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吕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吕氏源流 已阅:14867 / 回复:21(楼主)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6,浙江新昌县。共尊唐吕延之为始祖。

四、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五、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作者:中华万家姓 (2007/1/31 12:24:55)   回复此贴
  回复:吕氏源流 第 1 楼

我的姓氏:吕
姓氏来源: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四、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五、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作者:河南吕氏家族 (2007/5/16 22:47:16)   回复此贴
  回复:吕氏源流 第 2 楼

报道先,振兴吕姓靠各路英豪。呵呵!

作者:吕作成 (2007/6/18 17:02:48)   回复此贴
  回复:吕氏源流 第 3 楼

我们姜氏族谱就是上嗍到了炎帝,炎帝为第一世,姜子牙为第49世,我是姜正平,为炎帝第183世,我们族谱记载的非常明了,欢迎光临姜氏论坛新浪网博客参赛作品:
http://publish.sina.com.cn/poll.php?p_id=527&t_id=175点击一下这个网址即可投票,兄弟们,多多支持呀
欢迎光临姜氏新浪网博客:http://blog.sina.com.cn/zongpuwang    
姜氏论坛:http://www.zongpuwang.com

作者:218.85.107.* (2007/7/9 22:51:05)   回复此贴
  回复:吕氏源流 第 4 楼

上述吕氏源流仅仅是一种流传文化记载,很多地方经不住推敲.还需要我辈多加研讨,争取反映我族正确的源流。

作者:吕汉波 (2007/7/10 5:53:36)   回复此贴
  回复 4:回复:吕氏源流 第 5 楼

汉波兄的邮件已经收到,正在研究。辛苦了。

作者:吕作成 (2007/7/10 11:30:4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吕氏论坛  执行时间:33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