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

    中华何氏网 2012年6月15日 何金峰


深受海内外敬仰的文化名人何炳松在金华
现代著名爱国人士、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字柏丞,1890年出生于金华市区文昌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先世居住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1903年,金华府改丽正书院为金华府中学堂[金华一中前身],何炳松是其首批20名学生之一。1906年因学业成绩优异,未及毕业何炳松即被保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预备科,三年后入正科。据何炳松的好友金兆梓回忆,何炳松从府中学堂到高等学堂“无试不冠军”。1912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何炳松被浙江省府以公费资送美国留学。1912年冬,何炳松赴美。在美留学四年期间,起初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法语、政治学和经济学。1913夏考入了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德语、史学和政治学。在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期间,被聘为历史系助教。从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何炳松获得了政治科学士学位,进而他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毕业后获政治科硕士学位。在美期间,他还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会长胡适)。从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执教北京大学始,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师、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担任教授等职,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工作。1924-1935年,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相当于总编)。1935-1946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6年6月又任位于故乡金华的国立英士大学校长。不久病逝。何炳松一生,有两个十一年闻名于世,即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十一年,担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十一年,特别是后者,影响如同北京大学之蔡元培、浙江大学之竺可桢。其嫡堂弟弟何炳棣[美国当今最杰出的华裔社会科学家,曾多次受到邓小平、邓颖超、李瑞环等接见]说:“炳松哥任国内唯一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校长11年,抗战中任由上海内撤的十几所大学合并而成的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坚持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办学。” 暨南大学至今仍以何炳松所题的“忠信笃敬”为校训。
然而说起何炳松,金华人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在外界,何炳松这三个字却如雷贯耳,深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敬仰!1946年何炳松逝世时,著名文学家、学者郑振铎(解放后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在悼念文章中说:“他的失去,使我们非常伤心,象这样心胸广大、宽容、开明的人,在如今黑暗而窄狭的世界上还有谁呢?特别,我们在时时受他暗中庇护的朋友们,都有一种茫茫之感!”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人们并没有忘记何炳松。中共中央统战部和金华市政府拨款修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坏的位于金华城北道院塘的何炳松墓,并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遍布海内外的暨南大学校友捐资重修了位于金华市区文昌巷的何炳松故居,内立何炳松铜像,陈列了何炳松的著作及大量珍贵照片、海内外研究何炳松的论著、
何炳松生前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海内外纪念何炳松的题词、绘画等等,并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和著名美术家刘海粟分别题写故居名。1990年10月,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暨南大学等8个单位联合在上海、金华两地举行历时七天的纪念何炳松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何炳松纪念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撰写纪念文章说:“何先生是一位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爱国主义者。‘七·七’事变之前,傅作义将军在绥远冰天雪地中抗击日本侵略者,他闻讯后慷慨捐款,购置寒衣,支援前线抗日将士。1940年3月9日汪伪政权开张,下令大、中、小学放假‘庆祝’。当时沦陷区内的院校大多摄于敌伪淫威,莫敢反抗;而何先生对为此事要求他表态的学生凛然直道:‘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拒绝放假‘庆祝’。他的大节由此可见。何先生终身尽瘁于教育、学术、文化事业,其同事、学生遍布海内外,因此追慕先生的治学、办校的精神及高风亮节,定将鼓励我们为振兴中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奋斗。”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词:“笃实的学者、忠诚的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典范永垂不朽!”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梁灵光题词:“学习何炳松先生的爱国精神,加强海内外暨大校友的团结,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远在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无法赴会为憾,特地送来题词以表敬仰:“复兴文化,常任前锋。启迪青年,如沐春风。忠骨之墓,永受敬崇。惜我难归,同深追慕。陈立夫敬题”。后来,华东师大成立了研究何炳松的机构,何炳松的著作被著名出版社不断出版,如大陆出版了《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浙东学派溯源》(中华书局),台湾出版了《何炳松校长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特别是商务印书馆于1996年出版了精装5卷本《何炳松文集》(约300万字),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出现了一批以何炳松为研究课题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兴起了一股“何炳松热”,并重新肯定了何炳松作为中国新史学奠基人、华侨高等教育开拓者的崇高地位。
  基于何炳松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并让其为金华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特建议:
  1.将位于婺城区城北综合园区内玉泉路北的何炳松墓北迁至该园区正在规划兴建中的中心公园内。因婺城区城北综合园区的土地开发,作为市文物保护点的何炳松墓周围已是工厂林立,何炳松墓已成为厂房中的孤岛,来此扫墓瞻仰的海内外人士深感失望。
  2.在园内竖立何炳松铜像。[可结合墓设计]
  3.在园内建立何炳松纪念碑林, 镌刻马叙伦、郑振铎、楚图南、周谷城、周予同、刘海粟、梁灵光、刘佛年、俞振飞、谭其骧、许杰、谢海燕、吴文琪、张世禄、陈立夫、徐亨等名人纪念何炳松的题词墨迹。
  4.在园内[或在规划中的市博物馆内]建立何炳松纪念馆, 以陈列原市区文昌巷何炳松故居内陈列的何炳松铜像、何炳松著作及大量珍贵照片、海内外研究何炳松的论著、何炳松生前收藏的瓷器等珍贵文物、海内外纪念何炳松的题词、书法、绘画等等。另外还可附陈其堂弟何炳棣教授[美国当今最杰出的华裔社会科学家,多次受
到邓小平、邓颖超、李瑞环等接见,今年88岁] 、堂侄何德奎教授[1896-1983,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副市长,1974年从香港回上海定居,任政协委员]的有关材料。因文昌巷何炳松故居已于2002年被拆除[旧城改造],目前这些文物寄存在市档案馆和侍王府文物库房。
  5.将该公园命名为何炳松公园,以增强婺城区公园的文化含量,让其为金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使之成为金华吸引海内外的一个文化亮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代著名爱国人士、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何炳松,字柏丞,1890年出生于金华市区文昌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先世居住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1903年,金华府改丽正书院为金华府中学堂(金华一中前身),何炳松是其首批20名学生之一。1906年因学业成绩优异,未及毕业何炳松即被保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预备科,三年后入正科。据何炳松的好友金兆梓回忆,何炳松从府中学堂到高等学堂“无试不冠军”。1912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何炳松被浙江省府以公费资送美国留学。1912年冬,何炳松赴美。在美留学四年期间,起初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法语、政治学和经济学。1913夏考入了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德语、史学和政治学。在威斯康辛大学学习期间,被聘为历史系助教。从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何炳松获得了政治科学士学位,进而他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院,专攻现代史和国际政治,毕业后获政治科硕士学位。在美期间,他还担任留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会长胡适)。从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执教北京大学始,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师、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担任教授等职,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工作。1924-1935年,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相当于总编)。1935-1946年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1946年6月又任位于故乡金华的国立英士大学校长。不久病逝。

  何炳松一生,有两个十一年闻名于世,即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十一年,担任国立暨南大学校长十一年。特别是后者,影响如同北京大学之蔡元培、浙江大学之竺可桢。其嫡堂弟弟何炳棣(美国当今最杰出的华裔社会科学家,曾多次受到邓小平、邓颖超、李瑞环等接见)说:“炳松哥任国内唯一的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校长11年,抗战中任由上海内撤的十几所大学合并而成的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坚持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办学。”暨南大学至今仍以何炳松所题的“忠信笃敬”为校训。

  说起何炳松,金华人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在外界,何炳松这三个字却如雷贯耳,深受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敬仰!1946年何炳松逝世时,著名文学家、学者郑振铎(解放后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在悼念文章中说:“他的失去,使我们非常伤心,像这样心胸广大、宽容、开明的人,在如今黑暗而窄狭的世界上还有谁呢?特别,我们在时时受他暗中庇护的朋友们,都有一种茫茫之感!”著名学者顾毓秀(江泽民恩师)撰挽联说:  

    八载辛劳身殉文教三千桃李泪满江南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人们并没有忘记何炳松在文化教育学术等领域的杰出成就、抗战时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解放前长期保护左派人士的功绩。中共中央统战部和金华市政府拨款修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坏的位于金华城北道院塘的何炳松墓,并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遍布海内外的暨南大学校友捐资重修了位于金华市区文昌巷的何炳松故居,内立何炳松铜像,陈列了何炳松的著作及大量珍贵照片、海内外研究何炳松的论著、何炳松生前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海内外纪念何炳松的题词、绘画等等,并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和著名美术家刘海粟分别题写故居名。1990年10月,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暨南大学等8个单位联合在上海、金华两地举行历时七天的纪念何炳松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何炳松纪念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撰写纪念文章说:“何先生是一位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爱国主义者。‘七•七’事变之前,傅作义将军在绥远冰天雪地中抗击日本侵略者,他闻讯后慷慨捐款,购置寒衣,支援前线抗日将士。1940年3月9日汪伪政权开张,下令大、中、小学放假‘庆祝’。当时沦陷区内的院校大多摄于敌伪淫威,莫敢反抗;而何先生对为此事要求他表态的学生凛然直道:‘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拒绝放假‘庆祝’。他的大节由此可见。何先生终身尽瘁于教育、学术、文化事业,其同事、学生遍布海内外,因此追慕先生的治学、办校的精神及高风亮节,定将鼓励我们为振兴中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奋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词:“笃实的学者、忠诚的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典范永垂不朽!”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梁灵光题词:“学习何炳松先生的爱国精神,加强海内外暨大校友的团结,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远在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无法赴会为憾,特地送来题词以表敬仰:“复兴文化,常任前锋。启迪青年,如沐春风。忠骨之墓,永受敬崇。惜我难归,同深追慕。陈立夫敬题”。后来,华东师大成立了研究何炳松的专门机构何炳松的著作被著名出版社不断出版,如大陆出版了《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浙东学派溯源》(中华书局),台湾出版了《何炳松校长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特别是商务印书馆于1996年出版了精装5卷本《何炳松文集》(约300万字),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出现了一批以何炳松为研究课题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兴起了一股“何炳松热”,并重新肯定了何炳松作为中国新史学奠基人、华侨高等教育开拓者的崇高地位。

  基于何炳松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并让其为金华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特建议:

  一、将位于婺城区城北综合园区内玉泉路北的何炳松墓北迁至该园区正在规划兴建中的中心公园内。因婺城区城北综合园区的土地开发,作为市文物保护点的何炳松墓周围已是工厂林立,何炳松墓已成为厂房中的孤岛,来此扫墓瞻仰的海内外人士深感失望。现墓前石碑上镌刻有清朝翰林、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孙智敏撰书的墓志铭石柱上镌刻有著名学者金兆梓、谢海燕撰书的墓联。

  二、在园内竖立何炳松铜像,可结合墓地设计,原市区文昌巷何炳松故居内陈列有何炳松铜像。

  三、在园内建立何炳松纪念碑林,镌刻马叙伦、郑振铎、楚图南、周谷城、周予同、刘海粟、梁灵光、刘佛年、俞振飞、谭其骧、许杰、谢海燕、吴文祺、张世禄、胡寄南、王辛笛、陈立夫、徐亨、庄右铭等海内外名人纪念何炳松的题词墨迹。

  四、在园内(或在规划中的市博物馆内)建立何炳松纪念馆以陈列原市区文昌巷何炳松故居内陈列的何炳松铜像、何炳松著作及大量珍贵照片、海内外研究何炳松的论著、何炳松生前收藏的瓷器等珍贵文物(著名画家黄宾虹在《画论》中称浙东收藏古画以何炳松先生为多)、海内外纪念何炳松的题词、书法、绘画等等。另外还可附存其堂弟何炳棣教授(美国当今最杰出的华裔社会科学家多次受到邓小平、邓颖超、李瑞环等接见,今年88岁)、堂侄何德奎教授(1896-1983,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副市长,1974年从香港回上海定居,任政协委员)的有关材料。因文昌巷何炳松故居已于2002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目前这些文物寄存在市档案馆和侍王府文物库房。

  五、将该公园命名为何炳松公园,以增强婺城区公园的文化含量,让其为金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使之成为金华吸引海内外的一个文化亮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分享按钮>>八百年何氏医学世家
>>著名的思想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何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