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话鲍昌...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10日 鲍世禄
当今人物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10月)
高考试卷话鲍昌
鲍世禄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7月11日),《北京青年报》第5版头条刊载该报记者鲍云帆写的一篇报道,题为《在试卷上遇到我姥爷》。文章提到北京市万寿寺中学高三毕业生田愚在参加这次高考语考试时,意想不到地发现试卷上那篇要求考生赏析的散文《长城》正是他外祖父鲍昌的名作。田愚情感上有一些起伏,“没想到昔日亲人的作品今天会成为选拔自己的杠杆,无论自己答得好坏与否,我都为有这样一位姥爷感到骄傲。”据说,田愚的名字正是他外祖父鲍昌起的,希望他长大后做到大智若愚。
鲍昌的这篇散文《长城》最早发表于1 988年《人民日报》文艺版,后被收入l 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作者在文章中,从描绘长城的实景人手,转向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又落笔到长城深受中外游客欢呼的现实,深刻地指出长城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足以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这是这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鲍昌的力作之一。
鲍昌,原藉辽宁乌城,l 930年出生于沈阳。1 946年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学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新港》月刊编辑部主任,曾被评为天津市文艺界一等劳动模范。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在天津市文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学院工作。1979年右派错案平反后,鲍昌先后担任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l 989年因患肝癌去世,终年59岁。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长篇小说《庚子风云》、《盲流》,评论文集《三省集》,专著《鲁迅年谱》等;部分作品曾获全国中、短篇优秀小说奖,有些还被译成外文。
当我们从《北京青年报》读到有关鲍昌作品出现在高考试卷的消息时,当即奔走相告,兴奋异常;即为这一动人的趣闻而雀跃,更为咱们宗族拥有这样一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而感到骄傲!以此为记,愿与宗亲共享。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的,如有位方舟飞的,这很正常,在此推荐一并刊出,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分析”,我们能多听到一些声音,不更好吗?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长 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延绝荒漠,蜿蜒竞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城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段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黄云间的归鸿"联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B.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C.“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对闭关锁国政策辛辣的讽刺。
D.“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写一位风资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高考语文 在试卷上遇到我姥爷
本报记者鲍云帆报道:今年高考对于北京市万寿寺中学高三毕业生田愚来说意味着意想不到的巧合。先是以前语文考试中,姥爷的一篇散文《长城》曾经出现在试卷上。相信语文阅读试题有太少几率在平时考试与正式高考中同时出现的他,在高考第一天又与姥爷的那篇散文《长城》见了面。
“别人都把姥爷称做学者型作家,他的文章内涵很丰富。可惜对我来说读起来还有些吃不透,要是姥爷还活着跟我再多说说就好了。”田愚见到记者时流露出一丝怅然的神情。他的姥爷一一中国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鲍昌1 989年因肝癌去世,当时田愚只有7岁。他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小姥爷在他的脑海中都是一些片断的回忆:他喜欢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中看书、写作;过春节时,姥爷陪他一起下楼放烟花;姥爷去世前田愚曾去看他,还关心地问姥爷疼吗?当时头戴氧气面罩的姥爷只是轻轻地用手摸着他的头……
问及在高考试卷上见到姥爷文章的感受。田愚说,主要是情感上有一些起伏,没想到昔日亲人的作品今天会成为选拔自己的杠杆,无论自己答得好坏与否,他都为有这样一位姥爷感到骄傲。另外就是记忆中的往事像电影似的开始在他眼前闪过。田愚的父亲田正大告诉记者,田愚4月1日出生那天正好姥爷在家,他的名字也是姥爷从医院回家的途中起的,希望田愚今后能大智若愚。
记者还拨通了鲍昌先生的夫人亚方女士的电话,她说十分巧合的是,她在四川的三位亲戚高考第一天晚上高兴地从四川打来长途说,姨公保佑他们在语文考试中得了好分;亚方说,鲍昌的《长城》一文最早是1 98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版上,后被收入l 990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中。今年他的文章能被选为高考试题,这也反映出高考出题教师的眼光,他们知道用什么去启发学生的心灵。
关于长城的“鬼话"
——评议一道今年的语文高考题
高考作为规范性考试,不应该选用有争议内容的文章,以免使考生困惑。长城在国内外历来被视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有作家要攻击这个象征,自是他的言论自由。但是今年语文试卷第四大题中,命题者强迫考生欣赏这样的攻击,却是将个人的偏见硬塞人了公共教育渠道。鲍昌对长城的曲解,如“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云云,毫无新意,不过是重弹某电视政论片在十几年前就已弹过的老调。
鲍昌所见到所感叹的,实际上是明长城。中国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末,于是有人就要把明朝拉出来亮相。明修长城,在鲍文中成了“民族封闭的象征"。民族封闭的反面是民族扩张、开放,明永乐一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扩张、开放的。交趾(越南)内附,奴儿干(黑龙江中下游)开发,将中国版图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永乐五次亲征大漠,郑和七下西洋,先后有4个国家的7个国王访华,3个死于并葬于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土木之变后,明朝国势急转直下,在与北元的对抗中由攻势转为守势,才有一个叫朱纯的给事中上书请修长城。可见修长城,不过是在与异族的长期对抗中,国势衰落之后无可奈何之举,就像当时的城市必建城墙,大户人家必立院墙一样,又何必根据什么“封闭"、“开放"的现代观念对之指手划脚?
明长城是否真正发挥了保家卫国的作用?这一点,当时的人最清楚。明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所能想到的,也是在其治内大修特修边墙,建筑了长城中最为坚固的一段,屹立至今。不论是起初的蒙古人还是后来的满洲人,长城一直是他们入侵中原的最大障碍。即使击破了薄弱环节入塞掠夺,长城也使他们有后顾之忧,绝不敢久留。当然,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攻破,再高深的院墙也不可能防止一切偷盗,但不能因此就抹煞城墙院墙在平时的保护作用。如果没有长城的保护,当时的中原人民真不知要经受多少异族入侵的苦难。
鲍文结语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可惜这不过是误传。美国宇航员说,长城在l 80英里的上空就已经几乎不可见了。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三期征稿征订启事
>>鲍方获香港电影金紫荆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