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承前启后“大房”人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4日 鲍树民
承先启后“大房”人
□ 鲍树民
“承启堂”是贯通棠樾村前街、后街的一幢大屋,村人都称它“大房”。它的主人在外地经商,非常富有。在棠樾村中还有多进楼房、花园和庭院。为此,长年雇两个佣人管理房产,堪称家大业大。大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主人鲍信斋属鲍氏宣忠堂二房中的“大房”宜瑄公支下,二房本家都这么称呼,便形成习惯了。
鲍信斋,原名典诚,号信斋,又号杏斋,文质儒雅,工书法,出清赵之谦,俊逸超脱而饶新意。平日嗜古善鉴,富收藏,与唐模许承尧翰林有文墨之谊。后来鲍信斋逝世时,许有挽诗一首:“骢步亭边路,梅花岁岁开。停筇久凄绝,去鹤不重回(指鲍艾温,号龙山饥鹤)。今复亡吾子,伊谁共酒杯?登高拭老泪,吾意太成摧。”可看出他们交情的深厚。
鲍信斋还是个成功商家,他从祖上接下湖北武穴的“椿春杂货商行”,并敦聘一位忠诚不二的经理——同乡陈正斋。此人恪守徽商信条,严奉店规,素有买卖公平、价廉物美之誉,深受武穴市各界拥戴,被推举为商会会长,为鲍家商业作出很大贡献。鼎盛时期(1920-1935),店内员工近百人,并在汉口、上海两地增设分店,资金雄厚,家业越做越大。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才使椿春商行毁于一旦。
鲍信斋于1930年去世。儿子月榆幼患痫症,随母定居于武穴,他无力管理商业,又逢抗日战争,国难当头,生活渐趋困难。月榆有两男两女:长子继武,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为部队师级工程师,曾获部队科技奖;次子继敬,为武穴市税务局干部;长女建华、次女继敏均为政府职员。鲍信斋的女儿纫秋,1944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昆明、上海等地任教。1950年,她响应党的号召,到北京支援国家建设,在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曾获部级科技奖,为高级工程师。她为人孝悌慈爱,赡养母亲汪婉卿至87岁寿终,扶植侄辈继武、继敬、继敏分别到大学、中学、幼师毕业,直至他们各自走上工作岗位。鲍纫秋1978年退休后,寓居北京,与国内外校友共同发起、联络、组织,捐建了云南、四川贫困地区5所希望小学和一个春蕾班。她退而不休,助人为乐,现已耄耋高龄,仍孜孜不倦地为祖国两个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不停地做贡献。
半个多世纪来,承启堂数代人旅居外地,辛勤创业,东奔西走,席不暇暖,极少关注故宅的管理事务,以致他们对祖居的现况一无所知。党的17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各项建设腾飞进展。棠樾故里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观光地,旅外鲍氏后裔纷纷回来寻根问祖。2006年5月,鲍继敬带着妻子、女儿、女婿一行8人,从湖北武穴,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联系上了棠樾村委会和鲍氏文史研究会,他们实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圆了一个多年的梦想。当地政府部门落实政策,将承启堂大房正厅归还原主,并列为文物保护。为这事他们从湖北到安徽往返三次,付出了精神、物质上的很多代价,不明事理的人不禁要问:“取回这间破旧的老屋,自己不住也不用,为了什么?”
我觉得无需用太多的话作回答,只需用最近国务院布署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提出的四句关键词语来说明就足够了:“寻找的不仅是记忆,传承的不仅是文明。”“呵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
纵然“棠樾石牌坊群”、“棠樾古民居”早已分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村中还有许多古建筑不但没有得到保护,而且还日复一日继续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我们敬仰并且应该学习承启堂后人这种无私的精神,拼力奉献再奉献,为依稀远去的家园作尽心竭力的呵护!
(2009年6月12日于棠樾欣所遇斋)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山东长山《鲍氏世谱》五次续谱述略
>>文苑11期 慈孝堂鲍氏宗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