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鲍氏园林在古代园林史中的地位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0日 鲍世行


文苑论坛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 2004年10月)
                                                 鲍氏园林在我国古代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
                                                                         口鲍世行
        不久前,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铎著《古代苑园与文化》一书。这本65.7万字的巨著是《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一本。该书在论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史时,引入了两个鲍氏园林的实例。这就是在“第六章、士文化与私家园林”的“第四节、怡情志道的城市山林”中列举了“西园曲水”的园林;在“第七章、儒文化与邑郊风景园林和村落”的“第六节、儒家士文化与村落园林”中,列举了棠樾的水口园林。 在论述“西园曲水”时,该书称:
        “西园曲水”是扬州二十景之一,是城北三段景区之一,规模较大。据《扬州画舫录》载:此地古为“西园茶肆”,后张、黄二氏先后为园,乾隆年园归盐业儒商鲍志道(字诚一)经营,更使“十里湖山胜昔年”。园中主要景点有:
        “觞咏楼区”。楼左为平台,其东又有楼,楼后有“小洪园”、“射圃”,周多梅。觞咏楼西南多柳, “构廊穿树,长条短线,垂檐覆脊,春燕秋鸦,夕阳疏雨,无所不宜。中有‘拂柳亭’,尽显北郊垂柳袅娜之态。”
        “擢清堂区”。“堂前方池,广十余亩,尽种荷花”。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徐寅)百叶莲花万里香。(李洞)” “水楼明区”。楼“仿西域形制,盖楼窗皆嵌玻璃,使内外上下相激射,又借杜甫“残夜水明楼”句,故名,楼后,即西园后门。 
        这里引“西园”为例,不只说明其景物为商贾园例,重要在于借此说明初为一味敛财的商贾到儒商之转变,是其时社会文化背景,也是扬州园林的社会文化背景。《画舫录》中有一段文字记载: “初,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但“自(鲍)诚一来扬,以俭相戒。值郑鉴元好朱程性理之学,互相倡率,而侈靡之风至是大变。诚一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中馈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淫巧之客不留于宅。……每用一客,必等其家一岁所费而多与之。果贤则重委以事。”鲍志道有二子:席芬,主理家务,勤慎自守;次勋茂,召试内阁中书。
        “鲍志道是儒商宋处士鲍宗岩之后,世居于歙(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棠樾村)。”于扬州经营盐业发迹,鲍志道仍笃行祖上儒本。此例说明,扬州的商贾园林,其文化依据,仍属儒士之风。园林作为审美空间,既表达着园主的人格情操,园如其人;同时园林作为美化环境,陶冶灵性,升华情感,赋予人间真、善、美。不再像扬州早期的盐商,一方面钱财万贯,奢欲撒金;另方面对“奴仆薪俸公食之数甚微”,吝啬如鬼。这是研究明和清初时代儒商园林和文化的典型案例。
        扬州是明代和清初时期私家园林的隆盛城市,其经济基础是商人财富积累,诚如“圣谕”所言:盐商门“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江都县志》)其社会基础是官、商聚居,如时人云:“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如,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望江南百调》)其文化背景是文人汇聚,以书画超群的“扬州八怪”以扬州为活动基地;石涛、计成、张涟、仇好石、董道士等造园匠师,亦汇集于扬州。其造园艺术之特色是:水景园林,池沼河湖是园林空间的主体;山石叠置,空间变化,构思巧妙;在园林山水空间中,建筑景观多作为文化主题,与唐宋园林比较,显然增多;园艺发达,花木品种多而繁茂。竹、梧、松、杉阴郁,牡丹、芍药等百花广罗,有孤秀,有花海,配制得体。其中盆景尤为发展;园林文学化空前,景则有名,题匾刻石,建筑皆有楹联,取唐宋联句。(见鲍世行:“《扬州画舫录》与扬州鲍氏西园”,《鲍氏文苑》4期) 在论述棠樾水口园林时,该书称:
        “皖南,古徽州,这里山重水复,风景殊美。北宋末年,金人南下,中原望族多迁于此定居。明清之际,文化隆昌,有“榜榜有进士,朝朝出宰相”之称谓。明时商业经济发展,亦儒亦官亦贾之文士,“富甲江南”之徽商,聚居于此。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皖南村落水口园林逐渐形成。留存至今的棠樾村仍风姿媚人。” 
        “水口园林”是儒家的宗法制度、儒士的“同乐”观念和勘舆形学的综合产物。水口园林在文化思想上,仍隐喻着“归耕田园”的“小隐”文化,但它不是那种纯自然的消极遁世,而是以一种激越的创造精神,创造一种既与自然亲和,又显示人文精神的族人“同乐空间”,这“同乐空间”是其家族成员中的在京朝官、在外商贾的归根之地。这种文化追求,反映在水口园林规划模式上是“田园乐章”型的创造。以棠樾村为例:
        1、水口——乐章序曲。是指流过村落的溪水的出口地方,距村一华里左右,屋舍在望,是人村的第一标志。一般水口常建有桥、亭,或塔、阁、寺、庵之类建筑。 
        2、牌坊群——第二序列空间。沿着人村的石板路,立几个名望节孝牌坊。唐模村为“同胞翰林坊”,而棠樾至今还保留了七个牌坊: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灿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文林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慈孝里坊等。这种“忠孝节义”昭示性标志,对日过年行的村民,告诫一个个生动的族人故事,对儿童、成人和所有村民,以及对身居异乡的家人,产生着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凝聚力。
        3、祠庙园林区——如果把水口园林比作一部交响乐,那么这里就是它的高潮。这是村民祭祀宗祖、神社、举行娱乐活动的公共活动区。此区有祠堂、社屋、戏台,以及与之相应的广场和园林,或有孔庙、书院等文教建筑。
        4、村落——水口园林的人居空间——村落,由石板路的券门步人山村,这是真正的村门。
皖南村落水口园林的特质是:山水、田园融为一体,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是古代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在村落人居环境中创造的“田园乐章”。它在社会功能上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和聚居社交活动;空间上依托勘舆形学,依山就势,自由布局,利用山泉水系,曲流绕屋;绿化上结合生产,采用乡土树种;建筑上亭台枋榭,相应而立,风格质朴自然,区别于苏扬“城市山水”。
        综合如上,村落园林的文化特质是:
        村落园林为全村老酉姓共有。村民日常出入其间,时令节日聚会其间,其景其文,为其沐浴着自然和精神文化的享受。 
        村落园林和生产结合。
        村落园林和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棠樾引灵山水入村,其上游修石碣,灌溉农田;又引横塘水于村南,再下与灵山水相汇于骢步亭;还有暗河,经流街巷,方便生活,塘池连珠,水网纵横,沿岸立亭,既调节水流,又美化空间,使村人“同在画中居”。 
        村落园林,以乡土树木美化,显示着浓郁的地方风情。
        村落园林是村民的文化空间。祭祖、祀神、读书、观赏风景、调节纠纷、议决村事等,皆在这公共活动空间中。
        村落园林是儒士文化实践的基层组织单元。在普通老百姓的人居环境中,把勘舆形学、儒家伦理等文化观念反映在村落空间建设中,既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同时又体现着自然经济时代“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建设这些村落园林是村民共建的。宗祠田业、富人捐献、村民摊派,贫人出力等,村民共同建设村落园林,其中宗族主管和村中有文化的士人是主导。“大同”文化,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儒家的“天下大同”、“与民同乐”思想,尽管社会实际存在着贫富差别,阶级压追,但在文化发展的历史河流里,这无疑是一种积极因素,是村落园林赖以产生、发展和延传的根本之所茌。
 


分享按钮>>辛亥革命元老--夏之时的历史冤案!!!
>>鲍氏文苑六期 鲍姓族系发展演化轨迹初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