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心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25日 王庆卫


       中古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显著,弘农华阴杨氏作为汉晋旧族从汉到唐绵久不衰,颇为专家学者之相关研究所注重[1]。笔者因工作缘故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隋代墓志铭汇考》的编撰,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多方华阴杨氏的墓志,故此笔者对北朝至隋华阴杨氏的50方墓志予以归理,并结合史传做专题考述,不足不当之处,尚乞方家有以教之。又本文虽名为《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但因为人物特殊的延展性,其实研究范围上迄北朝,下至隋代。
一、杨氏之源流
  对杨氏源流讲述比较详细的当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云:[2]
  杨氏出自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于祁盈, 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生苞、 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子孙因居河内。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征伐,为太史。八子:鷃、奋、甝、儵、熊、喜、鹯、魋。喜字幼罗,汉赤泉严侯。生敷,字伯宗,赤泉定侯。生胤,字毋害。胤生敞,字君平、丞相、安平敬侯。二子:忠、恽。忠,安平顷侯。生谭,属国、安平侯。二子:宝、并。宝字稚渊。二子:震、衡。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侯。二子:统、馥。十世孙孕,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生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生惠嘏。
  《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关于杨氏的记载与《表》同。《广韵·阳部》云:“杨,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姓解》与《姓源》关于杨氏起源的记载和《广韵》相同。由此可见《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姓解》和《姓源》均认为杨氏出自姬姓,杨氏的起源可以说是以邑为氏。
  但是《元和姓纂·十阳》云:“杨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愻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氏。一云:周宣王曾孙封杨,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 《世本》云:“杨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愻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杨。子孙以国为氏。”《元和姓纂》和《世本》认为杨氏得姓当为以国为氏。
  《表》云杨氏与晋国羊舌四族有很大关系,对于《表》中论述的杨氏源流前人已经有详细的考辩,《日知录集释·氏族相传之讹·杨氏》云:
  《汉书·扬雄传》曰:“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杨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 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为一,尤误。按杨城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匄,鲁之阳虎,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3]
  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是《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姓解》与《姓源》,这五本书的编纂年代都在唐代以后;第二种观点的依据是《世本》和《元和姓纂》,《世本》是先秦流传下来的重要文献,《元和姓纂》是唐代编纂的,这两本书虽然年代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杨氏起源的记载却大致相同,由此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认为杨氏是以国为氏的可能性要比以邑为氏大一些。那么第二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知道姓氏来源是极其复杂的,华阴杨氏的来源也不会如此简单。
  《表》中认为杨氏以邑为氏是不正确的,那么记载的杨氏从先秦到西汉杨喜之间的世系是否可*呢?《汉书·杨敞传》对其祖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而《晋书·杨骏传》、《魏书·杨播传》和《周书·杨宽传》最多只是记载了他们的祖父一辈,对于他们的始祖只字未提,在杨播系和杨宽系的族人墓志当中,对于他们的始祖也只是追认到杨震而已,由此结合墓志和正史史传可知华阴杨氏的源流皆云出自汉赤泉侯杨喜。反而是宋代修成的《表》却把杨氏的发展记载的详尽清晰,不否认欧阳修当是有所本的,但是魏晋之后门第标榜之风甚盛,各个世族皆喜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先秦,以“旧门”自豪,更以此作为自己炫耀家资的资本,[4]如果《表》讲的杨氏汉以前世系可*的话,在中古时期的墓志和史传材料上当有所表现,但是一切迹象表明《表》所说的极可能是隋唐以降后人的附会之词。[5]因此,我们以为华阴杨氏确定的始祖当以西汉杨喜为是。
  作为汉初功臣136人中排名第103位的杨喜,并不是汉初贵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且其子孙在史书中也没有担当要职的记载,可知此时杨氏并不是当时的重要家族。等到了元始二年汉武帝优待创汉功臣时,杨喜嫡系子孙因为穷困潦倒反而求复不得。汉武帝以前当时人们并没有后来世家大族及士族兴起之后那种强调家族地望的习惯,杨喜封赤泉侯,其地在今户县和周至交界地带,杨喜五代孙杨孟尝著籍茂陵,亦不在今华阴。可见杨喜之时杨氏和后来杨氏郡望的弘农华阴并没有多大关联。
  《汉书·杨敞传》并没有提到楊敞是杨喜的后人,只是在《后汉书·杨震传》才说岀楊敞和杨喜的关系,但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述杨喜八代后裔却没有楊敞、杨震的名字。赵超先生已经指出《表》所列的世系为了给楊敞、杨宝安一个位置,不顾《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将杨喜嫡孙杨并变成了杨宝之弟,以示杨震乃杨喜嫡系子孙。[6]据此可知楊敞、杨震并不是杨喜嫡系,而只是裔孙而已。楊敞虽不是杨喜的嫡系后裔,却是杨氏和华阴联系起来的重要人物。《汉书·楊敞传》没有说明家世背景,也没有说楊敞居家华阴是其祖地,还是成为高官后置办的产业,但却是史传中杨氏著籍华阴的最早记载。楊敞子杨恽位列九卿,“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可见这时杨氏已经成为名族了。汉武帝时实行察举选官,宗族、乡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此时名族照顾宗亲、乡里慢慢成为习气,但是由于杨恽被人陷害,使杨氏人物均受到打击,华阴杨氏在西汉的世家化过程就此中断了。由此可见正是楊敞及其子杨恽才把华阴和杨氏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7]
  真正使杨氏成为天下望族的乃是东汉的杨震,形成世家大族有三大途径:1、曾经参与新政权的建立或辅助新君登基;2、通过文化途径,借此入仕而成为世代官宦的家族;3、凭借经济力量而成为士族。杨氏在东汉正是经由文化途径成为当时和袁氏比肩的望族。从《后汉书·杨震传》可知杨震以《欧阳尚书》扬名天下,成为当时与马融齐名的关西夫子,深厚的经学修养成为杨氏在东汉立身的关键因素。从东汉《杨震碑》、《沛相杨君碑》、《繁阳令杨君碑》[8]及史传材料可知当时从杨氏就学者成千上百,华阴杨氏的经学化是在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形成的,但是杨氏最早接收儒学修养的当是杨恽,《汉书·杨恽传》称:“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书》,颇为《春秋》,以材能称。”杨震本人正直、清廉,并且敢于批评当时专权的宦官阶层,这些成为东汉一代杨氏所继承的“清白吏”的家风,所以杨震被迫自杀以后其子孙仍能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东京贵臣,为公者四世”。[9]
  东汉末袁氏家族借机反汉,而杨氏家族仍然忠于汉室,曹操担心杨氏可能影响到政治局面,加之杨氏和袁氏的联姻,所以杀死杨修来打击警告杨氏家族,曹魏时期杨氏基本无所作为,亦因此失去了成为士族的条件。西晋建立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不仕于曹魏的杨氏子弟重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数百年不闻于世的杨奉系子孙杨文宗及杨骏三兄弟因身为外戚而一度崛起,[10]此时杨奉系已经失去了经学传家的门风而沦为低等士族,但依*先人的余晖而短时间的干预政权局面后被夷三族,只有其子杨超被赦免而保留。同时楊秉系杨修子杨嚣到了西晋初年才出现在政坛上,一生历官清廉保持了东汉以来“清白吏”的家风。杨嚣子杨准亦声望较高倍受宗亲诸王的拢络和重视,并且和当时玄学名士山涛、稽绍关系密切,从当时交往情况分析杨氏家学已经出现了由儒入玄的转化。“杨准有六子:乔、髦、朗、琳、俊、仲,皆得美名,论者以谓悉有台辅之望。”[11]杨准六子不仅声望很高,并且与玄学名士皆有密切交往,此时楊秉系本可再度重兴,但因为西晋王朝内忧外患政局摇摇欲坠,杨氏子弟颠沛流离,杨髦被石勒所杀,杨琳殁于乱胡,杨乔、杨俊和杨仲都湮没无踪,只有杨朗到了东晋出仕南朝。[12]
  东汉到晋末,杨氏婚姻“失类”现象经常发生,在这二百余年中杨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主要是楊秉一系。楊秉一系是杨氏家族的代表,如果说东汉华阴杨氏是世家大族,则以后二百年间并没有成功的转化为社会公认的士族;如果说东汉华阴杨氏已经是一等士族,则以后逐渐衰弱丧失了一等士族的地位而沦为低等士族了。[13]华阴杨氏经历了东汉的四世三公,到了东晋杨佺期已完全沦落为一般士族,虽然努力恢复家势但亦以失败而趋于灭亡。
  进入北朝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杨氏楊秉一系亡于南方,另一支杨奉一系的子孙在北方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14]杨超孙杨珍、杨继投奔北魏,《表》中的杨播房和越公房就成为北朝到隋唐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北魏时杨氏重新进入高门大姓的行列,孝文帝“分定姓族”时地位加强,然后逐步成为关中郡姓中的一个首望。
二、杨氏之世系
  《隋书·高祖本纪》:“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关于隋高祖亦称为华阴杨氏一系,前人经过诸多考证,一致认为杨坚一系乃是借助军功入据高官,然后伪造谍谱,冒充士族,特别是冒称著名门阀华阴杨氏之后。[15]
  《隋书·观德王雄传》:“观德王雄,初名惠,高祖族子也。父绍,仕周,历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杨雄作为杨坚同族之族子,既然杨坚一系实非华阴杨氏,按理推断《表》中的观王房也当非是华阴杨氏的正宗。
  至此可知《表》中的杨坚一房和观王房不是真正的华阴杨氏,那么另外两支杨播房和越公房是否也不是呢?根据前人的观点和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二房可能是华阴杨氏的正宗代表,[16]故此本文论述的杨氏世系主要就是利用新发现的墓志和史传资料对《表》中这二房所列的世系进行补充和修正。
  “由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后数世生敞,官至宰相。敞曾孙宝,不应王莽之命,光武特征,老病不到。宝生震,诸儒谓之关西夫子,位至大司徒太尉,卒以忠死。杨氏由是益大,载于史传,世不绝人。”[17]参考《表》、《汉书·杨敞传》、《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后汉书·杨震传》、《晋书·后妃列传》、《晋书·杨骏传》、《晋书·杨佺期传》、《魏书·杨播传》等正史和墓志材料对杨氏的世系表可以做一个简单排列:喜子敷,敷子胤,胤子敞,敞子忠、恽,忠子谭,谭子宝、并,宝子震、衡,震子牧、里、秉、让、奉,牧子统、馥,馥子奇,奇子亮,秉子赐,赐子彪,彪子修,修子嚣,嚣子准,准子乔、髦、朗、琳、俊、仲,琳子亮,亮子思平、佺期、广,奉子敷,敷子众,众孙炳、骏、瑶、济,济子毖,瑶子超,超子结,结子珍、继。对于这一个阶段的世系表,杜葆仁、夏振英两位先生在《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不再赘述。[18]
  1、杨播房
  《表》中载杨播房出自杨震子杨奉,奉仕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结二子:珍、继。珍便是杨播房的起点。
  通过梳理《北齐书·杨愔传》、《北史·杨播传》和《魏书·杨播传》等史传材料,大致可以把杨播房的人物排比如下:珍子真,真子懿,懿子播、椿、颖、顺、津、舒、暐,播子深、侃,侃子师冲、纯陀,椿子昱,昱子孝邕,颖子叔良,顺子辩、仲宣、测、稚卿,仲宣子玄就,津子遁、逸、谥、愔[19],暐子元让。
  但是在《表》中,记载杨播房的世系少了许多人物,只记载了懿有二子:顺、津,并且把懿子暐记做津之子,当以史传为是。《表》中所说的津之子岐在史传中完全没有记载,可据《表》补入。通过分析史传的行文笔者怀疑杨懿当不止一位夫人,《表》中的顺和津可能是一母所生。《表》记载有顺子琛,琛子汪,但《隋书·杨汪传》云杨汪曾祖杨顺,父杨琛,唐《杨基墓志》云:“曾祖忻,魏鸿胪卿、汾隰二州刺史、林虑郡公。······祖琛,周使持节和迭始三州刺史、平乡公。······父汪,隋右卫大将军、刑部尚书、国子祭酒。”[20]可见《表》误缺载一世,当据《隋书·杨汪传》和唐《杨基墓志》所记将“忻”补入世系中。[21]
  杨播房之杨氏已经发现了许多人的墓志[22],魏《杨播墓志》:“祖父仲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广平太守、选曹给事中、使持节、安南将军、洛州刺史、恒农简公。” 魏《杨颖墓志》:“汉太尉震之十二世孙,晋尚书令瑶之七世孙,上谷府君珍之曾孙,清河府君真之孙,洛州史君懿之第三子。” 魏《杨顺墓志》:“十一世祖震,汉太尉。六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结石,中山相。曾祖珍,上谷太守。祖真,清河太守、洛州刺史。弘农简公懿之第四子。” 魏《杨舒墓志》[23]:“河内、清河二郡府君之孙,洛州刺史、恒农简公之第六子。” 魏《杨暐墓志》:“汉太尉之后,······祖河内,操尚沉靖,少播清尘。父洛州,······” 魏《杨侃墓志》:“十二世祖震,汉太尉。七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珍,上谷太守。曾祖真,清河太守。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播之第二子也,······”《魏杨昱墓志》:“罗州刺史弘农简公懿之孙,大丞相太师椿之元子。”[24] 魏《杨仲宣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太尉公录尚书顺之第二子。” 魏《杨遁墓志》:“十二世祖震,汉太尉。七世祖瑶,晋侍中尚书令。高祖珍,上谷太守。曾祖真,清河太守。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大将军太傅司空公津之长子也。”魏《杨孝邕墓志》:[25]“十三世祖震,汉太尉。高祖真,清河太守。曾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祖椿,大丞相、太师、司徒公。骠骑、司空公昱之元子。”按:杨颖墓志说颖为瑶七世孙,但杨顺墓志说顺六世祖为瑶,杨侃和杨遁墓志均说七世祖为瑶,再从史传记载来看,可知杨颖墓志所记有误,杨颖墓志所说的“汉太尉震之十二世孙,晋尚书令瑶之七世孙”,应当是“汉太尉震之十一世孙,晋尚书令瑶之六世孙”。关于杨懿父名有“真”和“仲真”二种说法,史传称其为“真”,墓志文多称之为“真”,笔者认为自当以“真”为是。
  魏《杨阿难墓志》:“上谷府君之曾孙,河内府君之孙,洛州史君之第七子。”[26]杨阿难作为杨懿第七子,史传与《表》均失载,当据志补入。魏《杨遵智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太傅、大将军津第五子。”[27]据此志结合史传可知津之子最少六人:遁、逸、谥、愔、遵智、岐。魏《杨叔元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仪同公暐之第三子也。”魏《杨幼才墓志》:“祖懿,洛州刺史、弘农简公。雍州使君仪同公暐之第四子也。”[28] 据此二志可知暐子最少四人,其中有元让、叔元、幼才,还有一人姓名不详。
  魏《杨穆墓志》:“其先汉太尉震之胄,晋□同□之□,清河太守之孙,侍郎杨德之长子。”[29]杨穆墓志称其祖父为清河太守,通过对比史传和墓志资料可知清河太守就是杨播房中的杨真,杨穆之父杨德当为杨懿之兄弟。据此墓志可知杨真最少有二子:杨懿、杨德。
  魏《杨范墓志》:“曾祖父讳仲真,河内、清河府君。夫人高阳许氏。祖父讳懿,洛州史君、弘农简公。夫人太原王氏,封新昌郡君。父讳颖,本州别驾。夫人河南侯氏。”[30]对于杨范墓志前人在《九钟精舍金石跋尾乙编·杨范墓志》中论说非常详细:
  近时华阴新出杨胤墓志,亦称“潼乡习仙里人。”胤志称“祖晖”。按《唐书宰相世系表》晖为结次子继之子,岀汉太尉震子奉之后。此志云“曾祖父仲真”,仲真为结长子珍之子。以世次考之,是范乃胤之从侄也。志云“仲真河内清河府君”,《魏书》、《北史·杨播传》(播为懿之长子)、《唐书宰相世系表》均作真,脱去仲字,当以志文为是。历官二郡太守,传与志同。志称府君者,府以郡言,非同例所称府君也。又云“祖父懿洛州史君弘农简公”,传与表均作洛州刺史。志以刺史为史君,与府君同列,亦它碑所罕见。又云“父颖本州别驾”,颖为懿第三子,附见《杨播传》,官阶相同。但云“子叔良武定中新安太守”,无范之名。盖范甫弱冠而卒,未尝筮仕,传故遗之。《世系表》亦不载颖一支,今得此碑可以补其阙略。疑叔良尚是范之弟也。[31]
  魏《杨泰墓志》[32]:“并州刺史之孙,秦州使君之子。” 魏《杨泰妻元氏墓志》[33]:“长子名熙之,骠骑大将军、北华州刺史、大鸿胪卿、华阴县开国男。次子睿秀,次子睿景,次子睿和,次子睿弼,次子睿邕。”杨泰及妻元氏墓志的发现对于补苴杨播房的世系非常重要,杨泰墓志记载其祖为并州刺史,结合史传和其它墓志资料推断当为杨津;其父秦州刺史当为杨津之子杨逸,据杨泰夫妇之墓志可补入杨泰及其六子入杨播房世系。
  通过上文对杨氏杨播房世系的考论,可以把杨播房的世系列表如下(图一),表中的人名等因素均以墓志材料为准,下表之“□”表示应有其人而不知其名,排序一般以行辈大小,
2、越公房
  《表》云:“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结次子继。生晖,洛州刺史,谥曰简。生河间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钧,号越公房。”
  参照《魏书·杨播传》、《周书·杨钧传》、《隋书·杨素传》、《表》及相关史传,可将正
  (图一)

→深

→播 → →师冲

→侃→

→纯陁

→昱 → →孝邕

-椿→ →□

→□

→范

-颖→

→叔良

→辩

-仲宣 → 玄就

-顺→ -测

-稚卿

→忻 → 琛 → 汪

→遁

-逸 → 泰 → → 熙之

→懿 → -津→ -谥 - 熙秀

-愔 - 熙景

-遵智 - 熙和

→歧 - 熙弼

→ 熙邕

-舒→ □

-阿难

珍 ――→ 真――-→ →元让

-暐→ -□

-叔元

→幼才

→穆

→德 →

→□

  史里有关越公房杨氏人物罗列如下:结子继,继子晖,晖子恩,恩子钧,钧子暄、穆、俭、宽,暄子敷,俭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宽子文思、纪,敷子素、询、约、慎、岳,文休子处嶷、处相,文异子安仁、虔愻,文伟子荣、士积、安、纂,纪子孝湛、孝俨、孝怡,素子玄感、玄奖、玄纵、积善、仁行、玄挺、万硕,[34]岳子弘礼、弘文、弘武,文升孙昉,处嶷子宝应、宝琳,安仁子德立、志立,荣子师、泰、恪,士积子缄,纂子守拙、守讷、守愚、守柔、守挹,孝湛子弘业,孝俨子弘毅、弘暕,孝怡子弘胄。越公房人物史传记载比较详细,但随着越公房杨氏墓志大量发现,下文将一一结合论述,以纠补充越公房世系之漏阙。
  魏《杨胤墓志》[35]:“公十二世祖汉太尉公震。六世祖晋仪同三司尚书令瑶。曾祖治书侍御史中山相继。祖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晖。父宁远将军长宁男佑。” 魏《杨宜成墓志》[36]:“君十三世祖汉太尉公震,七世祖晋尚书令瑶,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府君晖之曾孙,宁远将军、长宁男佑之孙,持节都督华州、东荆州、南秦州诸军事、左将军、南秦州刺史、后赠使持节平东将军、济州刺史、长宁男胤之子。”魏《杨熙仙墓志》[37]:“君十三世祖汉太尉公震。七世祖晋尚书令瑶。曾祖库录二曹给事、京兆府君晖之曾孙,宁远将军、长宁男佑之孙,父持节都督华州、荆州、南秦州诸军事、左将军、三州刺史、长宁男胤之子。”按:通过杨宜成父子的墓志可知杨晖最少当有二子佑和恩,佑有子胤,胤有子熙仙和宜成。根据墓誌熙仙三十一岁卒于延昌四年当生于484年,宜成四十三岁卒于孝昌二年当生于483年,据此可知宜成比熙仙为长。同时这三方墓志还记载胤为“公十二世祖汉太尉公震,六世祖晋仪同三司尚书令瑶”,熙仙和宜成为“十三世祖汉太尉公震,七世祖晋尚书令瑶”。又魏《杨钧墓志》[38]:“汉太尉震之十二世孙。······祖平南将军、洛州刺史。······父河间太守。”据此可以确定杨结当是杨瑶之子,关于这一点前人已有详尽考述,如《九钟精舍金石跋尾乙编·杨胤墓志》云:
  案华阴杨氏,自汉迄唐皆为着姓,而《唐书宰相世系表》实多阙略。表称“太尉震子奉,(第五子)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二子:珍、继。珍为后魏上谷太守。”(魏书·杨播传)官阀相同。又云:“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结。次子继生晖,洛州刺史,谥曰简。晖生河间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钧。”《魏书》“杨播高祖结,仕慕容氏,卒于中山相。曾祖珍、祖真、父懿。”(与《世系表》同。惟表谨载懿第四五子顺津两房,而不载播及懿第二三子椿颖三房,又误以懿第六子暐为津之次子。兹附订之于此。)今以此志世系证之,是继为结之次子。碑虽不着结之名,可据表以考订。播为珍之曾孙,胤与钧同为继之曾孙,乃为曾祖昆弟。胤与钧又同为晖之孙。惟胤之父佑,与钧之父恩,孰兄孰弟,则不可知。《世系表》有恩而无佑,今籍此志足以补魏唐二书之阙失。志称继为中山相,魏唐二书则均言结为中山相,自当以志为正。《魏书》或因继为中山相,误以结当之,而《世系表》复沿袭史文耳。表云“震八世孙结”,结为胤之高祖。是震为胤之十二世祖,世系适合。[39]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杨胤墓志》云:
  志又称“曾祖治书侍御史中山相继,祖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晖。”案《魏书·杨播传》“播族弟钧,族晖库部给事,稍迁洛州刺史,卒赠弘农公,谥简。”《唐书宰相世系表·十二》“华阴杨氏,汉太尉震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次子继生晖,洛州刺史,谥简。”与志互校,知胤六世祖为瑶,高祖为结,曾祖为继。继袭父爵,故志以中山相称之。《唐表》不载结之父为谁,据志则结为瑶之子也。此与杨范墓志同出华阴。胤为范之诸父行,同为华阴潼乡习仙里人。志可补史之阙。[40]
  周《杨操墓志》[41]:“曾祖钧,魏司空、临贞文恭公。祖暄,魏度支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父敷,开府仪同三司、汾州刺史、临贞公。” 周《杨戾墓志》:“君则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之孙,大将军、汾州刺史、临贞壮公之第五子。”按:杨戾墓志所说的“大将军、汾州刺史、临贞壮公”就是史传中的杨敷。据此两方墓志和史传材料知道杨素至少兄弟七人,其中杨约为其异母弟。志文云杨戾为杨敷第五子,根据墓志卒、享年分析,杨操比杨戾为长,所以笔者怀疑除了杨约之外,素、询、慎、岳、操、戾当为一母同胞之兄弟,其中杨戾排行第五。
  周《杨济墓志》[42]:“十四世祖震,汉太尉。公九世祖瑶,晋尚书令。高祖晖,魏怀州刺史。曾祖宥,魏洛州刺史。祖钧,魏司空公、临贞文恭公。父喧,魏华州刺史、临贞忠公。” 隋《杨宏墓志》[43]:“曾祖钧,魏司空、临贞文恭公;祖暄,殿中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父文立,仪同三司、华阴伯。”隋《杨实墓志》:“祖暄,度支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考原,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州刺史、同昌县开国男。”按:从杨济、杨宏、杨实墓志可知杨暄当有三子敷、原、济,原之子为实,济之子为宏。根据史传敷为长子,但济和原长幼无法确定。
  魏《杨俭墓志》[44]:“散骑常侍育之孙。荆齐恒雍华五州刺史、七兵尚书、行台仆射、侍中、司空公、临贞恭侯钧之第三子。”志文云俭为钧第三子,与史合。《杨俭夫人罗氏墓志》:“夫人有八子:长子文义,次子文殊,次子文勰,次子文举,次子文朗,次子文雅,次子文若。女适开府仪同、金城郡开国公故纥豆陵善世子仪同荣定。”魏《杨褒墓志》:[45]“曾祖宥,河间内史,赠左将军、洛州刺史。祖钧,仪同三司、七兵尚书、临贞县开国伯,赠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武。父俭,仪同三司、侍中、夏阳县开国候,赠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谥曰壮。”隋《杨异墓志》:“祖钧,司空文恭公,懋德树声,光槐爕鼎。父俭,金紫光禄大夫、夏阳庄公。”隋《杨勰墓志》:“祖钧,司空文恭公。父俭,雍华二州刺史、开府庄公。” 隋《杨胐墓志》:“祖钧,使持节侍内、车骑大将军、北道大行台、华州大平正、临贞县开国伯、赠雍华二州刺史、司空、文恭公。父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赠雍华二州刺史、荘公。” 隋《杨□墓志》:“祖钧,河南尹、使持节、龙骧将军、荆州齐州恒州三州诸军事三州刺史、廷尉正卿、七兵尚书、北道大行台、侍中、司空、临贞文恭公。······父俭,使持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黄门侍郎、太府少卿、颍州东秦州北雍州华州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夏阳安侯。” 隋《杨休墓志》:“祖钧,侍中、骠骑大将军、七兵尚书、北道大行台、恒州刺史、司空、临贞文恭公。父俭,侍中、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北雍州刺史、华州大中正、夏阳壮公。······第二子奋武尉师。”唐《杨宁墓志》:“六代隋内史令曰文异,五代皇朝银青光禄大夫、瀛州刺史曰峻,高祖贺州临贺令讳德立,······”[46] 唐《杨亮墓志》:“曾祖休,隋上开府仪同三司、泸兖二州刺史、平武县公。祖洽,隋宗正卿、陵州刺史、河山县公。······父宽,唐朝请大夫,······” [47]唐《杨缄墓志》[48]:“曾祖俭,周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华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夏阳静公。祖伟,隋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温州刺史、永平公。父积,隋殿内直长,并州阳县令。”按:杨俭夫人罗氏墓志云其有八子:文义、文殊、文勰、文举、文朗、文雅、文若,其中杨褒、杨异、杨勰、杨胐四人的墓志均已发现,根据墓志所记四人卒享年推断其母墓志所云八子排行无误,不过均以字行。其中杨勰名和字记载有误,杨勰“讳勰,字文邕”,其母志记为文勰,疑是名字相混所致,当以本人墓志为准。杨俭子杨□和杨休的墓志,通过比较罗氏墓志可知杨□和杨休不是罗氏所出,杨□“大象二年十二月薨于淅州,春秋五十有九”;杨休只说“开皇三年十一月薨于私第”,未记载卒年春秋几何,但是杨休志云大统元年就起家授武平王掾,按照常理推断杨休当小于杨□。杨褒志云其为“仪同壮侯之第四子”,“大统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卒,时年廿”,从志文来看杨褒在杨俭所有子女当中排行第四,其出生于531年,而杨休大统元年就起家授武平王掾,据此可知杨休当长于杨褒。《表》记载杨俭有四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从志文来看《表》所记也是把名与字相混,其实名讳应为:升、异、休、伟。杨□墓志名、字均未刻,故不知杨□是否就是《表》说的文升,如果不是一人,那么杨褒三个兄长依次为:杨升、杨□、杨休。《表》云杨休有二子:处嶷、处相。据杨休志和杨亮志可知休有二子名为洽和师,不过洽、师之字是否为处嶷和处相则很难确定。《表》云杨异二子:安仁、虔愻,安仁子德立,据此可知杨宁志文所云异子峻当和《表》中的安仁是同一个人,峻当为名,安仁应为其字。根据杨胐卒享年推断文若当是杨俭去世前三两年内所生之子,那么《表》记载的少子伟是否为文若,伟是否罗氏所出,从目前资料来看尚无法推断,所以本文把伟一并列入非罗氏所出之杨俭之子。杨缄志云其父为积,《表》作士积,当以墓志为准。综上所述可知杨俭有十一子,依次为:杨升、杨□、杨休、杨褒、杨异、杨勰、文举、杨胐、文雅、文若,杨伟。[49]史传云钧父恩,志多云宥,本文认为钧父名当以宥为是。
  隋《杨文思墓志》:“祖钧,魏侍中、司空公、使持节都督、雍华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临贞文恭公。父宽,魏侍中、尚书左仆射、骠骑大将军、周大将军小冢宰、大御正、华州刺史、华山元公。······世子尚食直长□,······”隋《杨纪墓志》:“祖钧,魏侍中、司空、临贞文恭公。父宽,魏尚书左仆射、周大将军、大御正、小冢宰、华山元公。”隋《杨孝谟墓志》[50]:“曾祖钧,魏司空、临贞恭公。祖宽,魏尚书左仆射、周少冢宰、太子太傅、华山元公。父纪,隋黄门侍郎、宗正卿、礼部尚书、上明恭公。……有子弘让,今鸿胪主簿。”隋《杨孝偡墓志》:“祖宽,魏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周大将军、大御正、少冢宰、梁州捴管、华山元公,······父纪,上开府大宗正、礼部尚书、荆州总管、上明恭公。”隋《杨矩墓志》:“祖钧,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雍华二州刺史、临贞恭公。······父宽,使持节、侍中、尚书左仆射、华州刺史、华山元公。·····世子孝仪。”隋《杨文愻墓志》:“祖恭公,魏侍中、司空、华州刺史。父元公,魏左仆射、太子太傅、周大将军、少冢宰、大御正、梁州十九州管,赠华陕五州刺史。”按:从墓志文可知杨宽至少四子,分别为杨文思、杨纪、杨矩、杨文愻。杨纪志云“以仁寿三年五月廿二日遘疾薨于州馆,春秋五十有八,谥曰恭,礼也。”杨矩志“(大业)四年八月廿四日,构疾薨于官舍,春秋六十。”杨文愻志云“春秋卅有七,开皇九年夏四月廿二日遘疾,卒于京师太平坊舍。”据志文可知杨纪生于525年,杨矩生于549年,杨文愻生于553年,那么杨宽四子依次为:文思、纪、矩、文愻。《表》云孝仪为杨纪之子,但杨矩墓志云“世子孝仪”,据志可知孝仪当为杨矩之子,当据志为是。杨孝谟志云“(开皇)十三年九月十日,春秋五十有六,终于钦州之馆。” 杨孝偡志云“(仁寿)三年五月十八日卒于京师太平坊宅,春秋廿有六。”从杨孝谟和杨孝偡志文所记二人卒享年可知孝谟当长于孝偡。《表》载杨纪有子名孝湛,笔者发现有孝偡墓志,孝湛和孝偡是否为一人呢?笔者以为二者其实是同一个人,在中古湛、偡二字音韵可通,字形十分接近,在文献流传的过程当中形近相讹是非常普遍的,故此笔者以为孝湛应是孝偡之讹,当以墓志为是。据此可知杨纪三子依次为:孝谟、孝偡、孝俨。
  综上可将越公房世系列表如下(图二),表中人名以志文为准。
3、杨播房与越公房以外之杨氏
  在发现的隋代墓志当中,还有一些弘农华阴杨氏的墓志,如:杨*墓志、杨文愿墓志、杨景墓志、杨秀墓志、杨钦墓志、杨谟墓志等,但均无法确定它们究属哪个支房。
  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杨播房到了隋代人丁稀少,这是因为河阴之变杨播房几乎被诛杀殆尽,仅有个别人物逃脱此难。元氏在河阴之变中对诸杨均进行了追杀,但是从史传和墓志材料来看,河阴之变所诛杀的都是杨椿在五服之内的杨氏人物,从魏《杨穆墓志》可知杨穆作为五服之内的杨氏族人被害于此役,而越公房因为在五服之外几乎没有受到此难影响,可见元氏诛杀诸杨只是针对楊椿五服之内的华阴杨氏,五服之外的疏远诸杨并没有被株连。


分享按钮>>福建省三明市杨姓考略(10)现代人物
>>杨姓世系录考(1)------------黄帝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