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家谱源流】寿县鲍氏宗谱的曲折经历
- 中华鲍氏网 2013年5月17日 鲍广豪
寿县鲍氏宗谱的曲折经历
鲍广豪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历史发展,体现了部族的开端及延续过程。它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之血脉传承。续修家谱能够增强家族观念、增进家族亲情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社会的动荡中,妥善保存好一部完整的家谱,更能体现族人的智慧和责任心。
寿县鲍家湾《鲍氏宗谱》曾在明代两修、清时一续。同治九年(1870年)凤池公、锦春公在战乱初平之时,准备第四次续修家谱,由于老族谱在战乱时期被毁严重,资料不全,只能从老一辈人口传中相互证实。又加上许多家庭成员在战火中迁徙无序,居无定所,一时难以统计,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等多种原因续修家谱还是被搁置了。直到三十年后,在原稿基础上,由鲍兰标、鲍传珝、鲍祝三等宗亲主持下,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于民国九年(1920年)主编修制成谱,共16部,每部12卷,分别由各方族亲分散保管。这部家谱修时可谓一波三折,保管更是险象环生。时逢民国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三年解放战争等恶劣环境,又加上当时族人的居住环境差,住房多系土木建筑结构简单、陈旧,自然灾害严重,火灾水患时有发生,到解放后,寿县《鲍氏宗谱》仅存一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使全国陷于全面内乱之中;破四旧,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受到空前的浩劫。我们仅存的这一部《鲍氏宗谱》也未能幸免,被收缴到大队部,准备送到人民公社统一销毁。我的父亲鲍继成(当时任大队民兵营长),眼见这部家谱被收缴,十分痛心。想到这部家谱历经几十年磨难,凝聚几代族人心血,若在这一代被毁于一旦,将无以告慰先人之灵,也无法面对后辈。思来想去,他辗转难眠。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后,他决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乘着夜黑人静之时,悄悄潜入大队部,将《鲍氏宗谱》一十二卷搬回家中藏在地窖里(当时农村存放红芋的地窖)。待蹲点干部(公社在各大队派驻的监督工作的干部)发现鲍氏家谱失踪,就到几位鲍姓的大队干部家里查找,没能找到。鲍家湾多数村民都是鲍姓,村干部也大多是鲍姓人。经过大家一再劝说,又因为没能找到是谁盗走鲍氏宗谱的证据,没再坚持追究下去。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隔不久,我父亲盗走家谱的事情还是传到了公社,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他们也没能对我父亲“批斗、抄家”。但在他们眼里我父亲已被列为坏同志,借机把他调到瓦埠湖边的邻村干些闲杂事务。接下来的大队干部选举中我父亲就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了。由于没有遭到抄家批斗,我父亲感到很幸运,从此便回家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态平和、自得其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深入,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部在我家珍藏的老族谱又回到当时的保管人之处。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族谱已陈旧不堪,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为了抢救仅有的这部老族谱并让它能够永久的保存下去,族亲鲍继恒、鲍广昌自己出资复印了五部。其中一部由鲍氏族史研究会鲍世行会长转送国家图书馆,一部交由淮南市档案馆保存。
二十一世纪以来,民富国强,人民生活已奔小康,寿县鲍氏不断繁衍发展,分布越来越广泛,续修家谱迫在眉睫。通过族众的研究部署、细致分工,又有第四次族谱做依据,修谱工作基本顺畅。我父亲今年75岁了,知道第五次修谱工作已完成,深感欣慰。每谈及当年保护家谱的做法,他都感慨万分,为自己当年所做的决定感到骄傲和自豪。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恭贺鲍琥公墓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鲍氏家谱源流】祭琥公天下鲍氏情深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