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昌修志明史鲍家村 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5日 鲍雄



        鄞南平原上的鲍家村距钟公庙镇政府驻地2公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这个普通的村庄,近年出了一部村志,这本无甚稀奇,稀奇的是这部由一位普通村民编写的(鲍家村志)已被北京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收藏,成为我县第一部由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村志。就是这个“第一”吸引着我们来到鲍家村探个究竟。
        鲍家村位于鄞州中心区南端。穿过宁姜公路东首的毛家漕村,再跨越一条自北向南的契江河,就来到了绿水环绕的鲍家村。这里河道纵横、港汊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放眼望去,成熟的稻谷泛起层层金浪,江边河岸杂树成行,远处绵延青山依稀可见,正在修建的天童南路纵贯村境,交通十分便捷。
        这个村由鲍家、陈家两个自然村组成,鲍家位于村北,陈家居村西南。据光绪《鲍氏家谱》记载: 
        始祖鲍氏盂辅是春秋时的叔牙后裔。南宋绍兴年间,孟辅由会稽来甬,移居徐盛岭(今道成岙)。至元朝(公元1315年),孟辅之孙的学定居鲍家,与屠、陆两姓共同生息繁衍、发族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陈家始祖自邱隘横泾来此执教,见景色秀丽,遂迁家眷落户。
        “越江春水绿如罗,双女祠前发棹歌。大宅北郊横鲍守,野桥南渡接陈婆”。这是明代大诗人沈明臣对鲍家的生动描绘。在漫长的岁月中,淳朴的鲍家人凭藉良好的自然条件,世代耕作、读书,代有人才涌现,诗中所述的双女”、”鲍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唐时,齐云、齐霞姐妹乐善好施,并用祖传医术,免费为乡亲们治病。有一年,蝗虫成灾,姐妹俩为驱蝗而献身。于是乡亲们立庙宇(称双女庙或协清庙)以纪念,此庙现坐落于村西南陈家三江口。“鲍守”即指鲍恺,明代时,他做过不少地方的太守,颇有政绩。如今村中尚存鲍宅,村北基地犹在。解放后,鲍家村也是人才辈出,有北京图书馆副馆长鲍振西,有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
        目睹鲍家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怀想几百年来村史的变化,一个叫鲍贤昌的普通村民感慨万端,遂萌发了编写《鲍家村志》的念头。为编写村志,鲍贤昌从1994年起先后查阅《鲍氏宗谱》等资料,还调查走访村内外知情人士上百人,发函百余封,并多次赴宁波、上海等地查阅搜集第一手资料。鲍贤昌历经寒暑二度,三易其稿,终使《鲍家村志》得以付梓。
        在《鲍家村志》编写定稿后,鲍贤昌因无法筹集印刷费用,一度茶饭不思,终日枯坐桥头,是村民的慷慨解囊,凄齐所需费用,使村志终得问世。
        1996年,《鲍家村志》被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宁波日报》、《人民日报》对此相继作了报道,鲍贤昌个人编修村志的事迹遂广为社会各界褒扬。
1998年,鲍贤昌将原先搜罗的大量宗谱、碑记、诗文等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综合,又编成《鲍家村志外编》。
        在鲍家村,我们遇见了今年49岁的鲍贤昌。他带着我们在村周道走了一圈,正是早稻丰收待割的时节,村落掩映相望,静谧中蕴含生机。面对这片古老的土地,鲍贤昌吐露了他编写村志的心声:“也许,不久的将来,随着县中心区的开发建设,鲍家村最终将从地图上消失,而两部志书却不会因此湮灭,它将代代承传下去。而鲍家村,也将因此而永生。”



                                       《鲍家村志外编补遗》入藏国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3月11日 8:57
                                                       通讯员鲍雄


        鄞州日报讯近日,由鲍贤昌先生编著的《鲍家村志外编补遗》一书,被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正式收藏。
        该书为卷目篇,分遗迹寻踪、史海钩沉、修志明史、风范长存、文献、鲍家村名人传略、杂记、贺咏等八卷,收录文章70余篇,追溯了2700多年鲍氏源流及南宋绍兴元年始迁建村至今860余年村落变迁的历程,是一部研究浙东鄞南平原民俗风情难得的地方文献。作者鲍贤昌现为我区文保员,所著《鲍家村志》、《鲍家村志外编》被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馆、浙江省档案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十多家单位收藏。



分享按钮>>鲍氏家谱四十二种 byinhua12汇总
>>丽江鲍氏历史记载(-----网络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