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鲍叔牙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30日 鲍济玺



                                                              鲍叔牙研究的现实意义

                                                                      □ 鲍济玺
据山东省新泰市史志记载,鲍叔牙公祖籍新泰市汶南镇鲍庄,叔牙公之墓原位于北鲍村南。根据有关史料测算,鲍叔牙生于公元前723年,卒于公元前644年,终年84岁。他是鲍氏始祖敬叔公之子,系鲍氏二世祖,春秋时齐国大夫,历史上管鲍之交,经商分金,荐贤举能,刚正不阿的事迹及高尚情操至今流传。这种精神不仅过去积极提倡,现在和将来应该继承和弘扬,使之发扬光大。这对于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经贸往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管鲍经商 无私分金
管子,(约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是春秋初年齐国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先驱,管仲学派的创始人。
管仲在家排行老二,年轻时很穷,曾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的时候,分给自己多,分给鲍叔牙少,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婪。他知道管仲家里穷,需要用钱,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出主意,结果鲍叔牙因此亏了本钱。他不认为管仲愚蠢,那是因为大环境不利。
古人做买卖,一般都是年终收入对半分,赔了本也同样。管鲍经商,钱管仲多拿,鲍叔牙少要,就一般人来讲,不会这样。两人一块经商,同样干活,同样受累,同样起早贪黑,分钱时,你为什么多拿,我少要呢?鲍叔牙当时想到的是管仲家里穷,有年迈的老母,自己再困难,也要帮助他。表现了鲍叔牙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德。这正是春秋开创经商路,分金饶见故人情。
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发扬管鲍经商无私分金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更快。由于党的政策好,外资企业,兄弟、姐妹、同学、战友、朋友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有的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工人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无论从技术管理、经营分配较古人先进的无法比,但是管鲍经商,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前,朋友合伙办的企业,因争权、争利,闹翻的不少。有的打的不可开交,有的分道扬镳,有的甚至出现人命,这当然是个别的现象,但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合作经商者,象鲍叔牙那样,无私分金,重义轻利,我们的合作企业会越办越好,互利双羸,社会将更加和谐。

荐贤举能 甘当配角
齐国公子小白能夺得君位,依靠的是鲍叔牙,也是叔牙公为齐国“荐贤举能”的重要结果。
齐僖公(齐君,名禄甫)生有公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僖公派鲍叔牙做小白的师傅,派管仲和召忽做公子纠的师傅。公元前697年,公子诸儿继位齐国国君,称齐襄公。襄公当政时生活奢侈腐化,待人凶暴蛮横,言行无常,人莫知其所措。齐大夫鲍叔牙以为“君使民慢,乱将作矣”。遂奉公子小白逃奔莒国,而管仲和召忽则奉公子纠奔鲁。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诸儿被其堂弟公孙无知等人杀死,公孙无知做了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由此引起了逃往国外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著名事件。当无知被杀死后,小白从莒国回奔,鲁国同时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率兵守候在莒国通齐的路上,当公子小白经过时,管仲引箭射中其带钩,鲍叔牙设计令小白惊呼假死,管仲回国飞报其死讯,鲁军懈怠,从容进发。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护送下倍道兼程,抢先回国,由齐国贵族国氏、高氏等拥立为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了。
齐桓公小白从莒回国,夺得政权后欲拜鲍叔牙为相,叔牙公一再推辞说:“我不过是您的庸碌之臣,您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受冻挨饿,这是您的恩赐。至于治理国家,却不是我能胜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厚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以忠信结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为四方法则,我不如他;披甲击鼓,指挥军队,使百姓勇敢杀敌,我不如他;管仲如同百姓的父母,要治理儿子,不能离开父母。”桓公说:“管仲亲手用箭射我,射中带钓,差点要我的命,如今却任用他,行吗?”叔牙说:“那是各为其主的行动,您若原谅他并接他回国,他待您也会这样”。桓公说:“那么怎么办呢?”叔牙说:“您可派人去鲁国要”。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任用管仲肯定不会给我”。 叔牙说:“您向使者交待说:‘我有不服从命令的臣子在鲁国,请引渡回国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君必然答应。况且施伯了解管仲的才能,必定将鲁国大政交给他。如果管仲接受,那么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如果不接受,他们知道管仲将返回齐国,会杀死他。”桓公急问:“那管仲会接受吗?”叔牙说:“不会的,管夷吾事奉君上从无二心。”桓公又问:“他对我也会这样吗?”叔牙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先君和国家,您如果想安定国家,就请赶快去接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于是齐桓公派使臣去鲁国交涉,说:“公子纠是我的亲属,谨向您讨取回国。”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齐国使臣又说:“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交给我们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君说:“不要给他们,齐国并不是要杀管仲,而是要用他执政,管仲是天下贤人,是大才,在楚国则楚国得意于天下,在晋国则晋国得意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求得到他,将来必定成为鲁国的大患,您何不杀了管仲把尸体给他们。”鲁君说:“好。”准备杀死管仲。齐使臣说:“管仲杀死在齐国,是处罚惩戒齐国人;杀死在鲁国,就等于惩戒鲁国人。我们国君希望活着得到他,为群臣杀戮,以殉国法,如果得不到活的,就是您与我们君主的仇人朋比为奸,这不是我们君主的要求,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捆缚起来用囚车拘押回齐国。施伯对大夫说:“管仲肯定死不了,以鲍叔牙的仁德,不会杀戮贤人,他懂得举用贤人以成就事业,鲍叔牙以前辅助公子小白,先回到齐国夺得政权,管仲和召忽保护公子纠后回齐国,鲍叔牙与鲁国作战,能够挫败鲁军,功劳也足够大了,无论得天之助还是失天之助,他都一样恪尽职守。现今鲁国畏惧,杀掉公子纠,囚禁管仲还给齐国,鲍叔牙知道已无后顾之忧,必然帮助管仲劝动其君下顾,以显示其定齐之功,众人也一定会称许他有德。力战而死的功劳尚且可以加益,那么促使生命使其荣显的功德又将如何呢?宣昭德行以使管仲登上相位,鲍叔牙的才智是不会落空的。”
管仲抵达堂阜(现蒙阴常路北)之地,鲍叔牙亲迎管仲,并为其举行祛灾仪式。桓公亲自到效外迎接,管仲折叠帽缨收整衣襟,让人拿着斧头站在身后,上前相见。桓公三次下令撤去斧头,才喝退斧人。桓公说:“请垂下帽缨放下衣襟,我将见您”。管仲再拜叩头说:“承蒙您的恩赐,就是死在黄泉,也永垂不朽了。”桓公于是与管仲一起回到城内,在庙堂上礼见。
从以上可以看,鲍叔牙分析了与管仲相比的不足之处,力推管仲为相,甘愿以身下之。国家要兴旺发达,其根本在于重用人才。而叔牙公的荐贤,并不是仅仅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一个人,叔牙公的巨大功绩在于他给齐桓公当了近40年的“组织部长”。齐桓公委派鲍叔牙管理官吏的选拔,凭着他无私的品质和敏锐的眼光,推荐选拔“干部”,四十年一以贯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对于贤能者,各级都要逐次向上举荐,每年定期上报,形成制度化、系统化。被选拔的对象很广泛,包括平民阶层中的各种杰出人物,从而为平民百姓进入仕途敞开了大门,“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当时还规定,各级官吏若对于贤能者隐瞒不报,就等于犯了“五刑”,需受到处罚,可见选贤制度的严肃性。正是由于齐桓公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荐贤用人的办法和制度,并且由处事耿直的叔牙公来直接管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及考察,使得“海纳百川”大批优秀人才获得选拔并重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军力的强大,为齐桓公建立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知人善荐管仲相,甘当配角叔牙公。叔牙公即能知人,更善知己,没有私毫利己之心,为国家、为社会荐贤,这种千古难觅的真正大政治家的风范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当前,我国按四化要求及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许多优秀的干部战斗在各级各条战线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和谐而努力工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他们是领导干部的骨干,是国家的栋梁。有个别的领导干部存有不正确的想法,缺乏自知之明,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认为说“行”就行。有的在选拔干部时给别人编造谎言,我提拔不了你也别想提拔。有的在推荐干部时,不按党的德才兼备原则,而按酒肉朋友,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这与叔牙公知人善任,毫无私利之心,为国家,为社会荐贤高尚品德有很大差距。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古为今用,学习、继承和弘扬叔牙公荐贤举能、甘当配角的精神。这种精神得到了发扬,优秀干部才能辈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才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作为古人鲍叔牙尚且具有爱才的眼光,护才的气魄,荐才的胸怀,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为了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应该站得高,看的远,多发现千里马,为各种人才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千里马驰骋疆场,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直言不讳 刚正不阿
鲍叔牙深知,“伴君如伴虎”。孔子曰:“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不如危身。”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直言不讳,刚正不阿。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逐渐变得强盛起来,齐桓公随之变得骄傲自大。一天,齐桓公对鲍叔牙说:“我想铸口大钟,上边刻上铭文,以昭示我的名声和德行,就象古代的尧舜一样。”
鲍叔牙直接问道:“敢问陛下有哪些德行?”桓公沾沾自喜道:“当年我包围谭地三年,攻陷了却没有兼并它,这是仁;我北伐孤竹,一举大获全胜,这是武;我在葵丘会合各国诸侯,使天下罢战,这是文;先后有九国诸侯怀抱美玉来朝拜我,我没有接受他们的美玉,这是义。文武仁义四字,我兼有之,我的德行,比尧舜也差不到哪里去!”鲍叔牙见桓公骄形于色,便坦诚相告:“陛下既然直话直说,我也就直言不讳了。当年陛下的兄长公子纠排行在前,陛下与他争夺王位,不加谦让,这是不仁;违背姜太公的遗言,侵犯友邦鲁国,这是不义;那次在战场上,你挨了一剑,这是不武;后宫制度不严,陛下生活不够检点,这是不文。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却不知道,没有天灾,必有人祸。苍天高高在上,人们说话它都能听到,我刚才列举陛下的过失,苍天也会听到的。”
齐桓公羞愧地说:“我有过错,幸亏先生记得,并给我指出,这是国家的福气,若不是先生及时提醒我,险些铸成大错,有害社稷。”于是,他取消了铸钟的打算,变得比较谦逊了。
齐桓公在位43年,到了晚年称霸诸侯之后,骄矜之气越来越厉害了。针对桓公越来越骄矜放纵的态度,鲍叔牙经常予以讽谕、谏劝。一次,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牙说:“您为什么不起来为寡人祝酒呢?”鲍叔牙便举杯站起身来,环视在座几位,祝念道:“愿国君千万别忘了逃亡到莒国的时候!愿管仲千万别忘了在鲁国被擒捉押送齐国的时候!愿宁戚千万别忘了替人喂牛的时候!”
桓公本想听到一番颂扬之词,不料鲍叔牙却偏偏提及当年落难的往事,不禁有些尴尬,愣了一阵神,才明白过来,赶紧避席再拜,答道:“寡人和仲父、宁戚二位大夫能不忘记先生这番话,那么齐国的社稷就不会危亡了!”
应该说,鲍叔牙敢于直谏,使齐桓公成为名君,齐国称霸有很大的关系。当今象叔牙那样敢于直言者不多,个别的领导之间,上级批评下级的多,下级对上直言的少,怕危自身不敢大胆提出批评,且报喜不报忧。个别的同志之间,一方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批评,怕伤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大家都明白,如果一个单位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使之越积越多,象长了肿瘤一样不好治愈。一个人的错误,如不及时提出批评、改正,一错再错,将会葬送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是“进步”的象征。
无私才能无畏,个人要求严,才有权批评别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们要象叔牙公那样直言不讳,刚正不阿。

管鲍之交 堪称楷模
据《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始终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后来解释说:“我年轻时很穷,曾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的时候,我分给自己多,分给鲍叔牙少。鲍叔牙不认为我贪,他知道我家里穷,需要用钱。我曾几次出来做官,结果不长时间便被罢免回家,鲍叔牙不认为这是我无能,他知道我生不逢时。我曾从军入伍,每遇到战斗失利,我便掉头逃跑,鲍叔牙不认为这是我胆小,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我供养。他了解我不拘小节是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啊。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看了管仲的解释,不由不令人敬佩鲍叔牙,管仲交了鲍叔牙这么个朋友真是他的大幸!若换了别人,管仲的每一条解释都站不住脚。鲍叔牙不愧是管仲的知音,他的确了解管仲,没有按凡夫俗子的眼光去要求、评价管仲。他想信管仲不是池中之物,一旦风云际会,管仲将如蛟龙一般昂首直上青云。
管鲍二人经过种种坎坷,后来又双双步入了仕途。共同辅佐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其霸业,与叔牙公力荐管仲为相不无关系。此时鲍叔牙显示出了功成不居,忠心体国的高风亮节精神。
“管鲍之交”已成为朋友交往的一种理想楷模。的确,在春秋列国的纷战中,管仲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鲍叔牙功不可没。管仲拥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鲍叔牙虽然只是管仲辉煌生崖的一个配角,却享有同载史册的荣耀。鲍叔牙与管仲同朝为政,作为一个配角并不可叹,对艰苦困难甘之如饴,心平气和,始终以配角的身份坦然承受朋友光环的烛照,这就需要相当的宽容和雅量。
管仲在鲁国避难时,鲍叔牙用计将管仲迎回,并积极推举管仲为相,在管仲执政过程中,他给予极大的支持。桓公常就管仲的举措征询鲍叔牙的意见,鲍叔牙都力排众议,予以坚定支持。在治国兴邦的共同事业中,两人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加深。然而,鲍叔牙从未丧失自己独立的能力和人格。管仲对鲍叔牙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知道善恶分明是鲍叔牙之所长,但见一恶而终生不忘却是其所短。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必须能屈能伸。所以,管仲临终前对桓公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不能委以国政。鲍叔牙闻之释然。
鲍叔牙既理解朋友,又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这就使他远离了无知与卑鄙,私心与苛刻、功利与嫉妒,狭隘和自卑。鲍叔牙在与管仲的相处中。一直坚持一种宽容姿态。这种雅量能使他真诚地做人,坦荡地待人,从而达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境界,拥有了高尚的道德人格。
管鲍之交,只所以成为楷模,他们都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互为解忧,以诚待人,以大局为重。为了朋友自己甘当阶梯。当一方指出一方缺点时,坦然处之。
当今,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交得朋友多了。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层天。交朋友要交患难之交,长久好友,不能交口密腹剑,沾光取巧,短时之友。朋友间无话不谈,指出一方错误,这是关心朋友,不能认为,我对你那么好,你还说我“坏话”。这点,从管鲍之交就能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在依法治国,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党群干群之间,在朋友之间,在人与人交往之间,要把管鲍之交作为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鲍济玺系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鲍叔牙的传说
>>文苑11期 鲍树民先生的诗歌《世纪行》致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