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引领孙中山走上革命路

    中华何氏网 2011年10月24日 深圳特区报


2011年10月10日08:10  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培贵 文/图

  生平简介

  何启,原名何神启,字迪之,号沃生,祖籍广东南海西樵镇南沙村。1859年出生于香港教会家庭,1872年赴英国留学,10年内获内科学士、外科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回港后创办香港雅丽氏利济医院和香港华人西医书院。任香港议员24年,参与创办香港大学与启德机场。曾与他人合作发表《曾论书后》、《新政论议》等政论文章,宣传改革维新。引导、支持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1895年参与筹划兴中会广州起义,起草对外宣言。武昌起义成功后,受孙中山邀请任广东省都督胡汉民的总顾问。1914年,病逝于香港。

  “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30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辄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回到母校香港大学,发表了这番讲话。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香港大学建校100周年,港大前身,正是香港华人领袖、议员何启创办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

  孙中山在书院学习了5年,并受何启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由“治病”转为“治国”,领导一批批革命志士,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创办书院培养社会新才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冯锦荣说,19世纪末,一群有中西学养和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在香港渐露头角。面对内忧外患,他们运用自己的西学新知,奋起探索改革之路。何启及他的学生孙中山,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887年2月,为纪念亡妻雅丽氏和以西医救民,何启在港岛荷里活道77-81号创办了雅丽氏利济医院,同时在医院内开设培训班。同年10月1日,何启与朋友又创立香港华人西医书院,成为培养西医医生和新式人才的摇篮。1907年,香港华人西医书院改名为香港西医书院,1911年并入刚成立的香港大学,成为创校三大学院之一。

  冯锦荣说,孙中山作为香港华人西医书院首届学生,于1887至1892年间在此就读。《孙文学说》中有记述:“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此后,孙中山还介绍好友陈少白入读该校。

  随着时间的洗礼,医院和书院的建筑物如今已荡然无存,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影响没有消失。记者得知,2006年,香港将其作为孙中山求学或策划革命活动的15个地点一起,命名为“孙中山史迹径”,供人们凭吊参观。

  与曾纪泽论战宣传维新

  冯锦荣说,孙中山从广州来到香港转入书院,开始接受新思潮。从此,他的革命生涯与香港联系起来,香港也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何启发表文章与曾纪泽论战,讨论中国的改革问题,则直接对孙中山产生影响,成为他关心政治的切入点。

  1887年1月,曾国藩长子,曾担任过清朝驻英、法、俄公使的曾纪泽,在英国伦敦《亚洲季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说中国已从天朝上国的大梦中觉醒,“洋务运动”便是很好的证明。他认定,“欲救中国于既倒,首务是建设近代化军事。”沿此国策走下去,中国将成为“全备稳固”的国家。

  该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报纸争相转载。何启不赞同曾纪泽的观点,认为误导国家和民众。同年4月,他以“华士”为笔名,用英文写成《中国之睡与醒——与曾侯商榷》一文,发表在香港《德臣西报》上。后该文经其好友胡礼垣翻译、阐发,以《曾论书后》发表。

  “何启认为,曾纪泽的主张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仅仅发展军事工业,并不能为中国带来富强和文明,《曾论书后》表明了何启的改良主义思想。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3月,何启在《德臣西报》发表《改造》一文,表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同年8月,他参加了兴中会攻取广州方略的会议,负责起草对外宣言。”

  冯锦荣说,1900年,何启、胡礼垣把历年合著的论文汇集成书《新政真诠》,于香港出版。1901年,此书在国内发行,两人的革新思想广为国人知晓。之后,何启又陆续发表了《康说书后》、《〈劝学篇〉书后》等政论文章,阐发改良主张,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思想家的地位。

  何启很重视报纸的舆论功能。记者在位于香港半山的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看到一份《香港华字日报》。该报创刊于1872年,创办人陈蔼亭在何启及其姐夫伍廷芳的资助下,借用《德臣西报》的印刷机,自编发行,发表了不少富国强兵的文章。

  孙中山走上革命路的启蒙者

  “何启的维新思想及其与曾纪泽的论战,对22岁的孙中山影响深远。何启是孙中山思想上的引路人,是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导师,两人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孙中山曾对何启的女婿傅秉常先生说,‘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礼恒教授说,受何启思想的影响,孙中山曾三次上书清朝二品大员郑藻如、改良思想家郑观应及晚清重臣李鸿章,系统阐述其早年带有浓厚改良主义色彩的主张。后来,孙中山改良中国的幻想破灭,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

  “曾祖父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力支持,他做地产,有钱,经常从经济上支持孙中山。他虽不是兴中会会员,但参与了广州起义的筹备。据八姑讲,1895年广州起义前,经常有男子进出曾祖父位于香港半山的大屋。”何启长子何永祯的孙女何纪青说。

  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纂的《国父年谱》一书,对何启支持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也有明确记载:1895年3月13日,“先生与杨衢云、谢缵泰、黄咏商等会议,作袭取广州之计划,革命遂进入实行阶段。黄咏商为港商黄胜之子,与何启有戚谊,由何启介绍于先生而入党。为支持广州起义,黄咏商卖掉位于香港苏杭街的洋楼一所,将得款八千元用作军费。”

  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冯自由在其所著《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写道,对于孙中山、杨衢云的革命行动,何启“常参与大计,惟只允从中暗助,而不愿名列党籍。”兴中会的英文对外宣言,也是何启修订的。

  牵线三方策动两广独立

  1900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清廷宣布与多国同时开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南方诸省督抚谋求“东南互保”。何启利用其广泛的人脉关系,从中联络孙中山、港督、李鸿章三方势力,谋求以“两广独立”为实的庚子起义。

  冯自由在其所著的《革命逸史》记述说:庚子五月,何启“以时势紧急,瓜分之祸,濒于眉睫,粤省如不亟谋自保,决不足以图存。因向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献策,主张革命党与粤督李鸿章合作救国,首先动员李鸿章向满清政府及各国宣告两广自主,而总理率兴中会员佐之。”后经何启授意,推陈少白起草一份由孙中山领衔,杨衢云、陈少白等署名的《致港督卜力一书》,提出《平治章程》六则,作为起义的纲领。

  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近代史专家刘申宁教授认为,何启之所以能沟通孙中山、港督卜力、李鸿章三方,与其和这三方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有关:何启是孙中山的老师,支持孙中山革命,是孙中山在革命初期依赖的重要力量;何启在港英政府做了24年议员,为港英政府所器重;何启与李鸿章的关系,主要通过其姐夫伍廷芳而牵线。

  “虽然何启等多方人士不懈运作,最终,他们所期待的‘两广独立’因为李鸿章的反对而不了了之,众人也跟着黄粱梦一场。”刘申宁说,李鸿章去世后,何启将伍廷芳介绍给孙中山,为孙中山所重用。

  《广东省志·孙中山》有记载,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邀请何启任广东省都督胡汉民的总顾问,他特别嘱咐胡汉民,“凡外交事务请教何启”,足见何启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分量。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学识开新

  民权领路

  称誉何启为孙中山的领路人,可谓恰如其分。

  十九世纪末叶的香港,是一个充满开先风气的自由港。1887年,香港伦敦传道会与时任香港议政局议员的何启创办了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并任该校名誉秘书兼教师。孙中山以其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较优,便于发表政治言论,遂转投于该校。

  何启伸张民权,发阐维新思想不遗余力,无愧为早年的维新思想家。在孙中山入学前后,何启以“中国之睡与醒”为中心与曾纪泽论战,轰动一时。1900年,何启与胡礼垣联手,把多年合著的论文汇编成《新政真诠》刊行,系统地表述了革新政治的主张。第二年,该书在国内发行,两人的革新思想广为国人知晓。何与孙当年亦师亦友,孙中山日后曾对何启的女婿傅秉常忆及,“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说明何氏对青年孙中山的思想影响尤深。

  何启不是泛泛空言的论道家,是将理想努力付诸于实践的行动者。1895年,他参与筹划兴中会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1900年,帝国列强入侵中国,“东南互保”事起。何启利用他在香港的人望与人脉优势,联络孙中山、港督、李鸿章三方势力,谋求以“两广独立”,事虽未遂,却展示了革命者身体力行的风采。

  人物访谈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礼恒教授谈何启:

  学识和社会地位并重

  “何启学识和社会地位并重,既是香港著名的华人领袖,又是重要的改良思想家、维新启蒙家。”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礼恒教授,对何启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礼恒说,何启创办香港华人西医书院,创建香港大学,建设启德机场,保护宋王台,对香港公益事业贡献卓著,是香港著名的华人领袖,被港英政府称为“中国绅士”,获授爵士位,足见其影响力。

  另外,何启创建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传播了先进思想;他大力倡导民权思想,认为光大民权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促进了社会进步;他率先垂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了“夷夏之大防”的狭隘之见,跨出国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何启的努力,为尚在黑暗中前行的中国带来一线光明。”张礼恒说,在中国社会思想的风雷激荡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受过西式教育的中国新式知识分子走上近现代历史舞台,勇敢地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历史重任。

  旁边

  故事

  一门四位外交官

  佛山人杰地灵,近代史上群星璀璨。香港华人领袖、孙中山老师何启便是其一。何启祖籍南海西樵镇南沙村,记者日前来到这里,追寻先贤史迹。

  “何福堂、何启父子对广东、香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们何氏家族的荣光。”南沙村何氏家谱编纂者何启森说,何启没有回过南海,倒是他的二姐何妙龄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比如捐建了南沙到西樵的石板路和何氏祠堂永思堂,每年为老人派发红包等。

  记者多方打听,得知何启的孙子何鸿铎一家定居佛山,便两次前往,终于见到了何启的孙媳杨娜儿(何鸿铎妻)及曾孙女何纪青。何纪青告诉记者,父亲何鸿铎已去世多年,叔叔伯伯们也多已去世,只有在美国的一位叔叔还健在。何纪青带来一本线装的何氏家谱及一本南海县政协于1990年编纂的《何启生平事迹纪略》,视若珍宝,从不外借。

  何纪青说,她的祖父何永祯是何启的长子。日本攻陷香港后,房子被炸毁,何家后人四处逃命,散落美国、澳门、上海、广东等地。作为何启的后人,她认为曾祖父非常伟大,“但这些都是历史,现在我们过着平淡的生活。”

  何纪青说,值得一提的是,何家及亲戚中出过4位外交家。包括何启的二姐何妙龄的丈夫伍廷芳(清朝驻美公使和驻西班牙公使、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何启的长子何永祯(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次长);何启的长女婿、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历任民国时期外交部长、外交次长、驻美公使);何启的六女婿傅秉常(民国前期外交官员,曾辅佐伍廷芳参加巴黎和会,驻比利时公使,驻苏联大使)。
 


分享按钮>>何道深在拜访台湾省嘉义何大宗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龙氏风采】龙刚和他的“邓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