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人物】何福礼:竹影摇痕岁月深

    中华何氏网 2012年12月6日 东阳新闻网


 

2012年11月30日 13:49 东阳新闻网

  金秋十月,中国竹工艺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双喜临门:一是他位于艺海路上的竹编艺术馆开馆,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邵华泽先生专门为他题写了馆名;二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选评结果公示,何福礼榜上有名。前者让他一生心血有所归属,后者让他付出终有回报。

  徜徉在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触目所见均是竹,水竹、毛竹、紫竹、慈竹、湘妃竹……门窗、桌椅、灯饰、橱柜,等等,均由竹子加工制作而成,凝睇静谛,仿佛眼前尽是潇湘竹影,耳畔尽是萧飒之声。

  出生于义乌、学艺于东阳的何福礼,从小便对竹这种“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的植物有着别样感受。及至他掌握了一手出神入化的竹编技艺,对竹子的前世今生又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位淳朴的民间艺人,兼具了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2011年4月,何福礼在北京首工美术馆举行了个人作品展,到场的国家级工艺美术界和文博界专家,都为一位民间艺人能用竹子演变出如此生动多姿、形神兼具的万千形象,感到“匪夷所思”;并对他六进北京故宫、用手工修复故宫最精美的建筑“倦勤斋”与乾隆宝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许多人看来,何福礼与竹子一样,有着“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特点。

  本固,是指他15岁开始从艺,掌握了东阳竹编的全部技术,并创新出多种技法,成为东阳竹编界屈指可数的实力派人物。像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被列为国家级珍品的“九龙壁”,就由他主持编制,其间他发明出十多种竹编技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现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东阳竹编精品“仙鹤竹丝鼎”,也是他早期作品之一,随后他在东阳竹编界试水竹丝炭化技术,应用到这件作品中,使之更显古色古香并延长了保存期限。目前,他掌握并创新的竹编技法已达数百种,成为中国竹编界技艺最全面、功底最扎实的大家之一。正因如此“本固”,他才不惮于揭“黄榜”进故宫修缮,被美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负责人称为“天才的艺术家”。

  性直,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他为人正直耿直,从不曲意逢迎,亦不夸夸其谈,只专注于竹编艺术。对于当今工艺美术界少数人不以提高技艺、传承文化为己任,却热衷于沽名钓誉、涂脂抹粉,他深不以为然,认为若长此以往,将会从根本上损害传统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动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二是指他在艺术创作上坚持走“直线”,致力于保护传统工艺的手工特质,以作品表现真善美。每编织一件精品,他必亲力亲为,不以数量追求利润,只求让人从竹编工艺品中感受一份古典的美丽。看他的作品,或遒劲有力,或飘逸疏朗,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心空,是指他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切顺其自然,一切唯求心安。面对行业内部的纷扰,面对名誉利欲的诱惑,他始终抱持安之若素的心态,追求“摒却浮华见真淳”的境界。曾记得2006年他第一次参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落选,有过一段时期的沉郁,但随即他就从“青青翠竹、尽为法身”的禅意中获得动力,走出低谷,以禅定的姿势,接连创作出了“西游记大笔海”、“九狮图”、“平安吉祥”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将东阳竹编中濒临失传的翻簧、竹丝镶嵌等技艺运用得丝丝入扣,基本上摆脱了东阳竹编工艺厂时期的创作烙印,自成体系,生动地诠注了“老树春深更著花”的意境。晚年他遭丧女之祸,打击之惨烈令人唏嘘,他却将爱女之情融入竹丝,复活了中国传统竹木工艺,创作了一系列竹编与红木、木雕结合的高档家具与工艺品,完成了身心的涅般。

  节贞,是指他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东阳竹编“守身如玉”、不离不弃。东阳是全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东阳竹编与东阳木雕被并称为“姐妹艺术”。但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工艺美术市场化、产业化荡涤,东阳竹编规模日渐式微,生存岌岌可危。为此不少亲戚朋友劝他转行,从事利润可观的木雕或其他产业。他却始终不为所动,相信终有一日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并为之重阴含素、苦心砥砺。果然,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随着东阳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扶持,也随着他进故宫修缮引发各界关注,东阳竹编终于曙光在前。

  然而,作为一名幼年即失学习艺的农家子,何福礼对自己文化造诣方面的阙如深为遗憾,为此,他每创新作品,均虔心请教业内方家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冯文土等人。他常说自己才疏学浅,只会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所幸恭逢盛世,享受诸般礼遇,实为诚惶诚恐。这位兼有北方人之豪爽、南方人之细腻的竹编大师,行经岁月深处,满目竹影摇痕,若哪天不做竹编,就浑身不自在。他身上那种“用竹子变出大象”的“魔力”,早已给他罩上了比“大师”这顶桂冠更美的光环。却不知,这种令人羡慕的光环,缘于其54年对竹编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无悔探索——其心也诚,其志也坚,其作尤精,其品更高,可谓“四美具”,令人无限感慨。

  “岁月静好,时代昌明,我现在只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竹编精品,留给人们更多美好的印记!”这,就是何福礼——一位大师的心声。
 


分享按钮>>【何氏人物】何红亮:捡拾那束失落的篾丝
>>【何氏人物】何大根:竹编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