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鲍氏故里探访

    中华鲍氏网 2021年4月26日 鲍习祥


 鲍氏出自夏禹后裔,本姒姓,始祖敬叔公,因相封鲍邑,因地而姓鲍。后开枝散叶,瓜瓞绵绵,几经迁徙,鲍氏一支,占籍徽属歙邑(今黄山市歙县)。

 因元末兵乱,我浮山鲍氏始祖,春二公携家眷渡江而北,背着书箱挑着行李,带着五子中的第四子宏远公,由歙县迁徙,定居于安庆府桐城县浮山(现枞阳县浮山风景区),成就浮山鲍氏一脉,迄今已六百五十余年,到我辈已历经二十一世。

 通过族谱得知,我浮山鲍氏的始祖,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鲍氏,同根同源。我乘着假期,拜访闻名遐迩的鲍氏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和鲍氏祠堂,了解歙县鲍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一、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座落黄山市歙县棠樾村,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以徽派盆景为主题。



鲍家花园的门头,为典型的青瓦、白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她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花园占地近350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


 此盆景园以山石盆景为主,花草树木盆景为辅。有徽州人家,黄山风情,天上人间等主题。


 园内收藏的盆景精品,有很多是世间珍宝,美的感到窒息,美的令人震撼,让人叹为观止。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遥相呼应,是徽文化标志性的特性。


 我们到达鲍家花园时已近黄昏,只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无法细心评味和欣赏,留下一大遗憾。

二、鲍氏祠堂

 从鲍家花园向北行500米,即到了鲍家祠堂,共有敦本堂、清懿堂、世孝祠。


1、敦本堂  

 棠樾鲍氏家族的支祠堂,俗称“男祠”,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兵部左侍郎鲍象贤退休回乡时,集宗人所建。

 祠堂建筑气势恢弘,显示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的煊赫。祠内有清乾隆皇帝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敦本堂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的徽州三雕一应俱全,雕饰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

 祠内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立有《嘉庆上谕三道碑》等,显示了当年棠樾鲍氏家族的显赫。


2、清懿堂

 俗称“女祠”,建于清嘉庆初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鲍氏家族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

 “清懿堂”三字巨匾,高悬在祠堂壁正中;另一块“贞烈两全”的横匾,则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


 清懿堂,作为全国唯一的女祠,石破天惊地创造当时社会奇迹,打破了女性可以入祠祭祀禁忌。

 清懿堂坐南朝北,与男祠相反,但有五开间,三进,依次为门厅、清懿堂主厅、寝堂和享堂。整个祠堂,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

 祠堂内供着七个女子牌位,均为家族里有名的贞烈女子,如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一幅幅神秘厚重,让人为之震撼。

3、世孝祠

 座落在敦本堂右侧,清嘉庆六年建(1801)。宋代以后,凡棠樾鲍氏,以孝著名的族人,皆奉祀在世孝祠内,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嵌入堂壁上。该祠檐廊上“世孝祠”,隶书书写,为清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手笔。

 鲍氏家族重视孝道,以孝治家的理念,得以发扬光大。


三、棠樾牌坊

  棠樾牌坊闻名遐迩,过去片面了解的,以为都是贞节坊。实际拜访后,才能全面认识,更能感受鲍氏家族重视“忠孝节义”的高尚品德和治家理念,值得后辈子孙的尊重和爱戴,更需要鲍氏家族后人,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棠樾这七座牌坊,庄重威严,呈半孤形展开,连成一线。横跨400多年陆续建成,未按年代时间排序。

 其中明代牌坊3座,为:鲍灿孝子坊(第一座)、慈孝里坊(第二座)、鲍象贤尚书坊(第七座),这3坊都是4柱3间3楼。

 清代牌坊4座,为:鲍文龄妻节孝坊(第三座)、鲍漱芳乐善好施坊(第四座)、鲍文渊妻节孝坊(第五座)、鲍逢昌孝子坊(第六座),4坊都是冲天柱式。

 在这七座牌坊中,共同勾勒出“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明朝建立的三座牌坊,乾隆期间都给予重修;乾隆帝也新建两座牌坊;嘉庆帝新建了两座牌坊。这说明乾隆和嘉庆这对父子皇帝,更重视“忠孝节义”的国家治理。              


 棠樾牌坊群全部采用石料制作,都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其周边被农田、树木、池塘、草皮、小桥所包围, 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倚天拨地”而起,显得如此突兀。


1、鲍灿孝子坊

 鲍灿坊,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鲍灿为母口吮脓疽,为时文人竟相歌颂,奏请于朝,立坊旌表。

 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他的孙子鲍象贤是兵部尚书左侍郎,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右侍郎衔”。


2、慈孝里坊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7个牌坊中建立最早的。亁隆十四年(1749)重修。上面镌刻的是“御制”、“慈寺里”,为旌表宋末元初鲍宗岩、鲍寿孙父子,遭盗缚争死一事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3、鲍文龄妻节孝坊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4、鲍漱芳父子义行坊

 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旌表鲍漱芳、鲍均父子而立。棠樾牌坊此前已有“忠、孝、节”,独缺少“义”。

 鲍漱芳为大盐商,集众商输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嘉庆10年,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使数十万人获救。此后为抢险护坝、疏浚河渠等,集众输银300万两。

 在家乡多施善行,修祠堂,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其子鲍均,克守祖训,继续造福乡里。

 徽州府督抚被鲍漱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嘉庆十九年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5、鲍文渊妻节孝坊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

 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5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守节逾六旬卒。乾隆三十六年奉旨旌表。


6、鲍逢昌孝子坊

 清嘉庆二年(1797)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背镌“人钦真孝”。

 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旋又割股为母治病,孝行闻遐迩。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旨旌表。


7、鲍象贤尚书坊

 为第七座牌坊,明天启二年建(1622)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牌坊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

 嘉靖八年进士,历任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由于秉性亢直,鄙视权贵,数次遭逆臣中伤,一度罢官四年,仍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如既往忠于社稷,朝庭因其建坊旌表。


 棠樾这七座牌坊,历经两朝几十代,横跨四百余年,表障我鲍氏先人的“忠孝节义”的高贵品德,以激励我鲍氏后人,谨从祖训,传承发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