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故里棠樾村...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5日 鲍义来


                      八皖溯源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10月)

                                    盐商故里棠樾村
                                                                           鲍义来


    参观了歙县棠樾的牌坊群和男女祠后,感觉到这一古村与众不同,比如它恢宏的气势与文化沉积、历史负载等。这是盐商的故里,是曾被乾隆皇帝称誉为“衮绣江南第一乡”的地方,可惜很多游客在参观了牌坊群后就打道回府,而没有再到村里去走一走。
    徽学专家张海鹏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如没有这一“酵母",是蒸制不出徽州文化这一特别的“馒头"的。而徽商中无论是行商还是坐贾,无论是茶、木、典当、钱庄乃至菜馆等等,都无法和盐商相比。因为它的专营,也因此以盐商为主的棠樾才这样与众不同。
    乾隆年间该村的鲍志道曾在扬州出任过两淮盐务总商二十年,在当时盐务面临凋敝之际,因他的干练智敏,“精心佐计",使盐政重新得以振兴。他还曾发动众商在税收、军需、赈济、河工等方面,向清朝廷捐输银子二千余万两,粮食十二万余石,因此他曾多次受到皇帝的敕封;乾隆南巡扬州时,他代表过两淮盐商接驾。他死后,其子鲍漱芳接任总商职位,一如父亲精盐法,勤捐输。 
    论富有连乾隆都“自叹弗如"的鲍志道,为家乡重修河西桥、古虹桥及紫阳等书院。他和其弟鲍启运在家乡别出心裁地构筑了“世孝祠”和“女祠”,还为村中节孝人请旌和树立碑坊,但他却没有让人为他请旌建坊。倒是在嘉庆年间,他的儿子鲍漱芳和孙子鲍均因大量义举,被督抚请旌于进进朝廷,这就有了牌坊群中的那座“乐善好施"的义字坊。
    正如许多徽商都在家乡建有精致的住宅一样,漱芳的儿子鲍均也兴建了一座保艾堂。它是古徽州罕见的大宅,全部建筑有大屋108间,36个天井,门户曲折相通,厢房、斋室隐现互见。其中三个厅堂单用一种名贵树木,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白果厅、楠木厅、红木厅;还有安素轩书斋,著名的安素轩法贴即藏于此。保艾堂一名,取之《诗经》,有安养的意思。这座大房子,抗战期间,南京钟英中学迁来;以此作为校舍;也被国民党集团军罗卓英、陶广等作为司令部办公用房。但在解放后,却遭到了不应有的破坏。
    与保艾堂邻近的有座遵训堂,是鲍志道之父鲍宜瑗所建;其又一盐法道员正四品鲍志运曾为村中的老弱贫穷捐购了1 200亩义田,又和其兄鲍志道合建了女祠,这座遵训堂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但鲍志运所建之别墅“存养山房”却幸未毁于兵燹,乱定后眷属自广陵归里,遂以山房为住宅,其后厅原为书斋兼会客之所的“欣所遇斋’’。该宅的巨型漏窗俗称花墙,承高墙之下,历200多年之沧桑,坚固如往昔,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徽派建筑之独造,宇之罕品。如今欣所遇斋后人鲍树民先生在这里办起了鲍姓历史博物馆,广搜文献,深为游客欢迎。 盐商故里,像以上介绍的千金之宅比比皆是,但因经过了土改,又迁来了许多新安江库区的移民,老房子几易其主后,许多都被拆得面目全非了。正如一位从杭州退休回来的诗人咏叹的:“森林砍尽摇钱树,胜迹摧光聚宝盆。馆阁浮雕留梦景,街衢石板剩泥痕。”令人嗟叹不已。笔者希望有关部门乃至每一个村民善待现有仅存的古建筑,多留下一幢古建筑,就等于多保住了一只金饭碗啊!


分享按钮>>山东桓台雅和庄焦氏来源?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