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灿辉之“路”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4日 谬士鼎


 
                                                                               灿辉之“路”

                                                                                 □ 缪士鼎

船的路在浪尖上,车的路在征途上。
灿辉的路在何方? “在困难的脊背上!”

(一)
的确,已过天命之年的滁州市琅琊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鲍灿辉,是个踏难而进的硬汉子。他由一个流浪者“拉兹”到成为滁县第一个汽车运输专业户;由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到成为“安徽省乡镇企业家”;由一个普通党员到成为一个“安徽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他的人生之路,犹如山间一条“通幽”的“曲径”,崎崎岖岖,坎坎坷坷。难怪有人说:“鲍灿辉是个踩着困难脊背走向光明的人,是个踏着波浪走向胜利的人!”
他的人生之路不禁使人想起举世闻名的大作曲家贝多芬来。贝多芬的成功之路也是极不平坦的,正当贝多芬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谁知厄运临头,两耳的听力几乎丧失,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之后,又一次次受挫,又一次次站了起来,以顽强的意志创作出一首首惊世之作,从而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一页页光辉的乐章。纵观古今。大凡像贝多芬这样的卓越人生,其共同特征是:“百折不挠”。诚如贝多芬所言:“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勿庸置疑,鲍灿辉的人生,也是个闪光的卓越人生。他和贝多芬一样,是个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的硬汉子。
何以见得?
(二)
时轮倒转到三十六年前。
一天夜里,天上没有星月,黑得像一个无底的深渊,四周一片沉寂,只有野狗时而从遥远的村落传来一声两声忧郁而悲哀地嘶吠声。鲍灿辉痛苦极了,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就在这临近毕业时,他却被不明不白地开除了学籍。这叫人怎么能想得通呢?
是他触犯了校规校纪?不是。
是他成绩差?也不是。
在校里,鲍灿辉一向以善于思考、品学兼优而倍受师友钟爱。那么,干嘛要开除他呢?知情的人都知道,开除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实话实说”,敢于站在凤阳这块饥渴而神奇的土地上,为贫穷呐贼,为贫穷疾书。结果“书穷”书出了“政治”问题,以致弄得“大祸”临头。
其实,对于凤阳来说,“穷”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在历史上,凤阳的“穷”是出了名的,有句民谣说:“说风阳,道凤阳,风阳十年九年荒……”。由此可见,风阳之“穷”,是妇孺皆知的。解放后,凤阳人民生活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依然没有脱掉“贫穷”的帽子,凤阳人民依然在贫困线上跋涉着。这也是妇孺皆知、有目共睹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也不能在某一个早晨就消灭贫穷。正因为这样,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拔掉“穷”根,便于1978年12月28日下午,仿效古人“立誓画押”,在一张皱巴巴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成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然而,这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是被列为“禁区”的,即使一片“贫穷”,也要说是一片“大好”。谁知,血气方刚的鲍灿辉,却书生气十足,初生牛犊不怕虎,硬要闯“禁区”,硬要“实话实说”。结果,“祸”从天降!
灿辉之路,路在何方?谁也不知道。
鲍灿辉,顿觉心如刀绞!
鲍灿辉,顿觉前途黯淡!
第二天,鲍灿辉沉默地踏上回乡之路。本来,他可以捧着大红毕业证书,荣归故里,可眼下却拿着被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这叫他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他,一路惆怅。
他,一路恍惚。
(三)
东方燃起了一团旭日的红光,那光红得橙橙的,红得艳艳的,红得灿灿的,红得就像一个火球,从滁城的东方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不一会,鲍灿辉的家乡官山岭的上空,也是五彩缤纷,灿若锦绣。
回到家乡的鲍灿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感到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信党;不论遭到什么打击,都要坚信社会主义。因为党和社会主义,就像东方的一轮红日,会给宇宙驱逐黑暗,会给人类带来光明。至于个人遭受的挫折,那只是暂时。一个志在极顶的人,不会畏惧山高;一个志在溯源的人,不会畏惧河远。只有懦夫懒汉,才会遇山绕道走,遇水转回头。要知道,钢的坚韧,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烈火地冶炼;树的参天,经受了一阵又一阵风暴地洗礼。革命者要有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就需要投身到革命的风雨中,斗争的熔炉里,经受住一个又一个挫折的考验。
诚如伟大的鲁迅在《热风》中所说:“踏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是的,有足就有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时风光绝顶,无人能比,有时却要在“磨难”中苦苦撑持着,甚至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人生之路。但只要你能摈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就一定能够迈向光明而胜利的坦途。
“对!天无绝人之路!”鲍灿辉想到这里,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了,心里像沸水般剧烈地翻腾着,又似旭日在心中喷薄升起,眼前一片光亮。他决心以自己的聪颖智慧的头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面对严峻的生活,去探寻人生“通幽”之径。
于是,酷暑炎炎的夏天,他光着背,赤着脚,整天拼搏在农田里,工地上,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黑里显紫,他戏称为脱皮换骨,练就红心,当新式农民。数九寒冬、冰天雪地,他参加兴修水利、农田基建,破冰入泥,锤炼钢筋铁骨。
日复一日,转眼就是3600日。鲍灿辉任劳任怨,几番拼争,依然摆脱不了贫穷。他感到再继续下去,自强不了,何谈助人! 他,决心寻觅新的奋斗之路。
(四)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一位好心的表兄帮助下,鲍灿辉凑了10多元钱,背上干粮,踏上了荆棘载途之路。
他风餐露宿,几经辗转奔波,来到了《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的家乡——江西弋阳,一位慈母般的山区大娘接纳了他。这里人少地多,队里缺乏劳力。他住在大娘家,干公活,吃派饭,每天还有1.5元钱的收入。这对于鲍灿辉来说,可谓“吉星高照”。
谁知好景不长,一个星期后,公社武装部长找上门来要看他的外出证件。可想而知,在那个“大封闭”加“小封闭”的岁月里,有谁会开个介绍信让你出去“闯江湖”?
无奈之下,大娘叫他暂出去跑跑,万一不行再回来。鲍灿辉跑遍了整个弋阳,身边所剩无几,只得又回到大娘家中。每天他随大娘儿子砍柴、卖柴,也由此结识了附近窑厂、建筑工程队等单位的老板和打工者。不久,他告别大娘,又到其他几个单位做短工。
鲍灿辉的聪明才智,吃苦耐劳精神和纯朴诚实的人品,赢得了多家老板和工友们的关爱。此间,他一次次受到“干扰”,又一次次被大家帮助排除。最后,他到一位姓赵的老板建筑队站稳了脚,从而结束了飘泊不定的“拉兹”生涯。
(五)
赵老板为人耿直,管理科学,纪律严明,业务往来十分注重信誉。队里10多名工人无不发自内心崇敬他。
鲍灿辉自来到队里那刻起,即以队为家。他脏活、重活、大小杂活样样干在前,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勤俭施工、降低费用、人身安全等谈想法和建议,引起了老板的关注。有一个大几百万元的建筑工程项目,赵老板有意安排鲍灿辉一起去看图纸,计算工程造价,签订工程合同,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才干。半年后,鲍灿辉成了工程队的二把手。
1978年,赵老板接到一封非同寻常的家乡来信,方才揭开了其人生谜底:原来他是河南上蔡人,当过中学教导主任,被错划为右派,出来另选天地闯出路,蒙冤受难落于此。来信通知:为其彻底平反,官复原职,并请速回上任。
工友们以依依不舍的目光送走了赵老板,又高高兴兴地迎来了新队长。
鲍灿辉带领他的工程队辗转上铙、鹰潭、南昌、弋阳、横峰等地县边缘山区搞水利工程、房屋建筑……经过一年的努力,工程队发展到70多人,资金、人才、技术都有了今非昔比地改观,生意红红火火,业务越做越大。
正在鲍灿辉展翅翱翔的时候,亲友们一再来信催归。1979年6月,鲍灿辉带着他的妻儿,返回到养育他的滁东这块热土。此时,他已成为鲜为人知的“万元户”。
(六)
1980年的一天,鲍灿辉被《半月谈》杂志发表的一条新闻消息震惊了:消息说的是北京市某私人购买小汽车搞出租,而且还加了编者按,编者按指出:私人购买小汽车搞出租,不要制止,重在正确引导。这就是说,在“一大”“二公”的国度里,允许私人搞个体运输!
在当时,这条消息犹如晴天一声霹雳,震撼着神州大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鲍灿辉那被禁锢的思绪开始复苏了,并萌发了购买汽车搞个体运输的念头。于是,他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措活动,结果很快凑足了15000元,购买了一辆日产“三菱”型货车。
他,在滁州市第一个开起了个体运输车!
他,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然而,有车并非有货。当时,货运市场仍属国有、集体一统天下。个体运输,如何才能赢得货主呢?如何才能占领运输市场的份额呢?
鲍灿辉坐在驾驶室里,双眼死死盯着方向盘,攒着眉头,思绪像天边翻飞的云絮,飘忽不定。一个个想法,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又一个个熄灭了。他苦苦思索着,突然“诚信”二字像盏明灯在他心头亮了起来。鲍灿辉如获至宝地说: “对!个体运输要在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以‘诚信’立其身!”
那年春节前夕,雪花漫天飞舞。市玻璃厂要搞节日加班,全厂上下正为原料运不回而焦急不安。一连联系几家运输企业,这些单位的头头听说要到江苏常熟拉烧碱,望望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都摇头拒绝了。
已是腊月二十八了。还没联系到运输的车,玻璃厂上上下下急得团团转。在紧急而无奈的情况下有人建议找个体户鲍灿辉,但有人反对说:冰天雪地的,连实力雄厚的“国”字号都不敢出车,个体户还敢吗?抱着一线希望的吴业务员,决心试一试。于是,他顶风冒雪找到了鲍灿辉,恳求鲍灿辉务必帮个忙。以诚待客的鲍灿辉一听说玻璃厂有“难”,便挺身而出,胸脯一拍说:“行!”
下午4点钟,鲍灿辉驾驶着“三菱”牌货车驶上了征途。此刻,北风大作,彤云低垂,柳絮般的雪花,飞飞扬扬,飘飘洒洒,银铺世界,玉碾乾坤,粉塑千林。
鲍灿辉驾驶着车艰难地行驶着。雪,填满了沟谷;雪,盖住了路面,他只好按照路两旁的树木判断路面的宽窄。雨刮器不堪落雪负荷而失去功能,车子只能开一段停一停,实施人工刮雪。雪夜行车强烈的灯光反射,把鲍灿辉的双眼刺得肿痛难忍。可他咬着牙,忍着痛,坚持行驶,直到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才赶到目的地。为了争取时间,便当即装货当即返回,又于当晚9点赶到江苏句容。这时雪停,路冻,车无法行驶,被迫就地住宿。大年三十的早晨,气温降到-9℃,路面冰如明镜,车子仍无法上路。工厂在等货,家人在盼归,鲍灿辉心急如焚。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车技,买了50斤麻绳,以绳索代铁链,紧紧缠着车轮,小心翼翼赶路,到达滁县已是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火树银花。鲍灿辉的“壮举”,很快在滁城传为佳话。
鲍灿辉就是这样,一切为货主着想,事事对货主负责,安全、按时、秋毫无损地送达,赢得了货主的信赖和政府部门的信任。他最早地被吸收为个体协会会员,税务部门评他为守法纳税户。
“诚招天下客”。鲍灿辉的货源越来越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本地货主找上门送业务、委托他代办货款;外地收货单位主动为他准备返回物资、托他联系新的业务。滁城工业、商业、农产品公司等几十家企业都与鲍灿辉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他一年四季有运不完的货,办不完的事。
相形见绌。后起的一些个体运输专业户则“吃”不饱,没路跑。鲍灿辉把邻县lO多个尚在艰难地寻求生存之路而找上门来的同仁组织起来,把自己家当配货中心,自己当配货员,给他们论经布道,安排货源,还时常带着他们在家乡各县转,到广东、福建、山东、辽东等地跑。
鲍灿辉的言传身带,帮助他们一一走上自强致富之路。这些徒弟“出师”后,又在各自的运输岗位上发扬“门风”、扩大事业。车轮到处转,好事连成线,鲍灿辉和他的同仁无形中形成了个体学雷锋做好事的集体,深受货主们的欢迎和称赞。时至今日,每逢春节,这些“弟子”们都要带上最能表达心意的礼品前来拜望他们当年的鲍师傅,以叙说不完的师徒情。

(未完待续)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鲍志炳家书遗墨》序
>>文苑11期 长丰县鲍氏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