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 风范长存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7日 鲍贤昌


                               一代鸿儒 风范长存
           ——访唐鸿胪寺卿鲍世德故里台东下涧溪村

                                                                       □ 鲍贤昌

在浙江省天台县台东平原的溪头山麓,有一个风光秀丽名闻遐迩的千年村,它就是台东鲍氏发源地唐鸿胪鲍世德故里的下涧溪村。
下涧溪村地处天台县三和镇,东邻洋头,南毗临海,西接坦头,北抵泳溪,距驰名中外的隋代古刹国清寺15公里,山明水秀,碧水绕村。《溪头八景》之“曲溪夜月、金顶插云、仙人石床、品字岩洞、万松古亭、灵岩鹰嘴、朱峰晓日、廉山夕照”等美不胜收。境内大宅连片,庭院深深,祠堂恢弘,小桥流水,民风淳朴,风景独好。
远望涧溪村,三棵大树形如雨伞、高矗挺拔,过后门桥,溪水悠悠,下涧溪、后山于、下连塘,村落掩映相望,60省道村前而过,宗祠、庙宇、教堂、村庄、古樟交相辉映,妖娆分外。
据清乾隆《台东涧溪鲍氏宗谱》载:“台东鲍氏始于唐进土讳世德公,初历咸谷大夫,转鸿胪寺正卿,致仕归林下。世德公有子四,长次俱宦游任所,纫季在室。公慕台山之胜,率子同游访故旧林一星,林公适有女,招公季子曰诚入赘东床,因侨寓下林,嗣后创溪头迁涧溪。其四子曰諲居山头,族蕃鼎立,又有别徙墅山、胡陈、上鲍诸处,千枝万叶,皆出一本一源之云耳”。
始祖世德公,自唐乾符间由古婺(金华)迁唐兴居廉山之前曰溪头,及诚公曾孙承度自清泰二年(935)迁溪头,至今已传42代,历1100余年。全村427户,1216人,560余亩耕田,600多亩山林。在漫长的岁月中,台东鲍氏后裔,耕读成风,代有名人,110余支脉派约2万余人,遍及闽浙两省……
翻阅宗谱,细细寻找一代鸿儒鲍世德的人生轨迹。世德公,名公初,字道原,号风占,生唐太和七年(833)四月初六,卒后唐同光二年(924)二月初三。世居金华石柱,山西上党汉朝司隶鲍宣之后,唐朝通政司参议大夫能公之孙。
公娶甄氏孺人,生太和五年(831)二月十二日,卒懿宗咸通十一年(871)三月初六,享年44岁,安葬长安郊区。甄孺人生三子:长子諴,唐懿宗翰林庶吉士,(裔孙居福建松溪后旅移黄岩柏岙);次子譝,懿宗晚年任南阳太守;三子诚,唐僖宗戊戌进士,官至大义将军。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公续弦戴氏,生唐朝会昌一年十月一日,卒北宋太祖乾德六年十月二日,享年78岁。生一子諲,诰赠奉直大夫。
公少时敏慧出众,读书过目不忘,后成博学鸿儒。唐宣宗大中元年戊辰,公16岁登进士第,大中三年公19岁任咸谷大夫、鸿胪寺正卿,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历任宣宗、懿宗、僖宗三朝京官,曾受宣宗诰封为奉直大夫,前后为官在位31年。
由于懿宗帝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蛮夷、黄巢炽兴,危机四伏。公游罗浮道院,与同僚承直郎林一星为国上谏曰:“国危当头,黄巢、蛮夷炽兴,群盗为害,劫财之风,甚于强夺狂杀。宽不得理,屈不得伸,冻不衣、饥不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天下百姓,哀号道路、逃窜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无以诉理,上书谏毕。”懿宗帝怒,谪贬为浙江台州司户参军。后经请填事实,升安护军,调京复职鸿胪寺正卿。懿宗帝病逝,传位晋王是谓僖宗。黄巢60万大军宣布要进攻潼关,直捣长安,僖宗大惊,急召大臣商议,发兵坚守潼关。黄巢打败唐军的追击,渡过淮河进入河南,攻下洛阳,(887)一月攻下潼关。田令攻倡议僖宗幸蜀,逃往成都。公在乾符五年除丧,与诚留长安,后被调往福建。世德公携带譝、诚二子与同僚御史吏部尚书叶温裕两人致仕,全家同离朝庭。叶带谱籍,马数百,兵马自胿州避居台州,转至宁海东仑上宅灵峰寺。世德公携驭马七匹、三副车木,卫士十余人,归广东榆岗,后转至金华石柱祖居。僖宗乾符六年(878),壮年丧偶的世德公携带青年失妻的三子诚(字可忠,号光正),访天台下林故旧林一星,林公有女未适,可忠入赘林夫人。其间,林一星又媒妁戴氏嫁与世德公,生一子諲公,父子俩侨寓下林。后创溪头迁涧溪,成为台东鲍氏第一始祖。
今年68岁的下涧溪鲍氏第36代孙鲍於同先生,领我走访唐鸿胪寺正卿鲍世德公故里溪头遗址。溪头座落在涧溪南廉山前,山环水绕,景色秀丽。难怪当年世德公自金华来台东,居下林不久,就授权孙延启公披荆斩棘,造田筑室,建造了临清堂、遗恩堂、爱日堂、遗泽堂、来清楼、廉山书院等。世德公定居溪头,秉志布衣躬耕,德施仁里,谆谆教子,安居乐业,直至寿终,享年91岁,安葬宝花之麓。(注:1959年,墓因建造水电站被拆毁)。溪头由四子諲公同其二哥譝公共居佳地。后譝公裔孙迁六都湖岸,再旅移墅山;諲公裔孙迁山头。溪头聚众230余年后,因地形狭窄迁涧溪。据说在十七世纪末叶,那里还留存唐宋明显深宅大院的残墙断壁以及在风雨中摇曳的几栋破败木楼,其间依旧零星地居守五六户鲍氏后裔,若干年后,也都因耐不了寂寞而陆续迁往他乡。数百年后,人丁兴旺、盛名远播的溪头终于被无情地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中。现溪头旧址已建成上(虞)三(门)线高速公路,唯一可留作纪念的是一座溪头鲍大桥。
青瓦灰墙的鲍氏宗祠座落在村庄丛中,座西朝东,祠前四根方旗杆橙,门庭悬“鲍氏宗祠”扁,两边门额书“忠孝”、“节义”,气魄非凡,洞天别有。入祠有戏台、天井、厢楼、祭厅,祭厅中央悬“追远堂”扁额,光彩照人,两柱楹联。“唐室参军地,齐廷宰相家”,苍劲有力(相传为唐承直郎林一星所撰)。壁挂唐鸿胪寺正卿世德公及其四子諴、譝、诚、諲先祖画像,画像身甲官服,面带笑容,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每年除夕至正月十八悬挂,供族人参拜。像下安放着40多尊列祖列宗的神位,案桌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一派祥和气氛。整个涧溪村,最热闹的要数老祠堂。古朴的院落成了村委会和老年活动室场地,每逢庆丰及传统节日,村里常有戏做,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夜幕降临,悠悠戏曲回荡夜空,祠堂内外一片欢乐。
村北2里,有巍峨壮观红宇楚墙的五佰殿,殿中塑神像数佰尊,故称五佰殿,神像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个个笑傲人间。村内护龙庙,简陋古朴,石柱代木,风格独有。菩萨神态安详,保佑一方黎民,每逢初一月半,案桌供四时鲜果,香烛通明,前来参拜求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五佰殿、护龙庙自唐宋迄今,俎豆历千载而弗衰矣。
从护龙庙沿小道过溪头鲍大桥,横跨60省道,来到溪头山诚公墓地。墓背依青山,坐北朝南,呈三穴形状,长约4米,宽约5米,墓碑无字,雕有走兽,周围松柏苍翠,绿草成荫。世德公三子诚公,唐僖宗戊戌进士,娶刘氏早卒。僖宗六年(879),随父访天台下林唐承直郎林一星,林公有女未适,诚公入赘林夫人,侨寓下林,后授大义将军。至唐鼎革,朱梁在位。公不仕,携印归里,卒后安葬溪头山。台东涧溪,三门上鲍,宁海胡陈,象山樟岙,奉化湾堪,皆为诚公裔孙。每年清明节,溪头山满山遍地开满了映山红,於同与下涧溪众村民,携带香烛,前来墓地焚香祭祖,肃立墓前,缅怀先祖业绩,寄托人们无限的哀思。
下涧溪村,有一套从已故的鲍福拥老人手中留下来的清乾隆52年(1787)的《台东涧溪鲍氏宗谱》,至今已近二百二十余年,弥足珍贵。发黄破碎的旧宗谱,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载着始祖的来历,世系传承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等,其中一幅《溪头全景图》,描绘了溪头的山峰、桥梁、道路、村落、临清堂、遗恩堂、来清楼、五佰殿、廉山书院等楼台亭阁清晰可见,它是千年历史的见证,绎演了溪头曾经有过的辉煌。
1994年,村里又重修了《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一套五册。为了弄清山西上党鲍宣至创始祖世德公的迁移轨迹。2004年7月,村长鲍人本、副书记鲍於连、村民鲍斯权3人,顶烈日冒酷暑,从天台赴金华石柱,查阅世德公祖居地资料,未果。尔后,他们又马不停蹄,驱车南下安徽棠越,寻找鲍树民帮忙,在棠樾,三位台东宗亲参观棠樾鲍氏牌坊群、鲍氏宗祠和鲍家花园,收益非浅。在“欣所遇斋”,树民先生又在众多的鲍氏宗谱中,细细寻找世德公的迁移轨迹,遗憾的是仍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先祖的迁移轨迹仍扑朔迷离。
走访台东唐鸿胪寺正卿世德公故里,时值2007年春节前夕,祠庙张灯结彩,家家杀鸡宰羊,鞭炮阵阵,庆贺丰年,千年古村处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南宋大诗人陆游《游西山村》的诗篇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分享按钮>>....偃师行....
>>乙酉清明祭扫苏州传德庄祠(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