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与鲍氏有关的成语故事
- 中华鲍氏网 2015年7月5日 鲍训相
与鲍氏有关的成语故事
鲍训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就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语成语词典》共收集了约1.6万条成语。其中与人名有关的成语如“精卫填海”、“沉香救母”、“夸父逐日”、“愚公移山”、“杜鹃啼血”、“后羿射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而我们鲍家在成语文化里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必要摘取一二与诸宗亲共享。
一 与鲍叔牙有关的成语
管鲍之交、管鲍分金、勿忘在莒
鲍氏二世祖鲍叔牙与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名臣。《列子.立命篇》云”管夷吾鲍叔牙相友甚戚......此事称管鲍善交者。“《史记.管仲传》云”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苦,常欺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为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与管仲是齐国的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年轻时管仲家贫,与叔牙一起做生意。出的本钱少,分利时却要多拿点银子。打仗时管仲总是最先退却。对于这些鲍叔牙为他开解说:”管仲不是贪财,他是有老母要养活;他不是怕死,而是不忍弃老母一人于世。“故而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后来两人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并一同随公子作为人质居于鲁国和莒国。身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异母兄的齐襄公与其叔弟公孙无知不和被杀,而公孙无知又被林人所杀。齐国无君,甚乱。叔牙护小白、管仲护公子纠分别赶回齐国争王位。途中相遇,管仲挽弓搭箭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带钩,小白知管仲箭法厉害,咬舌喷血倒于车内。鲍叔牙见机命手下将公子小白换乘轻型马车急速向齐都临淄昼夜飞奔。到达后叔牙先入城,与小白故交高傒、国 二大夫磋商共同拥立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而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不急不慢地往回赶。半道上就打听到小白已继位,遂率鲁军伐齐。鲍叔牙指挥齐军于乾时以有备攻無备,大败鲁军,从而保住了齐桓公的王位。齐桓公感激鲍叔牙的忠心,要拜他为相。鲍叔牙说:“要保住您的王位,维持齐国安定,有我和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您想向外拓展完成霸业,一定要请出管仲才行。”桓公说:“管仲与我有一箭之仇,我必杀之。”叔牙说:“当时情景,各为其主,主上不必耿耿于怀。管仲是旷世奇才,有他辅佐,定成大业。”桓公信其言,讓叔牙用计把管仲从鲁国接回齐国,筑台拜相。管鲍联手利用齐国山河海鱼盐的自然资源优势,休养生息,兴利除弊,发展经济,改革吏治,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向外扩展,终于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篇辉煌的页张。孔子云:“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完成霸业以后,狂妄不知所以。《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篇》记载: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夀?”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君勿忘出奔于莒也,使管仲勿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勿忘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曰:“寡人与大夫能勿忘夫子之言,则齐国社稷幸不殆矣。”吕不韦用这个故事提醒秦始皇;魏征用这个典故谏言唐太宗;1945年1月陈毅在延安为50岁以上老同志集体拜寿“诗以祝之为说安不忘危之意”后两句为“鹏程自今举,在莒永勿忘”。毛泽东在林彪事件以前也曾告诫党内高级领导“勿忘在莒”,可惜记录人员写成“吴王在莒”,弄的众人“莫其名于泥潭”。蒋介石为了反攻大陆,搞了一次“勿忘在莒”规模性的活动。在他的办公室及给金门守军题字都亲笔手书“勿忘在莒”。鲍叔牙的这几句话意思是主上不要忘记在莒时寄人篱下的窘境,管宰相不要忘记鲁国人把你捆绑送回齐国的情形,宁大夫不要忘记自己在魏国猱山牧牛被管宰相手下车下赏饭时的处境。没有各自昔日的艰苦,就没有今日的成功。这番话在历史上曾被大书特书,“鲍叔贤者也”。“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谁敢犯危。而非贤者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其言,不闻其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有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对于齐桓公史书认为“当此时也,桓公可予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二 与鲍宣、桓少君有关的成语
上党遗风 七亡七死 鹿车共挽 桓孟之德
上党鲍氏后裔遍及全国各地,几乎每户鲍家门楣都书写过“上党遗风”横批。鲍宣就是上党鲍氏的先祖。“两汉三司隶,千秋动汉京”说的就是鲍宣和他的儿子鲍永、孙子鲍昱祖孙三代都当过司隶大夫,一身正气享誉史册。上党遗风不仅是我们鲍家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也是历代为官为宦之人的一面明镜。鲍宣刚正无私,直言进谏。他在上哀帝书中痛斥外戚专横、群小日进,盗贼并起,吏为残贼,岁增于前。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宣之妻桓少君,是鲍宣老师的女儿,家资殷实。出嫁时,“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 。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故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帮称之。”(文见《后汉书》)
“ 桓孟之德”的孟是指东汉的贤德女性孟光。孟光字德曜,扶风人,是同乡人梁鸿的妻子。梁鸿是东汉名儒,读完太学回家务农。贫而尚节,名闻乡里。孟光容貌不佳,皮肤黝黑,家道颇殷,年过30而未嫁。她对媒人直言,要嫁就嫁像梁鸿那样的人。梁鸿闻之果真派媒人提亲。二人喜结连理。头七天孟光像一般新娘一样金钗银饰,衣着华丽。梁鸿对她却不理不睬。孟光不解问夫君我有何不妥请指正。梁鸿对她说我之所以要娶你是看中了你安于劳作可以和我一起自食其力。没想到你仍然喜欢穿金戴银,太让我失望了。孟光笑着回答我这是在考验你呢,我早做好吃苦准备和你过田园生活。于是立即换了粗步短衫和梁鸿双归霸陵,过起诗书唱和、琴瑟自娱、比肩农耕的隐居生活。后因梁鸿写了一首“五噫歌”讥讽汉章帝为避迫害夫妻两不得不四处躲藏,最后来到东吴。从历史上看汉章帝多少还算个明君,这就是唐王勃《滕王阁序》提及”窜梁鸿于海曲岂泛明时”的故事由来。梁鸿孟光在东吴替皋伯通打工。”位虽卑而礼极重,皋伯通奇之。”原来每当孟光为梁鸿送茶送饭时都“举案齐眉”,礼数极周。因此孟光就成为那个时代女性道德礼教的楷模。
三 与鲍照、鲍令晖有关的成语
参军俊逸 令晖赋茗
南朝宋有一位在中国诗坛上有杰出贡献的诗人鲍照。鲍照字明远,东海(山东兰陵)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他的诗作“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王夫之说他“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春秋,更无知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价他“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岗,可以想 此君意气所在。”他因出身寒门仕途不顺。临川王爱其才以为国侍郎,孝武初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后又任军前参军。刘子顼兵败为乱军所杀,时年仅51岁。今存他的诗作约208首,其余大部为兵乱遗失。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对李白、岑参、杜甫、高适具有深远的影响。杜甫有一首诗《春日忆李白》诗云“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之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深切思念与钦佩。“俊逸鲍参军”也成为正确评价鲍照诗作的千古名句。
鲍照有个妹妹鲍令晖也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女诗人。她的诗作较为丰富曾著有《香茗赋集》传世,年久散失。她也是英年早逝。在鲍照去世前就不幸辞世。她的诗赋委婉含蓄,秀丽清新。鲍照曾对宋孝武帝这样说:“臣妹才自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左思。”自谦地认为自己才情不如左思,令晖虽不及左芬却可相提并论。要知道左思可是晋太康文坛重要作家,他的《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他的妹妹左芬是晋武帝的贵嫔,她的《离思赋》、《啄木鸟》等诗文都城竞相争阅。可以说左思、左芬和鲍照、鲍令晖两对兄妹是当时文坛上最杰出的代表。钟嵘《诗品》评论鲍令晖用了八个字“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因此“令晖赋茗”就和”少君挽车“一起成为称赞鲍氏女性的代名词。
四 与鲍永、鲍恢有关的成语
二鲍纠慝
鲍宣的儿子鲍永 在王莽篡政诛杀忠良时幸得上党太守苟谏保护才免遭灭门。他素有大志。先跟更始帝,后随光武帝刘秀征讨,建立东汉。鲍永被刘秀任命为司隶校尉。他一上任就以弹劾赵王刘良而轰动京师。刘良是刘秀叔父,亲手抚育刘秀兄弟长大,又随刘秀一起起兵推翻王莽建立东汉。可以说是一号功臣。鲍永不避权贵,眼看刘良肆无忌惮地侮辱朝廷官员时严格执法,上疏劾奏。赵王刘良因此被降为赵公。顿时朝廷振纲、风纪肃然。朝廷内外都对鲍永充满敬意。鲍永又征召扶风鲍恢为都宫从事,两人都不畏强暴,联手反腐,强力纠慝(打击邪恶势力)。连皇帝也警告皇亲国戚们注意收敛”以避二鲍“。
五 与鲍靓、鲍姑、葛洪有关的成语
鲍靓记井 鲍姑曾青 葛洪炼丹
历史上被称为“神仙太守”的恐怕只有一人,他就是晋朝的鲍靓。鲍靓和他的女儿鲍姑、女婿葛洪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鲍靓传》记载: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也。年五岁语父母云,本是曲阳李家儿,九岁坠井死。其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皆符验。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洋太守。尝何部入海,遇风饥甚,取白石煮食之以自济。.....靓尝见仙人阴君,百余岁卒。
西晋王朝迁南京。鲍靓亦举家迁丹阳。在丹阳讲学期间,见丹阳人葛洪沉稳好学,以女鲍姑许之。鲍靓升南阳太守,葛洪也去了广东罗浮山。据说鲍靓日理政事,晚上就驾乘两只鞋子变成的燕子飞往罗浮山与葛洪论道炼仙。
葛洪潜心医术为穷人施治。从野生植物及岩石中提炼丹药,成了他毕生的研究方向。鲍姑的针灸也传承史册。有一次鲍姑在协助葛洪炼丹时拿铁勺盛曾青(硫酸铜溶液),霎时铁勺变成金黄。徒弟们兴奋地跳起来说:点铁成金啦!实际上这是一场化学置换反应
FE+CUSO4=CU+FESO4 虽然”金勺“一烧又变成铁勺,但葛洪却掌握了湿法冶炼技术。
六 与鲍象贤有关的成语
官不择位 管不择地
棠樾牌坊群东面第一座牌坊是明代鲍象贤尚书坊 。鲍象贤(1496——1568)字复之,号思庵,歙县棠樾人。明嘉靖八年进士。选授御史,出为湖广佥事。部署江防。以获盗功升云南副使。成功平定云南叛乱,后又在两广严厉打击倭寇,官至兵部右侍郎。逝世后由许国上书追谥为工部尚书。鲍象贤一生忠心报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匡扶社稷战功赫赫,却仕途坎坷,数度反复。这与他的性格也密切相关。朝中大臣多数畏惧严嵩,逢迎巴结,以求自保。鲍象贤却在严嵩主动向他示好时拂袖而去,耻与为伍,因而得罪严嵩,反复使坏,诬陷忠良。只是鲍象贤功劳太大,又无明显的错误可抓,严嵩也奈何不得。有一年,山东大旱,蝗灾肆虐,又遭瘟疫,百姓苦不堪言。皇帝想起用鲍象贤,严嵩趁机推荐鲍象贤升任山东巡抚,领导救灾 。这分明就是把鲍象贤往火坑里推。但鲍象贤却欣然领命,疾奔灾区。也是天公作美,未到济南突然天降暴雨,一场大风吹尽疠气,三灾顿失。鲍象贤又带领山东军民生产自救,顺利渡过难关。所谓”天相吉人“是也!只要能为朝廷效力,能为百姓消除疾苦,不论官位高低,不问何处赴任,都义无反顾,尽全力以往。鲍象贤这种精神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分享按钮>>【赵氏网新闻】第九届“国母诞”大宋赵氏后裔组团参与
>>【何氏荣耀】2015重庆高考九龙坡区理科状元渝高中学何杰68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