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一期 安徽棠樾牌坊群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26日 鲍树民


 

        安徽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组七座牌坊,自东至西矗立棠樾村村口宽阔的青石板甬道上。这原是当地鲍氏家族建在祠堂前的一批建筑物,在牌坊建筑方面是罕见的。这些牌坊始建于明代弘治之前,均以石为原料。这组牌坊群充满着封建礼教色彩,但从它们的建筑萝术来看,却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为了打破建筑上的单调结构,在联成直线的七座牌坊的第三和第四座之间设置了一个单檐尖方亭一骢步亭。每座牌坊以硕大梁柱构成,未作精雕细刻,而以洗炼手法,平琢浑磨,气势轩昂,充分体现徽派石雕风格。
        现将这组牌坊群,自西向东,一一介绍如下:
        鲍灿孝子坊。建于明嘉靖初年(约公元l 525年) ,
        棠樾鲍氏孝子特别多,可以这样说:鲍氏宗族是靠“孝”蕃衍壮大起来的。这与历代帝王都把“孝道”当作治国、齐家、修身的根本思想分不开。鲍灿是明嘉靖年间一个很有教养的儒生,他在外地经商,每逢节日,都要把最好的食品,寄回家给父母吃,自己留下少数;如果邮寄的包裹没有到家,他决不自己先尝。后来,鲍灿的母亲背上生毒疮,他昼夜不离母亲的病床,殷勤地待奉饮食、药汤。经过这样的精心护理,不能使毒疮痊愈,最后他用口吮吸清净毒疮的伤臼;不十日,竟痊愈了!人们都说是他的“孝”治愈了母亲的病。当时的文人纷纷写诗文歌颂他,并为他请旌立坊,垂之永久!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
        在宋末元初的社会大动荡中,散兵游勇流为盗贼,到处行凶抢劫。棠樾鲍宗岩、寿孙父子,也被盗贼捉住,捆绑在龙山松树上。当锋利的刀刃逼近父亲的咽喉时,躲在草丛中的儿子一跃而起,跪在强人面前,苦苦哀求愿代父死。而当利刃转向儿子时,父亲顿时惊呆,连连磕头拜揖,甘愿身死,只求强人留下他的后嗣。一幕父子争死,哀声不绝的悲剧,竟把行凶者感动了!他们想到自已也是有父母的,也应当有慈孝的爱心,便把鲍氏父子二人释放了。历代编史官都把这件不寻常的事写入史册或典籍,明代永乐帝朱棣还颁布诏书表彰鲍氏父子,敕令建造“慈孝里坊”。并御制《慈孝诗》碑,以留芳百世,在这座牌坊上看到那时的诗篇:
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
有子诣前求代死,此身遂保百年期。
救父由来孝义深,顿令强暴肯回心。
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鲍文龄妻节孝坊。清乾隆41年( 1776年)建。
        中国的妇女是伟大的,她对丈夫倾注忠贞不二的爱情,又把毕生的精力和爱心奉献给公婆和子女。清代乾隆年间,棠樾鲍文龄的妻子廿五岁的汪氏,就是怀着贞洁和孝顺的高尚品德而死去的,这座碑坊是她的化身。据《歙县志》记载,棠樾鲍氏贞女共有50多人,而享有牌坊旌表的只是极少数。
        骢步亭
        横跨在牌坊群甬道上的这座四角方亭,屋顶尖处戴着一项帽子,大家叫它“官帽顶”。亭的内外没有雕刻和彩绘,貌不惊人。但,这座亭确有不平凡的历史。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系贵州都匀知府、棠樾人鲍献书和他的侄儿元臣,为纪念他们鲍氏远祖西汉鲍宣而建。鲍宣一家祖孙三人都做御史,不畏权势,直言敢谏,品格十分高尚。御史常乘青白色的骢马,出巡四方,路见不平事,可以先斩后奏;此亭取名“骢步”由此而来。
        乐善好施坊。清嘉庆25年(1820年)建。
        “行善”是发了财的徽州商人对社会的一种“补偿”。鲍氏盐商向清廷捐献数千万两金银和大批财物,资助军费、赈灾、兴修水利、桥梁道路、慈善机构等公共福利事业:对故乡本土的教育、宗族、抚恤等建设更不遗余力。在这方面棠樾鲍志道和他的儿子漱芳、孙子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有人说过:“行善,也是一种抗争;——对于那无力惩罚邪恶的社会来说。”这名言对鲍志道一家来说,或许更合适一些!
        鲍文渊妻吴氏节孝坊。清乾隆52年(1789年)建。
        吴氏是江苏嘉定人,22岁嫁给鲍文渊,29岁丈夫就死了。她洗净脸上的脂粉,脱去艳丽的衣裳,守节30多年,她终于把孤子鲍元标培育成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然后带着苦笑离开了这个累赘的人间!
        鲍逢昌孝子坊。清嘉庆2年(1797年)建
        孝顺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感情。鲍逢昌千里寻父的故事,包含了孝的双重情感。他14岁沿途乞讨,历尽艰险,才在雁门古寺中找到贫困父亲。然后把父亲接回家。后来母亲生病,他又远跋浙江桐庐,攀悬崖,劈荆棘,采草药……直至用刀刮身上的股肉,医治母亲的病。他几乎尽了孝行的一切,甚至摧残自己的身体。至于这种孝行值得后人效法与否留待大家思考。
        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2年(1622年)。
        鲍象贤,明嘉靖年间的进士,曾任御史,按察史,刑部、户部、兵部侍郎,死后封为工部尚书。他是文官,又是著名的武将,曾带兵为皇室立下许多战功。因秉性刚直不阿,遭到朝中权贵排挤与中伤,得不到皇帝的恩宠与提拔。万历皇帝的老师一许国(鲍象贤亲家),曾为此愤愤不平,发出“功大赏薄”的呼声。但,鲍象贤却坦然处之。他平日有“官不择位”的铭言,这句话表达了中国古代名臣的襟怀,也沟通了现代仁人志士和人民公仆的美好心灵! (根据《坊林集》原文略有删节)△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一期 “分金亭”寻古
>>《鲍氏文苑》第一期 《安素轩石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