
从“受氏十世”的延续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自韩氏的受姓始祖韩武子起,到韩康子时,韩氏的力量在一步步壮大,韩氏的势力在一步步增强,离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晋国只有一步之遥了。
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韩康子死,其子启章继为晋国正卿。次年,兴师伐郑,杀郑幽公。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启章卒,谥号武子,与韩氏受姓始祖韩万的谥号相同,故在韩氏族谱中常别书“讳父康子虎”。
启章的儿子名虔,一说名“处”。虔继其父为晋国正卿后,势力浙强,与郑国屡有战事。在继立的第六年(公元前403年),韩虔和赵籍、魏斯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这是韩氏的形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韩虔在位九年卒,谥号为景,故称景侯。
景侯的儿子名取,一作“稚”,周安王三年(公元前399年)继位为诸侯,在位13年卒,谥号为列,史称韩列侯(亦作“韩烈侯”)。
列侯的儿子,名猷,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即位,在位期间,凭借韩氏祖辈奠定的基础,连年对外用兵,先后攻伐郑、宋、齐诸国,夺取了郑国阳城,俘虏了宋国国君,显示了韩氏的强大实力。他在位10年卒,谥号为文,史称韩文侯。
文侯的儿子,名屯蒙,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即位。就在他即位的当年,与赵、魏共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以此为标志,韩氏完成了其由形成到发展、再到勃兴的历史过程,成为战国初期的“七雄”之一。次年,韩又灭亡了郑国,并把都城迁到了郑,即今河南新郑,此后韩国因之亦称“郑国”。文侯的儿子在位6年,被其同姓贵族所杀,谥号为哀,史称韩哀侯。韩哀侯的被杀,实际上预示着韩氏在勃兴的同时,其内部已潜伏着危机。如同在陡坡上推巨石,往上提升步步艰辛,向下滑落则一泻千里。
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韩哀侯被同姓贵族韩严所杀。韩严,亦作韩山坚,他身为韩姓贵族,虽然杀了哀侯,却并没有自己夺取国君之位,而是依然立哀侯之子韩懽(一作若山)为国君,是为韩懿侯。韩严为什么杀哀侯,其结局如何,史籍中都没有记载,因而也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懿侯即位时,也正是魏惠王称雄于中原之时,内部乱象已开始萌芽的韩国,屡屡成为魏国侵伐的对象,并在与魏国的交战中屡遭败绩。懿侯在位12年。
周显王六年(公元前363年),懿侯死,其子昭侯仁敬继立。即位之初,韩国屡受秦、宋、魏等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直到其即位的第八年(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被任用为韩相,教以驭臣下之“术”,整治国内秩序,国势复振,各国诸侯才停止了对韩国的侵伐。可惜好景不常,韩昭侯在位时间虽长达30年,但至其晚年,随着申不害的去世,韩昭侯生活日益奢侈,不恤民困。而同时期的秦国却任用商鞅,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国力迅速强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韩昭侯死,其子宣惠王韩用康继立。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形势面前,宣惠王缺乏雄才大略,外交上忽纵忽横,曾屡败于秦;晚年又联秦击楚,典型的朝秦暮楚,致使国势日削。他在治国上缺乏才干,而在称王方面却不甘人后,即位11年即改君号为王,韩国国君称王从他开始。宣惠王在位21年卒。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宣惠王之子韩仓(一作“苍”,又作“承”)继位,是为韩襄王。襄王与其父一样,在外交上时纵时横,飘忽不定,自然也难以有大作为。襄王晚年,太子婴死,诸公子争夺太子位,导致内乱,国势又遭削弱。


该帖子被桓叔在2009-3-14 17:19:49编辑过

作者:桓叔 (2009/3/14 17:16:10)   回复此贴
  回复: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第 4 楼

韩襄王韩仓有三子:太子婴、公子咎、公子虮虱。公子咎立为厘王。
公子虮虱儿子韩信,黄帝第59世孙。因为他是韩襄王的孙子,所以被刘邦封为韩王(注,该韩信为韩王韩信非淮阴侯韩信,西汉历史上至少有3位韩信)。这位韩信的儿子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韩颓当的后裔韩寻由颍川迁至今河北武安县,为韩氏聚族河北之始。

(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未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南方,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西南方”。

该帖子被桓叔在2009-3-14 17:42:48编辑过

作者:桓叔 (2009/3/14 17:26:57)   回复此贴
  回复:山东韩氏考与桐木韩氏(河北韩氏)来源 第 5 楼

西汉时至少有3位韩信
  一位是韩襄王韩仓三子韩虮虱的儿子韩信,黄帝第59世孙。因为他是韩襄王的孙子,所以被刘邦封为韩王。这位韩信的儿子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
  另一位是韩国最后一位国君韩废王韩安次子韩允的的曾孙韩信,黄帝第64世孙。汉惠帝四年庚戍岁(公元前191年)举孝廉。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因参与诛吕有功封县尹。汗文帝时封车骑都尉,后升为河江太守。这位韩信的父亲是韩骘,祖父是韩隆。其后代因韩信为官时得罪朝中权贵,改为何姓。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是淮阴侯韩信。该韩信共有3子,韩信被杀后,其长子和三子改姓韦并逃到现在广西地区,次子改姓卓并已经朝鲜逃到日本。淮阴侯韩信的父亲为韩臣顏,祖父为韩伦。淮阴侯韩信还有一个弟弟韩柳。淮阴侯韩信共有3个儿子:长子韩天祯,次子韩天相,三子韩天保。可惜从其祖父韩伦往上的谱乘无法考证。
该帖子被桓叔在2009-3-15 19:58:48编辑过

作者:桓叔 (2009/3/14 17:50:4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7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韩氏论坛  执行时间:1,312.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韩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