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走近远祖鲍照

    中华鲍氏网 2012年6月4日 鲍凤兰


     鲍照,字明远(约405~466),南朝 宋文学家,人称鲍参军。汉族,祖籍东海(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但鲍照家乡在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鲍照墓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城外西池西岸。鲍照家世寒微,但从鲍照以及他妹妹鲍令晖所受的教养来看,他的出身应该并非庶族可比。幼年的鲍照面前可能摆着两条路: 一是 为“ 农”为 “ 皂” , 一是“ 学而优则仕” ,甚至前者 已接近事实, 而后者尚须争取 。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及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于是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扬言“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今安微望江县附近)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他站在乙尖山顶遥望今安庆方向大雷郡望江县,电闪雷鸣的雷池切断了兄妹的联系,常常面对巍巍庐山和无边的沧浪之水,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提笔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散文,生动地传达出匡山神态,成为千古名篇。这是一篇色彩瑰丽、写景如绘的骈文家书。书中描绘了九江、庐山一带山容水貌和云霞夕晖、青霜紫霄的奇幻景色,表达了严 霜悲风中去亲为客、苦于行役的凄怆心情,结尾转为对妹妹的叮嘱与关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以后的几年里,鲍照又先后仕于衡阳王刘义季、始兴王刘睿,但大多沉于下僚,并于元嘉二十八(451)年再次辞职回家。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孝建三年),因为皇帝刘骏也喜欢文学,又调鲍照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一首《中兴歌》是鲍照使用了双关语向孝武帝殷勤致意:“梅花一时艳,竹叶千 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采照”本义是光芒四射,表面上是颂扬君主德操。“采”在这里是采取的采的同音词,“照”则代表了作者自己。竹叶不变的 颜色暗示着鲍照永久的忠诚与主人清正文心相应。他的才能将只会被那些有松柏之心的幕主所欣赏。通过这个双关,鲍照赞美了幕主的优秀品德,暗喻其福寿将如松 柏常青,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希冀被孝武帝提拔担当重任的愿望。鲍照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但能正确地反映 现实, 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鲍照有所憎恨与不满, 同时也有所憧憬与追求。他有理想 , 热爱生活 , 热爱美好的事物, 善于体验与感受 , 因此除了慷慨高歌, 也能写出形象美丽感情 向上的诗, 如《 代春日行》 和《 采菱歌》 。然而,由于皇帝的生性多疑与文学创作上的高傲自大,文名盛于当时的鲍照认为自己为文大多鄙言累句,不复尽其才思,目的就是要讨好这位“好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的皇帝。这样的生活,对鲍照诚然是十分压抑的。于是,就在孝建三年,出任中书舍人不久的鲍照即刻就离开朝廷了。他被任命为秣陵令,旅转永嘉令,并于永嘉任上因罪去职。公元459年(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沈庆之率 师讨伐,破城后大肆烧杀。鲍照登临劫余废城(芜城),感而作赋。《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娥孤。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鸥吓雏。伏魈藏虎,乳血硷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道。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簌簌风威。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灌莽杏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无夷,峻隅又以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这里诗人以寥寥数语,即将广陵这座曾经繁华城市的衰败之景,写得淋漓尽致。然而作者写景又不仅限于实录,而是多有诗人的想象与夸张,所谓“孤蓬白振,惊沙坐飞”等句,诗人在其写景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屠城暴行的谴责和对 统治者的警告。通过气氛的渲染和夸张的描绘,寓有今昔兴亡之感,是饱含了自己的情感的。武帝大明五年(461),鲍照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任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与阮道豫、刘道宪等同时为宋景所杀。一代诗人就这样无端地陨落了。时为泰 始二年(466)。
    鲍照的诗歌写作,在选词用句上,不同的文体表现了不同的特征。比如乐府诗,鲍照的用词炼句是极其浅显的,他时而以对话入诗,时而以民间俗语入诗,表现出了一种浓浓的民间生活气息。然而山水诗却不一样,鲍照的山水诗,在遣词造句上,极尽险仄奇崛之能事,以杜甫的话来概括,那简直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这正是窥透鲍照作品所以构成独特风格的门径。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而是对个人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在《飞蛾赋》中,他写道:“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表明尽管这种追求与实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努力。因而,“鲍照的诗文常常是用一种急促的节奏倾泻出来的、充满着感情色彩的文字,冲动、激荡和紧张,其格调之险急、力度之强烈、色泽之浓郁、词藻之艳丽,形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着意追求刺激的整体风貌。”《南齐书•文学传》云:“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斯鲍照之遗烈也。”可见鲍照在当时已“自成一家”。 鲍照在丰富、发展山水诗的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 成就高于二 者。作家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抒写了个人的悲愤与不平, 也反映了一般人民的思想情感。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鼓舞 , 满足美学上的要求 , 而且可以更深人一步去了解所产生这些不幸与不平的社会现实。鲍照作品之所以强劲有力, 是因为他极力描写歌颂了当时平凡善良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们 , 并显示出他们在残酷现实下注定被摧残的悲惨命运。他愤世嫉俗,《拟行路难》18首选四中云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 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诗圣杜甫在其怀念诗仙李白时,曾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的名篇名言,可见鲍照诗文对后代影响之深远了。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当南朝诗坛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际, 鲍照以其特立独行的创作异军突起, 享誉诗坛。他传世的二百多首诗歌, 反映了刘宋社会的许多重要方面, 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 艺术上亦别立一体,“ 奇矫无前” 、 “ 开人世之所未有” , 但由于“ 才秀人微” , 却被“ 取湮当代” 。

                                                      二0一二年二月于南京


 


分享按钮>>大理鲍氏源自六安棠樾考察纪实
>>卫宪法(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河南省三门峡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