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再话云南鲍氏军屯史..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0日 鲍沛堂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 2004年10月)                                                                                                  云南宗支
                                                                      再话云南鲍氏军屯史
                                                                           口鲍沛堂
        在《鲍氏文苑》第四期,我写了一篇《云南鲍氏军屯史话》,言犹未尽,又作续话. 我国屯垦之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王朝深知“屯垦兴则国防固;废者,边松乱。”此乃安邦定国之方略,故常抓不懈,代代相继。
        史载:远至秦汉便开始驻将士垦荒种地,积谷养兵,改善给养;并招募内地百姓,移居边陲,垦荒务农,实行屯田。其分军屯、民屯,二者结合,融合当地民族,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汉武帝就曾令60万将士在内蒙河套屯田,创河西走廊军垦事业。 元之后,疆域扩展,屯田作为军需储备供应及维护政权之手段更显示其重要性。 
        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儿子率军赴辽屯垦东部边疆,又派另一子往西入甘肃屯田。言曰:“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此为明帝之国策。”
        然而,无论屯垦或是屯田,亦有“军屯”和“民屯”之别。据史查,“军屯”是朝廷派员征讨所收之地,封军将为几千户或千户、百户之领地,而“民屯”则多为罪罚或充军至边陲所集中的场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王朝派大将傅友德、副将蓝玉、沭英统兵三十五万征讨云南(傅友德,河南颖川(今许昌)人,封颖川侯,为征南将军;蓝玉和沭英均为定远(今陕西镇巴)人,二人均为副将。后沭英因功封西平侯,世袭;云南平定后任总兵官,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卒,追封为黔宁王。)。我鲍氏入滇始祖鲍昭公“系明洪武十四年由南京应天府宁阳县竹园村随沐英国公平云南,鲍昭立功,其后授大理卫指挥职……。”(云南《鲍氏宗谱》),其实,明军征南也是艰辛之战,据《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略》载:从南京出发,往征云南,首先部署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源以人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乃云南之喉襟,并力于拒我师,目察形势,出奇取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之力,提劲兵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劲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人诏谕,不必苦兵也。”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占曲靖,先克滇中,击败梁王,梁王走投无路,合家自缢。又洪武十五年( 1382年)春,以二十万将士出兵定西岭,于闫二月初直压大理,决策于下关古城大本营(今下关开发区西窑一带),傅友德走海东,绕沙坪,攻打龙首关(今上关),蓝玉走古博道南路,白四十里铺(今下关四十里桥,西洱河水电站地区)过藤桥,走漾濞石门关,翻越苍山中和峰,半夜攻打大理西门,使大理总管段世明措手不及。沐英于西洱河浅水处,择下关打渔村至塘子铺(今下关温泉)一带,命将士全线出击,涉水大破龙尾城(今下关龙尾街),俘获段世明部下和元军中的回回部数万屯军。同日黎明,大理和下关被蓝玉、沐英攻破,沭英和蓝玉便配合接管大理。当时大理的太和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因为它是连接下关与大理的必经之道(现今也是如此地势),而我入滇始祖鲍昭公被封为大理卫指挥太和所户,是何等的受三位征南将军的重视。据载:昭公从沐英国公征南,下曲靖,克昆明,服大理,遂灭元梁、平段氏,继以平永昌(今保山),功实授大理卫指挥太和所千户。因爱榆(大理)山川秀丽而安家焉,……卒葬感通山(即大理太和地域)。生子日杰,袭封武骑尉。杰生十子,三子曰汉,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间)以功敕封昭勇将军。第五世应成公,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佐戎幕随军来鹤,安家于城南小教场(即鲍屯),为进滇入鹤庆的第一始祖。 
        入滇军户人口不过三千余人,或从内地携家带眷或在当地娶妻生子,由头领们的军功封爵位,分地域,最小的称百户,管辖自己的兵营及周边各族民众,向他们收取赋税,军屯便形成村落,而大的被称为千户或几千户,所统地域和人员就更广了,百户都归千户管束,很有一些管理道道。明王朝除发展军屯外,还广泛地发展民屯,这民屯的情况就与军屯截然不同了,据《大理古侠书钞》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初定,云南土著居民,多为土著三十八部民裔。汉人多为元时迁入,多为商贾,来自川、陕、湖、广;次是回回、蒙古人,皆是忽必烈的入滇随军之后代子孙。洪武知滇人性野,非强治不可,诏户部取苏、浙上户四万五千家以不恭罪,军办八万余迁云南。于十七年,分批人滇与屯户拨地为屯民,按屯分配办籍,隶属千户长、百户长。男子逢卯操练,遇事操戈。分以田地,自营家室,男耕女织,大理府得籍八千家六万众,多为士人商贾。而怀罪者发往鹤庆、大理两府,为焦石佛光寨、银厂塃工苦役,最苦为龙潭银厂,壮者背塃,老者烧炭,苦如牲口,惨不忍睹。可见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及全族株连的惨境!
        历代封建王朝都深知屯垦戍边的重要,然政策多变,更掺杂着人为的迫害,使屯垦戍边之事规模局限,时兴时衰,但其演绎的各种轶事,都体现了先祖创业之艰。从上诸史实说明,在云南祖籍系南京应天府的家族不少,主要有三:一是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的军队大部分留守云南,朱元璋下令将其家属送往云南;二是移南京三十余万人来云南落籍定居;三是明王朝平定云南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政权,部署驻军,先后建立了二十卫、三御、十八所,总共一百三十三个千户所,共计十五万九千六百户。如大理卫十千户所,大罗卫二千户所,洱海卫六千户所,鹤庆御二千户所,蒙化卫八千户所,以上二十八个千户所屯地主要在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境内。所有卫军,每一军成一户,部分家属由原籍迁入。《明史——食货志≯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曰商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徒者为民屯,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可见,通过民屯方式移入云南的汉族人口也不会比以军屯方式移人的少:另外还有以商屯方式移入云南的汉族人口,明初募盐商各地“开中”,便称商屯。商屯是给军屯、民屯提供经济给养,是大量开发农田水利,传播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重要枢纽,使云南的农业、矿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很大进步,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通过第五次续修纂写云南《鲍氏宗谱》,促使我不得不去深研《明史》、《滇史》、《南诏史》,也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国有国史,家有家谱”的内在联系。正如鲍世修老先生在《国家•民族•人民利益至上》一文中所云:“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今天的中国是从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努力耕耘,辛勤劳作,积极推进人文道德伦理建设,积攒有丰富精神财富的中华大地上走过来的。研究和发展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对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各家庭长期积存的那一部分优秀文化,认真加以继承和大力予以发扬。”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六期 寻根访祖有感...
>>鲍氏文苑六期 重修鲍杰公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