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家谱源流】孔子世家谱:稀世的私谱之冠

    中华鲍氏网 2013年3月5日 鲍荫华摘


                             孔子世家谱:稀世的私谱之冠

 

 

    在中国众多的家谱中,《孔子世家谱》有其独特的地位,历时2500余年,传80世,加之考订严谨,使之成为民间修谱中记载世系最久远、最可靠的一部家谱,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家谱学会访华团在曲阜见到此谱时,不由惊叹:“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价值无法估计的稀世瑰宝。” 
    孔氏家族正式有谱始于宋元丰七年(1084),迄今900多年。在此之前,孔府虽然也有家谱,但只载嫡长承袭者一人,且是抄本传世,很不完整。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感到抄本易散失,而且只记载承袭者,其余族中贤达显贵不能入谱,日久年深,难免湮没无闻,于是创修孔氏家谱,除嫡裔外,合纂支庶,刊装成帙,分藏族内。在以后的400年间,曾有过多次的修谱,但是都没能刊印,内容也比较简单。
    到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孔子第61世孙孔弘干重修家谱,并规定以后孔氏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年为期,小修以甲午年为期。不过,这一规定并没有被认真执行,在孔弘干修谱后的130多年后,孔府才再次重修家谱。成于明天启二年(1622)的《孔氏族谱》现仅存残卷三卷,当时共印了98部,这也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孔氏家谱。在此后的300多年间,孔氏家谱仅续修了4次,也就是明天启《孔氏家谱》、清康熙《孔子世家谱》、清乾隆《孔子世家谱》、民国《孔子世家谱》。
    清顺治十一年(1654),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曾修甲午小谱。在此基础上,著名的剧作家,昆曲《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64代孙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主持续修孔氏家谱,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式修成。孔尚任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将孔子列入“世家”,也就是说已经承认孔氏享有诸侯待遇,因此孔氏家谱的名称应该有别于其他家谱,于是孔尚任改《孔氏族谱》为《孔子世家谱》。这是孔氏家谱第一次定名为世家谱,此后,《孔子世家谱》就成为孔氏家谱的固定名称。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私家谱牒中,称世家谱的可能也仅孔氏一门。康熙《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谱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分24卷,共印100部,其中10部朱印,90部墨印。家谱记载了孔裔二十派六十户的繁衍情况,这也是第一次在谱中确认孔裔的二十派六十户。
    清乾隆九年(1744),71代衍圣公孔昭焕依例修谱,这也是孔氏家谱惟一的一次按照60年一大修的规定进行的修谱活动,全谱24卷,刊印120部。然而,该谱刊印30余年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衍圣公府紧急颁布札令,将所有原本全数收回。原来当时适值谱禁高潮,清政府正在重点清查家谱中的僭妄、违碍字句,已经发生多起因家谱中用词或体例不当而遭地方官员举报的案例,孔府虽然地位尊贵,但也不敢无视当时的谱禁形势,于是便有了这次召回家谱的事件。家谱收回后,孔府删除了姓源和年表两卷,删节了大部分旧序和跋,精减了孔子事迹和历代名人事略,并修改了所谓的违碍、犯讳字句。改刊后的《孔子世家谱》为22卷,刊印165部。
    或许是受到乾隆年间谱禁事件的打击,此后孔府便绝口不提修谱之事,嘉庆、同治两个甲子年都没有续修家谱。直至1930年,孔府才重新设立谱局,开始了新一轮的家谱纂修工作。由于此次纂修的是合族大谱,加之相隔年代较长,因此纂修工作工程浩大,一直沿续到1937年11月才大功告成。全谱共分四集,108卷,计154册,堪称民间最大的谱书。该谱共铅印325部,但因为当时抗战已经爆发,曲阜不久就沦陷了,大部分家谱都未能发出,滞留在孔府,文革中绝大多数遭毁。由于是合族大谱,当时考虑到部分小支派无需分发全谱,就抽印了一些支谱,计1813部,数量惊人。民国《孔子世家谱》除沿续前谱的支系之外,还增加了历代外迁而前谱失叙的77支分支,是历次收录最全的一次,据称修谱前出生的孔裔,无论散居何地,都能在谱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正因为此次修谱收录了一些新的支派,结果社会上便流传着一些与此次修谱有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祥熙花钱买圣裔身份的故事。
    孔祥熙是山西太谷人,时任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在纂修民国谱时捐了不少钱,由于他这一支在乾隆谱中没有,属民国谱新收录的,当时社会上便流传说孔祥熙原本不是曲阜孔族,他找了曲阜近支孔祥勉疏通,花2000银元买了一个纸坊户的身份,将他写入家谱,说他是曲阜纸坊村人,明代逃荒到山西,在那里安家落户。不过,据孔祥勉的公子孔令朋回忆,孔祥熙早在国民政府未成立时就请孔祥勉代向曲阜查明他的祖上流寓山西的过程,后根据上溯几代的名字,经依旧谱查明他这一支原属60户中的纸坊户,于第56代时迁往山西,因此在修民国新谱时正式入谱。孔祥熙确曾捐助修谱经费1000银元,不过并非是花钱买身份。
    由于孔府的特殊地位,伪冒之人可以说历代都有,《孔子世家谱》中就有一篇《伪孔辨》专门讲伪孔的问题,列举了历代的伪孔,并提及民国谱纂修期间的二次伪冒事件及处理结果。“此次合修全国族谱,丙隅社小孔家村与李官庄之伪孔先后混入戴庄户,被户举查出,后又混入大薛户,亦复败落,经族长孔传堉将二户首严惩革除。”客观地讲,《孔子世家谱》是私家谱牒中编纂最为严谨的家谱之一,孔府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如此小心认真,甚至喊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与孔府历史上的一次惨痛经历有关的。南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诏令蠲免住在孔墓附近的孔景等五户的课役,让他们专门负责孔府陵墓的洒扫,称为庙户,又称洒扫户。孔景本来并不姓孔,只是因为被定为庙户才随主家改姓为孔。到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孔景的后裔孔末见孔裔人丁单薄,就趁当时社会动荡,将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裔全部杀死,又跑到泗水,将时任泗水主簿的孔子嫡裔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杀死,夺取了他的权力,吞没了他的家产,然后冒充嫡裔,取而代之。这次事变几乎使曲阜孔裔灭绝,惟有孔光嗣9个月大的幼子孔仁玉因在外祖家,才得以幸免于难,为孔族嫡裔留下了根。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有人向官府报告了孔末假冒嫡裔,窃夺爵位的事,明宗得知此事后下诏诛杀孔末,恢复孔仁玉的地位,授孔仁玉曲阜县主簿,主孔子祀事。两年后,授孔仁玉袭丘(今山东宁阳县)令,封文宣公。孔仁玉因为在孔裔延续上成为关键人物,被后世孔裔尊为中兴祖。
    正因为“孔末之乱”给孔府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孔氏对真孔、伪孔之辨特别重视,在现存的《孔子世家谱》中,相关的内容就有“伪孔考”、“伪孔辨”、“内院真孔图”、“外院伪孔图”等。这种对支系甄别的认真态度,使《孔子世家谱》的世系成为中国私家谱中最可靠、最翔实的世系。不过,由于《孔子世家谱》的世系延续2500年,其中也必然会有一些可商榷、斟酌之处。如孔融一支的传承,据古籍记载,孔融被曹操逮捕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八岁,一个九岁,正在边上玩游戏,面不改色,毫不紧张。孔融看着心中不忍,对使者说:“希望能只罪及我一人,我的两个儿子是否可以保全?”不料孔融的儿子却在边上不慌不忙地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这也正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八字成语的来历。结果孔融的两个儿子最终都未能幸免于难,与孔融一同被害。如果史籍记载无误的话,那么,《孔子世家谱》中关于孔融这一支的传承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分享按钮>>【鲍氏名人楷模】谨记母亲伯母的言传身教
>>【鲍氏名人楷模】狂草王——鲍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