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会而通之——刘韓与杨时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1月1日 刘昇阳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福建省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国子监祭酒,龙图阁学士。他曾学于程颢(1032-1085)、程颐(1035-1107),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学士”他是朱熹的间接师承。在北宋政和元年(1111)至宋建炎二年(1128)间,曾至无锡东林授课。

刘韓,字仲偃。福建省建州崇安五夫里人,属理学“崇安刘氏家世学派”。元祐甲戌进士,官至真定宣抚使,河北河东宣抚使,资政殿学士。他祖父刘太素为“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的学生。在靖康元年十二月自经成仁,他的儿子刘子翚是朱熹的直接师承。

杨时卒后被谥文靖。

刘韓卒后赠资政殿大学士、太师,封魏国公,谥忠显,而其子子翚赠太师、封齐国公、谥文靖。

作为理学、始于唐,成于北宋,集学于南宋。唐时有刘翔著《经进易解》十卷,宋有孙复、胡瑗、石介三先生,后有周敦颐、二程,至此时形成“濂洛学派”。杨时返闽中家乡,程颢讲“吾道南矣”。实际上在闽中“崇安胡氏家世学派”、“崇安刘氏家世学派”、“建阳刘氏家世学派”等早已形成。

当杨时和刘韓在京城时,因同乡、同僚、同道,因而在有关记载中写有:“剑、建间密迩京室”。当时蔡京当权,禁元祐学,凡持元祐书或讲学者须受罢官、流徒之罪。他俩志同道合,与奸臣对抗,心系国家,身系百姓,因此都在排斥之列。当靖康时,杨时在南,而刘韓殉节成仁。刘韓直至被“罢五官,落职宫祠”。至汴京被围,钦宗才悟而召见,拉手哭泣曰:“勿听卿言,致此”。命他去金营谈判,金国欲其为相,他不屈自经成仁。

他们都是儒学传人,理学名家,取孔子之仁和孟子之义,做学问,修已身。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志同道合,关系密迩的原由。

他们之间的情况,互相十分了解,在靖康元年(1126)中秋日,杨时应刘韓之请,为刘氏书《刘氏宗谱引》一文。全文如下:“山必本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本于天一之精,千涯万川皆其派也;人必本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胤也。今阅刘氏谱牒,巨迄于今,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绳无穷,孝子慈孙,家藏珍玩,擬诸天球河图,其实过矣!岂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此文写后四个月刘韓便壮烈殉节,而此文留传之今,足此证明杨、刘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们都是生活在衰世之时,虽然都力主抗金,用理学进行寻找强国安民的方法,但在朝廷奸佞的排斥下,都不得其时。

在靖康之后,南宋偏安,部份学者无意当世,潜心治学,体认天理;而另一部份学者痛定思痛,以天理人欲相合,寻找富国强民之法。这样在中国学术界中,随着政治的变化,正孕育着中国哲学史、文学史等方面的变化和前进。中国文人在分娩的阵痛中,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在“引而归之,会而通之”的思想指导下,理学走上了新的道路。


分享按钮>>杨氏文化--------潜山杨祠及杨氏源流
>>杨氏文化---惠山杨菊仙祠(四褒祠)及潜庐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