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滇南的“遗爱”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4日 鲍树民


风范长存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2004年10月)

                                                                             滇南的“遗爱” 
                                                                                口鲍树民 
        明代棠樾鲍氏有两位驻守云南的清官——鲍冕和鲍象贤,我每当翻阅家谱读到他们的事迹时,心中就油然升起景仰之情,为之久久不能平静。
        云南古时称滇南,地处五服,又称百越。那里丛林莽野,瘴疠迷漫,历代是逐客、谪臣羁栖之所。“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听到这些惊心动魂的谪臣诗句,令人不寒而栗!
        古代棠樾鲍氏为官的先人(除上述二位,还有二位在贵州都匀、黔西等边城任州守,亦负盛誉),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身入绝域而履险如夷呢?这可以从他们生平政绩中找到答案。 明成化中期,鲍冕方幼,他敏给不凡,甫能言语,就会背诵诗文。父亲在淮、洛间经商,将他带在身边,增加了见识,更显得伶俐可爱。同行都说:这孩子将来必大有出息,为何要他学做生意?父亲猛然警醒,毅然延师教以圣贤之学。鲍冕从书中懂得了诸如齐家治国、民贵君轻、立身处事的许多道理,后来果然出类拔萃,气质卓荦.,他慷慨仗义,倜傥敢言,迎刃解决了宗族闾里的讼争多起,深受乡党信任。弘治、正德年恻,他两次以民间秀异应乡举,成为邑庠生。曾为里人请“罢筑城,禁遏籴,均租庸”等公益事,得到有司看重,不负众望。谢太史将他举荐,上优其材,授晋宁州守。入滇后,他事事奉公守法,恪尽职守,得到百姓拥护。任职期间致力于调解边民与土司间的纠纷。当时阃帅王守中被逮,他审时度势设法营救出囹圄;旋揭发十八寨吏牛某的不法奸情,牛畏罪饮鸩死。又有人状告徵江令与学官子弟问有忿争,监司即委托他去调停。诸如此类的恩仇积冤都冰释消解了。居官四年,晋宁大治。御史大夫会同部使者褒荐他,先补建水州,后改福建市舶司提举。晋宁父老舍不得他走,在城郊的道路扶杖伫望迎奉他,殷切地唠叨细语:“愿少须臾,无去州!”f但愿您再呆一会儿,不要离开我们这州城啊!)父母民情,如现眼前!
        继鲍冕后数年,我祖象贤公以进士授御史巡抚各地,后任云南副使。嘉靖十七年( 1538年),云南元江土舍那鉴叛变,杀害了知府,布政使徐樾前往招降亦被害,边境动乱烽起。明帝兴师问罪,抚臣受命奋烈,欲以镇压从事。兵备临安之日,独领中哨主将的象贤公静坐帷幄,审思累年剿抚事实,力图万全之计。他耐心说服同僚,坚持“恤三有余”政策,即恤功于民而思虑勤苦;恤刑,则审判公正,而用刑不滥;恤孤,则上恤孤而民不背(余谓另有恤嫠等)。这几件事实施后,深得百姓拥护,敌垒不攻而破,士气大振。逆酋那鉴忧惫自毙。当时有民谣曰:“要绥怀,鲍公来!”滇民欢歌起舞,颂声载道,都说:“临安当剥肤之地,无鸡犬菜茹之扰,鲍公诚赤子获乳之慈母也!”滇之父老感公之德而报答无由,遂于临安城东通衢建立生祠,冀千秋永祀,子孙不忘。 
        象贤公生当明室衰败之季,值皇帝昏庸,阉党乱国,忠良遘祸,边境多事之秋。公生性伉直,不阿权贵。初授御史,便遭权臣诽谤,出为湖广佥事,物议哗然。公屡镇边关,七省十二任,南征北战,劳苦功高而功大赏薄。但公无怨,他始终将“官不择位”奉为圭臬,履行不违。即便如此,仍遭佞臣中伤,一度罢黜回里十年。边陲肇事,又起而复用。他不计毁誉得失,一如既往效忠社稷。直到暮年,明帝还以“压本兵”不得有所著见为由”,让他带着兵部侍郎的旧衔“乞骸”3归里。
        “鼎镬甘如饴”,鲍象贤以他的一生回答了:忠臣志士为什么要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身入险域而出生人死以报效社稷和人民?这是因为忠臣志士都有先贤的形象活在他们心里,激励他们用生命培育“遗爱”之果,让后人分享甘美!


注释: 【1】:五服:古代王畿外围,每五万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地带,称五服。 【2】本兵:掌握兵权明称兵部尚书为“本兵”
【3】乞骸:《晏子春秋》:‘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也称赐骨。

参考文献: 明走学士许国《兵部左侍郎赠工部尚书思庵鲍公墓志铭、 明大学士许国《祭思庵鲍司马文》 明南京户部主事叶瑞《巡抚云南都察院右都御史思庵鲍公生祠记》 清乾隆《裳樾鲍氏三族宗谱》 清嘉庆《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六期 鲍象贤年谱
>>鲍氏文苑六期 思庵鲍公生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