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话宗亲..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30日 鲍志成
寻根问祖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九月)
寻根问祖话宗亲
口 鲍志成
我对自己的宗姓氏族一向比较漠然,而且还常常有点自卑。因为无论到哪里,与自己同姓的“本家"很少,常有点“孤单感"。再则,由于孤陋寡闻,总觉得本姓历史上缺少某些“大姓’’‘‘望族"那样值得夸耀的“伟人”“大师"。承蒙贤伦、复兴等宗长厚爱,让我来参与《鲍氏文苑》第三期的文稿编辑工作,使我有机会较系统地了解到我鲍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和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当我阅读了《鲍氏文苑》一、二期后,我原来的这些观念逐渐改变了,我由衷地为自己是鲍氏后人中的一员而自豪。
管鲍之交,千古传颂;参军诗文,冠绝六朝;棠樾牌坊,珍列国宝;会稽山下,文脉绵长;瓯江两岸,商潮正酣……我鲍氏宗族,于百家姓中虽是“少数民族”,却是华夏正脉,系出禹姒之后,诚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各有所成,名贤巨贾,代不乏人。仰先人之高风,看今朝之风流,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认祖归宗,乃我古国人伦,传统美德。惭愧的是,我学习研究历史20多年,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却对自己的祖先历史知之甚少,语焉不详。为了补上这一课,也为了对本宗历史有直观感性的认识,我利用清明节回乡扫墓和“五一"外出旅游的机会,走访了家乡富阳市常安镇几个鲍姓聚居村落,并到安徽歙县寻根拜祖。
常安镇位于富阳市东南部,富春江中游南岸,其最大支流壶源溪纵贯全镇。民国时为景山乡。自小就听说我所在的朱家塘鲍氏祖上与同镇的鲍家塘头村、刘家弄村的鲍氏有近亲关系。这次清明节回乡,我特地抽时间前去两村走访。在鲍家塘头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鲍姓村民听说我来了解鲍家历史时,十分热情地聚集起来,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这时,正好村支书鲍永泉走来,听我介绍来由后,他热情地把我带到他家里,对我想了解的一些问题,他都一一解答。据说,该村鲍姓是在清朝雍正年间(经查谱,应为明朝嘉靖年间)从邻近的场口镇永宁里(俗称木排头)迁居而来。相传当年场口镇上有“鲍半街”之说,鲍姓人丁兴旺。塘头村鲍姓原有聚居地“十间房”,太平天国时被毁。光绪十九年(1893)修建的宗祠(即“润德堂",)现基本保存完好,月樑上雕刻的精美花纹图案清晰可辩,牛腿上的人物故事依然讲述着古老传说。当年上顶樑时,36人齐心协力才抬上去。鲍家塘头素有尚武好强、爱打抱不平的村风,历史上出过一个武状元,村小威名大,人称“小梁山"。80多岁的村民鲍法银早年参加革命,是黄埔十七期学员,现为黄埔同学会会员,惜已卧床不起。现在全村有鲍姓约110户近400人,大多在家务农,也有外出经商的。永泉宗兄还领我去村后普沟(音)山“笑天狮子"峰下的古寺“龙王殿"遗址参观,那里有一泓甘泉从悬崖峭壁底下喷涌而出,一年四季旱涝不竭,水温冬暖夏凉,到了盛夏季节,这里蚊蝇全无。村里村民饮用此水,从来没有得癌症的,远近村民也都慕名前来汲水饮用(如果进行水质含量生化检测并予以开发,可能是很好的矿泉水资源)。
离开鲍家塘头,来到邻近的刘家弄村,我走访了原村支书鲍申富宗兄,他为我简单介绍了该村的情况,全村80%的村民为鲍姓,共有近140户500多人。村里开办了石灰厂、小五金、化工等企业,人均年收入在千元左右。当我问及宗姓历史和族谱时,他推荐我去找鲍春泉老人。我好不容易找到春泉宗伯,简单向他讲明来意,他一口答应带我去看宗祠和宗谱。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 872)的刘家弄村的鲍姓祠堂“俊逸堂”建筑也基本保存完好,规模比鲍家塘的略大,有三间,只是里面已经破旧不堪。据宗谱记载,当时化钱480余缗,用工700多日。光绪年间重修时,又费银元650多元,用工2000余日,各种装饰布置费银同数。之所以名为“俊逸”,有追慕南朝鲍参军“俊逸”之意,并“奉参军”于“祖庙前”。当我来到他家老宅楼上时,春泉宗伯打开一只木箱,取出一本本已经受潮霉蛀的《富春鲍氏宗谱》,我翻看了几本,觉得一下子根本无法看完。这时已经到了日暮时分,为了不耽误赶回杭州,我只好借了卷首两本,匆匆向春泉宗伯告别。
回杭后我披阅了宗谱,方知富春鲍姓共分场口镇、朱家塘、鲍家塘、刘家弄和龙门环山乡月台等五支,前四支和月台支的始祖分别系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从安徽歙县城东迁居而来的自远祖婴子而下鲍氏第七十三世进二公和其兄永隆公,而自己是富春鲍氏(朱家塘士富派)第22世,算来正好是鲍氏自远祖周婴子而下第94代,自敬叔公得姓后第82代后人。宗谱就像一根跨越时空的无形之线,把我与祖先连接了起来。
在弄清了自己的来龙去脉后,我产生了去歙县寻根问祖的愿望。正好今年“五一"长假外出九华山、黄山旅游,途中我顺道前往徽州古城歙县寻根访古,到棠樾拜访了“欣所遇斋”的传人鲍树民宗亲。我一到村口,他就闻讯前来迎接,热情地引我到他家里叙谈,参观了“欣所遇斋"里陈列的名人字画、文物图书。承蒙树民宗亲见爱,他把自己与儿子雷合著的《坊林集》一书送给我,还欣然挥毫,题赠了“远想棠荫清昼永,无边光景堪吟诗”的条幅,手泽之中,亲情可鉴。那清雅古朴的书香气息和浓浓的宗亲情谊,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接着,他引我参观了高高耸立于村口绿野之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坊群,悬有祖宗像的鲍氏宗祠敦本堂,全国独一无二的女祠清懿堂,高大宏畅的盐商巨贾鲍志道的故居保艾堂,以文起家的棠樾鲍氏始祖宋荣公墓园,以及复古桥、掌书园遗址和明清徽式民居等,并且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使我深深感觉到祖上的丰功伟绩和无上荣光,激发出由衷的自豪感。我们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边走边看,边看边谈,宗亲情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老相识、好朋友,谈得十分投机默契。
这次寻根访祖,收获颇大,不仅弄清了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而且对我鲍氏历史上的名贤事迹和辉煌功绩,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诚可谓感慨良多。途中草成一曲,抄寄树民宗亲,聊抒胸臆。诗日:
欣然入棠樾,所见即故乡;
遇到坊林时,方知祖荣光。
(辛巳年暮春四月廿一日)。
润德堂
分享按钮>>...廷博献书...
>>..春访江南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