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先贤校正谱序(序一)

    中华鲍氏网 2021年5月5日 鲍雨生


先贤校正谱序(序一)

                                          鲍雨生

庆历三年,予因宦谪出守巴陵,道经故乡归扫松楸,休暇间,有世戚南阳儒士鲍君志通、志达,持世谱一帙来徵言,俾校正而序引其端。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我被降职到巴陵郡担任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故乡扫墓,

休假之时世亲南阳的儒士鲍志通、鲍志达,拿来一套家谱征询我的意见让我来考察校正,

并为之作序言。

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2.特指父母坟茔。世戚:犹世亲。累世的亲戚关系。

予辞弗获,于是考鲍氏之所自,乃春秋姒敬叔裔也。敬叔相齐襄公,食采于鲍。其子叔牙因采地氏焉,为齐上卿,传至于今六十七世。

我推辞不过,于是考证鲍氏是春秋时期姒敬叔的后裔。敬叔公辅佐齐襄公,他的封

地叫做“鲍邑”,敬叔公的儿子叔牙因而把“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鲍叔牙官做到齐国的

上卿,由他传到现在一共有六十七世。

注:《氏族志》云:“鲍本姒姓,夏禹之后,至敬叔仕齐,食采於鲍,遂以为氏。

食采:亦作“ 食菜 ”。享用封邑的租赋.。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历代以来,源分派别,占籍异地。世非一世,人非一人(缺,下同)()()八, 将相秉圭执玉,全忠全孝,立()()()()()显备而録之,信不诬也。详其居()()()()()(上)党,唐初迁浮梁。文德间有鼎新者来宰(青)(邑)(卒)。其子盛名盛世扶柩葬于九华山东之南阳,遂居焉。

历代以来,鲍氏不断繁衍,子孙众多,分支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不止一代,不止一人~~家族里都有人官位显赫,忠孝两全,立~~~这些都被清楚完备的记录下来,确实可信。家谱详细地记载了鲍氏一门定居~~~(缺失的,猜应该是各住居地名)上党,唐朝初年迁到浮梁。唐朝文德年间(公元 888 年)鼎新来到~~~~青阳主管政务,死于官任上(缺失部分 3 个字是猜的)。鼎新之子盛名、盛世护送灵柩将其葬在九华山东的南阳,于是便定居于此。

将相: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

秉圭执玉: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厥后子孙繁衍,世不乏贤。至于通、达伯仲,承绍惟谨,常念去始祖以至于今,子孙不下万余。盖皆本于一人之身,积德弥厚而嗣续绵延,福祉方殷未艾。

此后鲍氏子孙繁衍,贤才辈出。到了志通、志达两兄弟,恭谨的继承祖先遗泽,常常念及从鲍氏始祖到现在,子孙已经超过万人。这些都出自于一个人的血脉,归功于先祖积德深厚,因而子孙繁衍不断,福分方兴未艾。

然得姓始祖身居上党,派衍四方,有迁金陵、棠越、向杲、鲍潭者,有迁罗田、霞丰、灵山、石塘者,有迁浮梁、乐平、祁门、苦竹者,有迁休宁、绩溪、婺源者,各有谱系,故不详述。予自详观池郡世盛诗礼阀阅之族名谱,惟南阳鲍氏称其首也。

以鲍为姓一始祖在上党定居,其子孙支脉在各地定居繁衍,有搬迁到金陵、棠越、向杲、鲍潭的,有搬迁到罗田、霞丰、灵山、石塘的,有搬迁到浮梁、乐平、祁门、苦竹的,有搬迁到休宁、绩溪、婺源的,各自都有家谱,因此不再详细地说。我仔细观察池阳郡(池州)崇尚诗书礼仪、功绩卓著的世家大族的名谱,南阳鲍氏可排第一。

嗟通、达兄弟之孝远矣,俾世族子孙推其所自来,示其所自出。正源流,订昭穆,尊卑有序,伦理不紊,非其孝而何为。鲍氏子孙者宜心前人之心,志前人之志,衍诗书礼义之泽,敦孝弟之行以睦其族,则斯谱传诸无穷,岂徒(然)哉。传不云乎,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志通将(为)(朝)廷之大用,能加勉以为后人之(则)。斯谱幸益有光也,于是乎书。

备注:“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 。(《后汉书》)赞志通、志达两兄弟孝行深远,纂修的家谱既能够让家族子孙推断自己来自哪里,又清楚自己从哪里分支出去。谱系正本清源,按照辈分排列次序,使上下尊卑有序,伦理不乱,这不是孝道又是什么。鲍氏子孙应当想前人之所想,继承先人的遗志,发扬先人崇尚诗书礼仪的传统,推崇孝顺父母、友爱

兄弟的行为,使家族和睦,那么家谱就能代代相传,没有穷尽,子孙们这样的付出(践行家谱文化)岂会徒劳无功(猜)。《后汉书》上不是说吗,公侯的子孙,一定能复兴祖先的功业。志通将要被朝廷(猜)重用,如果自我能加以努力,可成为后人的榜样。这部家谱也会有幸更添光彩。于是我写了这篇序。

滕宗谅书。

注:滕宗谅(990 年-1047 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为世人所知,岳阳楼的双公祠中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右)。在岳州做过太守。他做太守时,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翻译:鲍雨生

校对:鲍定怀


,

先贤校正谱序(序一)

                                          鲍雨生

庆历三年,予因宦谪出守巴陵,道经故乡归扫松楸,休暇间,有世戚南阳儒士鲍君志通、志达,持世谱一帙来徵言,俾校正而序引其端。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我被降职到巴陵郡担任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故乡扫墓,

休假之时世亲南阳的儒士鲍志通、鲍志达,拿来一套家谱征询我的意见让我来考察校正,

并为之作序言。

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2.特指父母坟茔。世戚:犹世亲。累世的亲戚关系。

予辞弗获,于是考鲍氏之所自,乃春秋姒敬叔裔也。敬叔相齐襄公,食采于鲍。其子叔牙因采地氏焉,为齐上卿,传至于今六十七世。

我推辞不过,于是考证鲍氏是春秋时期姒敬叔的后裔。敬叔公辅佐齐襄公,他的封

地叫做“鲍邑”,敬叔公的儿子叔牙因而把“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鲍叔牙官做到齐国的

上卿,由他传到现在一共有六十七世。

注:《氏族志》云:“鲍本姒姓,夏禹之后,至敬叔仕齐,食采於鲍,遂以为氏。

食采:亦作“ 食菜 ”。享用封邑的租赋.。

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历代以来,源分派别,占籍异地。世非一世,人非一人(缺,下同)()()八, 将相秉圭执玉,全忠全孝,立()()()()()显备而録之,信不诬也。详其居()()()()()(上)党,唐初迁浮梁。文德间有鼎新者来宰(青)(邑)(卒)。其子盛名盛世扶柩葬于九华山东之南阳,遂居焉。

历代以来,鲍氏不断繁衍,子孙众多,分支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不止一代,不止一人~~家族里都有人官位显赫,忠孝两全,立~~~这些都被清楚完备的记录下来,确实可信。家谱详细地记载了鲍氏一门定居~~~(缺失的,猜应该是各住居地名)上党,唐朝初年迁到浮梁。唐朝文德年间(公元 888 年)鼎新来到~~~~青阳主管政务,死于官任上(缺失部分 3 个字是猜的)。鼎新之子盛名、盛世护送灵柩将其葬在九华山东的南阳,于是便定居于此。

将相: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

秉圭执玉: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厥后子孙繁衍,世不乏贤。至于通、达伯仲,承绍惟谨,常念去始祖以至于今,子孙不下万余。盖皆本于一人之身,积德弥厚而嗣续绵延,福祉方殷未艾。

此后鲍氏子孙繁衍,贤才辈出。到了志通、志达两兄弟,恭谨的继承祖先遗泽,常常念及从鲍氏始祖到现在,子孙已经超过万人。这些都出自于一个人的血脉,归功于先祖积德深厚,因而子孙繁衍不断,福分方兴未艾。

然得姓始祖身居上党,派衍四方,有迁金陵、棠越、向杲、鲍潭者,有迁罗田、霞丰、灵山、石塘者,有迁浮梁、乐平、祁门、苦竹者,有迁休宁、绩溪、婺源者,各有谱系,故不详述。予自详观池郡世盛诗礼阀阅之族名谱,惟南阳鲍氏称其首也。

以鲍为姓一始祖在上党定居,其子孙支脉在各地定居繁衍,有搬迁到金陵、棠越、向杲、鲍潭的,有搬迁到罗田、霞丰、灵山、石塘的,有搬迁到浮梁、乐平、祁门、苦竹的,有搬迁到休宁、绩溪、婺源的,各自都有家谱,因此不再详细地说。我仔细观察池阳郡(池州)崇尚诗书礼仪、功绩卓著的世家大族的名谱,南阳鲍氏可排第一。

嗟通、达兄弟之孝远矣,俾世族子孙推其所自来,示其所自出。正源流,订昭穆,尊卑有序,伦理不紊,非其孝而何为。鲍氏子孙者宜心前人之心,志前人之志,衍诗书礼义之泽,敦孝弟之行以睦其族,则斯谱传诸无穷,岂徒(然)哉。传不云乎,公侯子孙,必复其始。志通将(为)(朝)廷之大用,能加勉以为后人之(则)。斯谱幸益有光也,于是乎书。

备注:“公侯子孙,必复其始,贤者之后,宜宰城邑” 。(《后汉书》)赞志通、志达两兄弟孝行深远,纂修的家谱既能够让家族子孙推断自己来自哪里,又清楚自己从哪里分支出去。谱系正本清源,按照辈分排列次序,使上下尊卑有序,伦理不乱,这不是孝道又是什么。鲍氏子孙应当想前人之所想,继承先人的遗志,发扬先人崇尚诗书礼仪的传统,推崇孝顺父母、友爱

兄弟的行为,使家族和睦,那么家谱就能代代相传,没有穷尽,子孙们这样的付出(践行家谱文化)岂会徒劳无功(猜)。《后汉书》上不是说吗,公侯的子孙,一定能复兴祖先的功业。志通将要被朝廷(猜)重用,如果自我能加以努力,可成为后人的榜样。这部家谱也会有幸更添光彩。于是我写了这篇序。

滕宗谅书。

注:滕宗谅(990 年-1047 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为世人所知,岳阳楼的双公祠中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右)。在岳州做过太守。他做太守时,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翻译:鲍雨生

校对:鲍定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