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鲍象贤入滇时期的历史背景考记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6日 鲍沛堂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2004年10月) 风范长存
鲍象贤公入滇为官时期的历史背景考记
口鲍沛堂
2002年10月,我和鲍光兄参加了在绍兴召开的《鲍氏文苑》第三次座谈会,会毕,我们特意去拜访了“慈孝天下无双里,绵绣江南第一乡”的歙县棠樾村。进村不远,便是宗亲鲍树民家,门口有匾曰:“鲍氏故居,欣所遇斋陈列馆”。树民兄台得知我们远自云南大理而来,非常兴奋,给予我们热情地接待,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陈列馆内鲍氏家族的家谱、碑拓、信札、字画等非常珍贵的文物。随后,我们与树民兄一家在堂屋和广敞的花边漏窗前合影留念。树民兄指定其女婿为我们作向导,首先参观了七座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的高大牌坊,还有敦本堂、清懿祠和棠樾古民居。游子归乡,不在游览观光,旨在寻根问祖。当我们参观了东首第一座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的鲍象贤尚书坊,以及鲍象贤的故居,聆听了有关鲍象贤为御使时刚直不阿,屡建功勋而遭受佞臣中伤受屈,后世人们为褒扬先祖而建骢步亭的传说。作为我们云南宗亲大概是因为鲍象贤到过云南,在那儿为官时做过有益人民的事,故感概良多,倍增亲切…….。
2002年11月,北京宗亲鲍世行千里迢迢到昆明来寻觅鲍象贤公的生祠,在我儿鲍操,华松的陪同下,四处打访,因年代久远,详址全无,终无结果,只得作罢,但已尽了后世子孙的念祖情怀。
2002年底,世行兄从北京给我寄来由棠樾树民兄提供的鲍象贤画像、鲍公生祠绘画图、原自《嘉靖•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生祠图跋文曰:“尚书公历官七省,勋业灿然,其在云南,议抚安南及全宥元江那氏。土民尤被其德。去后,为建生祠于临安(今建水县)……。”又,我查《鲍氏文苑》第二期有文:《歙县志》中的鲍氏名人:鲍象贤公(1496-1568年),字复之,号思庵,嘉靖己丑进士。又查《明史》卷198列传第86记:“鲍象贤,歙人,由进士授御使,历云南副史,毛伯温檄文会师,以象贤领中哨。屡迁右副都御使,巡抚陕西,代石简抚云南。初,元江土舍那鉴杀知府那宪以叛,布政使徐樾往招降被杀。简攻之未克,坐樾事罢,而象贤代之。后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根据这些记载,可考识鲍象贤公生长于明朝弘治和正德年间,人仕于嘉靖年间,卒殁于明隆庆初年。在云南为官是明嘉靖中期。
为了进一步考证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便查阅了《云南地方沿革史》。据载,从汉代在云南设置郡县开始,由于云南土著民族占据绝对优势,朝延对云南实行一种特殊的羁縻政策,其特点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只是通过少数民族的酋领来实现,即朝廷封授少数民族酋领一个称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由其仍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只要对朝廷臣务即可。元朝之后,在历代羁縻之治基础上,实行了“土司制度”。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致力于新王朝的秩序巩固,在平定了四川后,欲以“云南僻险,不欲用兵”的招降方式统一云南,先后五次派使臣劝说云南梁王,而梁王都以“汉闭昆明,命使莫达,唐勤远略,只以自惫(即唐天宝兵败)”。梁王认为明朝兵多而将无可用,故杀害招降使臣。朱元璋忍无可忍,最终不得不对盘踞云南的梁王采取直接的军事进攻手段。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率大军三十万征南。自辰(沅陵)、三元(芷江),经贵州(今贵阳)而达普定(定顺),占领要塞之地,便延日青隆、盘县、沾益一线,直指曲靖,在白石江战役中出奇制胜,打垮了梁王前来抵御的十万蒙古兵,挥师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初,昆明被占领,明军便分兵两路,一下临安(今建水),一向大理。二月,便将澜沧江中游以东,红河以北的内地边缘的彝、白地区全部平定,澜沧江下游的车里(今西双版纳-带)的土司纷纷向朝廷归降,达到了朱元障所说的“遣人招谕,不烦兵而下也”。至后保山、腾越也被明军占领,并在元朝治政的基础上建立了云南承宣布政司,并设置了基层的府、州、县司,归承宣布政司统辖;同年又建立了云南都指挥使司,统领驻守各府、州、县的卫所军队;提刑按察司以理刑律,最初由布政司兼理,后单独设置。
明王朝把云南居民概分为三种:军户、民户和夷户。(1)军户是外来的汉族,由云南指挥使司管辖,以卫所的组织形式驻屯于各府、州、县境内,分布在腾冲、保山以东,红河以北(临安府所辖)的靠内地的地区。(2)民户也是外来的汉族,但在职业上与军户有所不同,他们是普通老百姓,分别由各府、州、县的汉族官吏统治而隶属于布政使司,分布区域与军户基本一致。(3)夷户,是指所有的土著少数民族。其中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摆脱了本民族酋领统治支配的部分,由汉族的府、州、县官吏统治;仿然受本民族酋领统治的由土官管辖。
随着明王朝统治力量的强大,靠内地的部分彝白民族地区认为自己的元气恢复,土官们怨恨当年迫于无奈而不得不投降的往事,便恃机发动叛乱,企图造成独立的地方割踞,故而明王朝便发兵制止,以削弱土官的有生力量.使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下来,这就是鲍象贤公“远戍边防,备兵云南”的历史背景。
明王朝总结了土司制度的经验教训,在条件成熟的地方便推行“改土设流”的政治措施,逐渐废除土司制度。所谓“改土设流”,“流官”是由朝廷派往各地任职的官吏,一般任职三年。采取“三江以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以内宜流不宜土”的方针。同时在一些地区采取“土流兼治”、“府卫参设”的过渡政策,以分散土司的权力。如云南府,首邑昆明县,都、布、按三司皆设于此,后巡抚也驻昆明,昆明成为了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安府(今建水县),知府是流官,设六州,五县,九个长官司。除民屯外,军户以卫所形式驻守屯垦于各地。
元江军民府,由傣族卜知府那氏设辖境二州。
楚雄府,知府是流官,土府同知高氏是白族。
大理府,知府是流官,境内设四州,三县,部分州县仍设有土官。
鹤庆军民府,先是土知府高氏所辖,后改设流官,所辖剑州和顺州系土流兼治。
丽江军民府,由土官知府木氏(纳西族)所辖。
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市),知府是流官,但土府同知相辅,以协调民族关系。
从以上云南少数民族中的政区划分和政权机构的设置来看,民族间的矛盾和统治与被统治间的斗争是复杂的。然而,鲍象贤公面对这种复杂而艰难的局面,作为“流官”能“议抚安南及全宥元江那氏,士民尤被其德。去后,为建生祠于临安(今建水),……祠有坊、有门、有堂、有楼、亭榭、庖谲莫不毕具…..,所以昭公之功德,而又以著其民之爱思也。……”(嘉庆版《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8页)可见象贤公备兵云南时何等地公正清廉,爱民如子,文武攸宜。他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心的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且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感其恩德,为其建立生祠,以表怀爱,以颂扬他的伟业功绩。
云南的历史进程,经过了不断的大迁徙、大融合、大演变,最后,还是演绎成为了一个民族团结,相处和睦的大家庭。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六期 思庵鲍公生祠记
>>鲍氏文苑六期 鲍照应是山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