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鲍照籍贯小考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4日 鲍淮龙
鲍照籍贯小考
□ 鲍淮龙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史书未专门立传,后人仅能从《宋书》、《南史》的《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和《南齐书•倖臣传序》,以及虞炎的《鲍照集序》中找到有关他的籍贯和生平的简单记述。粱沈约(441—513)《宋书》的记述是:“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瑛败。(照)为乱兵所杀。”[1](卷五一,《临川烈武王道规传》PI477唐李延寿《南史》记载:“鲍照字明远,东海人。”[2](卷一三,《临川烈武王道规传》,P360)梁萧子显(489—537)《南齐书》云:“(宋)孝武以来,士庶杂选,如东海鲍照.以才学知名。”[3](卷五六,《倖臣传序》,P972齐虞炎《鲍照集序》略述:“鲍照字明远。本上党人,家世贫贱。……大明五年,除前军行参军,侍临海王镇荆州掌知内命,寻迁前军刑狱参军事。宋明帝初,江外拒命。及义嘉败,荆土震扰,江陵人宋景因乱掠城,(照)为景所杀,时年五十余。身既遇难,篇章无遗。”[4](卷首,P6)
由于资料严重匮乏,鲍照籍贯及其在今何地迄无定论,本文谨提出一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鲍照籍贯“东海”
关于鲍照籍贯东海,以《宋书》的记载较早.也较为详细可靠。
《宋书》由何承天于宋元嘉十六年(439)开始撰修,后经山谦之、苏宝生和徐爰续写,最后由沈约费时一年,于齐永明六年(488)完成本纪列传七十卷;历时半个世纪。据《宋书•沈约自序》记述:“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纪传,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其所撰志,唯天,律历,……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徐) 爰因何、苏所述,勒为一史,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大明之末”[1](卷-○○,《沈约自序》,P2467)沈约本人则仪撰永光(465)以后至宋亡国共14年纪志传。
《宋书》有关鲍照籍贯和生平是在临川烈武王道规之子刘义庆(403-444)传中记述的,按《宋书•沈约自序》,刘道规传属何承天撰修,刘义庆传则为苏宝生所撰。两传在徐爰把“何、苏所述、勒为一史”时,被合撰到一起了。据《南齐书•贾渊传》:“(宋)孝武世,青州人发古冢,铭云‘青州世子,东海女郎’。帝问学士鲍照、徐爰、苏宝生,并不能悉。”[3](卷五二•《贾渊传》,P906)可见,苏宝生、徐爰与鲍照三人曾同时为孝武帝学士,相互之间应该是了解的,因而苏宝生和徐爰对鲍照是东海人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南史》撰修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作者李延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参与修撰《晋书》、《隋书》等。其父李大师曾编撰编年体南北朝通史,未成而卒。李延寿承其父稿,删节《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等八书,并补充一些史料,撰成《南史》和《北史》共一百八十卷。《南史》有关鲍照籍贯东海应源于《宋书》[5](卷七三,P2600)。
萧子显,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太子中舍人,国子博士,吏部尚书。他在江淹《齐史》、沈约《齐纪》和吴均《齐春秋》等著作的基础上撰成《南齐书》。《南齐书》与《宋书》问世时问接近,这说明。鲍照籍贯东海,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二、关于鲍照“本上党人”
《鲍照集序》称鲍照“本上党人”。按《鲍照集序》作者虞炎,南朝齐诗人。齐武帝永明(483—493)年间,虞炎以文学与沈约同被文惠太子萧长懋知遇,官至骁骑将军。也正是在这期间,沈约奉旨撰修《宋书》,虞炎受命于萧长懋,搜集鲍照遗作;编次成集[2](卷四四,P1198)。虞、沈两人接触较多,但对鲍照籍贯,两人著述说法不一,沈说“东海人”,虞说 “本上党人”。沈说是有根据的,虞说是否有道理呢?
按《元和姓纂》:“鲍,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焉。敬叔生叔牙,曾孫国,代为齐卿。”[6](卷七,Pl025)《汉书•鲍宣传》:“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拜宣为司隶。时哀帝改司隶校尉但为司隶,官比司直。……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以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长雄,遂家于长子。”[7](卷七二,P3086)《后汉书•鲍永传》: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建武十一年,(永)征为司隶校尉。……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建初)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在职九年,征拜大司农,卒于官。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8](卷二九,P1017)又《元和姓纂》:“鲍,东海郯县,汉太尉昱子德,始居东海。永嘉乱,过江,居丹阳。德裔孫泉,梁信州刺史。泉弟(宏),隋均州刺史、平远;孫安仁,唐滁州刺史。” [6](卷七,P1025)可见,自鲍宣徙居“上党”后,鲍永和鲍昱父子两代也居住在“上党”,后来,鲍昱的儿子鲍德才迁居到“东海”,成为“东海”鲍氏的始祖。虞炎称鲍照“本上党人”,指的是祖籍,而非出生地。
三、鲍照籍贯东海郡在今何地
根据近几十年出版的辞典、辞书和中国文学史等资料,学者大多肯定鲍照的籍贯为“东海”,但对“东海”为当今何地,却意见不一。仅我所见就有六说:其一,今山东郯城或山东郯城北。持此说者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其二,今山东苍山南或山东苍山县南。持此说者有:《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中国文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9月版);其三,今江苏涟水或江苏涟水县北。持此说者有:《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一分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其四,今江苏灌云县。持此说者有:《新编中国文学史》(复文图书出版社,1992年6月再版),《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其五,今江苏连云港市东。持此说者有:《中国古代散文史》(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版),《魏晋南北朝文选注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版);其六,今江苏宿迁县。持此说者有:《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版)。
究竟哪一说可能性最大昵?我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鲍照出生时的东海郡是在什么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鲍照的出生时间。
按《宋书》记载:“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照)为乱兵所杀。”鲍照的卒年为子顼兵败之年,即宋明帝泰始二年(466)。虞炎《鲍照集序》则强调:“及义嘉败”,(照)为“江陵人宋景”“所杀”,“时年五十余”。义嘉败之年,即宋明帝泰始二年。同时,虞炎还清楚地指出,鲍照卒时已“年五十余。”那么,由466向前推算50 至60年,其出生应在407—415年之间。
公元407—415年之间,东海郡究竟在哪里呢?
按《史记》记载,“东海郡”秦置,治“郯”⑼(《货殖列传》,P3267;《陈涉世家》,P1957;《项羽本纪》,P327;《绛侯周勃世家》,P2067),为两汉、三国、魏、西晋所治用,治所“郯”也始终未变,只是所辖区域及其规模有所变化。但在东晋南北朝期间,“东海郡”的治所却变动频繁。现根据相关历代史书及历史地理著作,把东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东海郡”治所的变动情况列表说明:
东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东海郡”治所变化表
治所 时 期
郯
(今山东郯城北) (秦时始置)——南朝宋明帝泰始(465-471)年间
襄贲
(今山东苍山南) 南朝宋明帝泰始(465-471)年间移治——北齐(550-577)移治连口,后废
海虞北境
(今江苏常熟市北)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侨置)——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移治京口
京口
(今江苏镇江市)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移治(侨置),南朝宋文帝元嘉8年(431)改为南东海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改为南兰陵郡,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复名东海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
峒峿戌
(今江苏宿迁县北) 北魏(465-495)设置——南朝梁武帝(502-519)中改为北海郡
连口
(今江苏涟水县) 南齐高帝建元(475-482)初侨置,并改名为北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海字安郡,隋废
安流(今江苏
连云港市东南云台山上)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北海郡置——北齐(550-577)移治广饶县(今江苏灌云县北南城镇)——隋文帝开皇(581-600)初废
朐山(今江苏
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 隋炀帝大业(605-618)初改海州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名海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又复名东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最后改名为海州
资料来源:《汉书》卷二八,1588页;《后汉书》卷二一,3458页;《晋书》卷一五,452页;《宋书》卷三五,1049页注15,1038页;《南齐书》卷一四,247页、260页;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46页;(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一二,366-367页.370-371页;《魏书》卷一○六,2557页;《隋书》卷三一,871-872页;(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582页
据表可知、以“海虞北境”为治所的“东海郡”,在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已移治京口,当时鲍照尚未出生。
以“襄贲”、“连口”、“峒峿戌”、“安流”(其中包括以“广饶县”为治所的“东海郡” )和“朐山”为治所的“东海郡”,皆在鲍照出生半个世纪以后设置。
鲍照出生时的东海郡只有两个:一个以“郯”为治所,有实土;另一个是侨置的,以“京口”为治所,部分辖区是实土。
我们知道,为避免与原地混淆,史书经常称侨置州郡为“南某某地”,偶有不称南者,亦有上下文照应,可以判断。移治京口的东海郡,一般称南东海郡。原地与侨地的这种区别在记述人物籍贯时也有所反映,例如,以郯为治所的东海人,一般称“东海郯人”;《宋书》记载:虞丘进(363—422)、徐羡之(364-426)、何承天(370-447)、徐湛之(410-453)都是“东海郯人”⑴(卷四九,P1440;卷四三,P1329)。卷六四,P1701:卷七一,P1843)。《南齐书》记载:王琪(423-491)乃“东海郯人”[3](卷三四,P616)。《梁书》记载:王僧孺(465—522)、徐勉(466—535)、何远(470—521)和徐摛(472—549)也都是“东海郯人”[10](卷三三,P469:卷二五,P377;卷五三,P777卷三○,P446)。而出生在以“京口”为治所的“东海”人,则清楚地写着是“南东海某某地人”。《宋书》记载:“戴明宝,南东海丹徒人也。”[1](巷九四,P2305)
史书只说鲍照为“东海”人,没有“南东海”的字样,也没有南东海某地的说明和暗示,如此看来,鲍照的籍贯是以“郯”为治所的“东海”,可能性最大。
[参考文献]
[1]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萧于显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鲍照鲍参军集注[M],钱仲联增补集说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林宝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记,郁贤锆,陶敏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4.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j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司马迂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分享按钮>>文员11期 鲍寅初公的人文品位
>>文苑11期 《鲍志炳家书遗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