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开封知府滕元发(中) 已阅:2484 / 回复:0(楼主)

滕元发判案比得上包公吗
滕元发在这个位置也是干了一年多,即使他们不处理政务,不理会财政,不考虑一切人事调动,把所有精力都放到查案和判案上,也不可能积累出一部几百集的《包青天》或者《滕青天》。不过包公太著名,后世一切奇案都往他身上推,所以成就了一个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而滕元发不够著名,所以不可能成就一部《滕青天》。
滕元发本来不叫滕元发,叫滕甫,字元发。滕甫这个名字,他在官场上用了大半辈子,直到快要死的时候,宋哲宗即位,哲宗的奶奶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的父亲名叫高甫,为了避高太后他爹的讳,才以字为名,改叫滕元发,字达道。
滕元发生于1020年,死于1090年。他死以后,苏东坡为他写墓志铭,提到他担任开封知府期间的政绩,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
为开封府,三狱皆满,公视事之日,理出数百人,决遣殆尽,京师翕然称之。
滕元发主政开封府以前,有大量积案命案没有破,关押着许多嫌疑犯,监狱里都满了。他办事果决,雷厉风行,上任当天就清理一大批积案,该判的判,该放的放,看守所为之一空,受到了开封百姓的赞扬和拥戴。
《宋史》为滕元发立传,用了一个略显夸张的案例,证明滕元发具备极其高效的工作效率: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返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老百姓王颖有一笔钱,被邻家妇女藏了起来,他接连多次报案,由于缺少证据,前面好几任开封知府都没能帮到他,把他气得忧愤成疾以至于背都驼了。
滕元发上任那天,王颖驼着背,拄着拐棍,来到开封府大堂,向新任知府诉说冤屈。滕元发当即将邻家妇女抓捕归案,当场套出了证据(不知道他是怎么套的),当场追回了王颖的那笔钱。这下可把王颖高兴坏了,扔掉拐棍向滕元发叩谢,驼背居然不治而愈!
在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当中,滕元发问过很多稀奇古怪的案子。但是在《宋史》和宋代文人笔记当中,滕元发审过的有据可考的案子只有这一个。他雷厉风行,工作高效,这没错,但他究竟是否像包公那样问案如神,真的很难说。
事实上,即使像包公那样以问案和清廉闻名于后世的历史巨星,史料中有据可考的相关案件也乏善可陈。我去年出版过一部《包公哪有那么黑》,该书从《宋史》《宋仁宗实录》《孝肃包公墓志铭》《池州府志》和现存宋人笔记之中,统计所有与包公有关的案件,可以采信的仅有五宗而已,其中一宗案子还是包公在安徽天长县担任县令时审判的,与开封府无关。
胡适先生说得好:“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它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清代的说书先生也说过:“愚下所说的这一部《龙图公案》,通是胡诌。怎么能一天一天的书馆里说书呢?列位自想,包公有多少真事?不过是没枝添枝、没叶添叶就是了。玉昆三爷说了一辈子的包公案呢,问问他哪一句不是胡诌呢?只要诌出理来,就是好书。”评书大家石玉昆说了一辈子的包公案,最后结集为长篇侠义小说经典之作《三侠五义》(台剧《包青天》《新包青天》以及大陆版的《少年包青天》均取材于此书),但他讲的不是真事儿,而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艺术作品就是这样,只要您编的故事够好看,那就放心大胆去编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公判案故事几乎都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包公仅仅当了一年多的开封知府,
滕元发是范仲淹的什么人
如果只说判案,那滕元发的形象可够单薄的,可是说到人生细节,这哥们儿真叫一个血肉丰满。
咱先聊他的家世吧。
滕元发出身于浙江东阳官宦家庭,他的曾祖、高祖、玄祖、远祖,一直到从他往上数第十三辈儿的始祖,都中过进士,都是大官。无论在唐朝还是在宋朝,只要一提东阳滕家,方圆三百里都得挑大拇指。白居易诗云:“身着锦衣儿戏绣,东阳门外数滕家。”说的就是滕元发他们家。
可惜的是,到了滕元发的祖父和父亲那两代,官运退散,他爷爷和他爸爸都没考中进士。但是,刘姥姥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官宦世家,前面十几代早已编织出雄厚的人脉关系和庞大的亲戚网络,仍然能让滕元发有机会接触最好的精英教育。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吧?他其实是滕元发的亲戚。什么亲戚呢?苏东坡给滕元发写的墓志铭里说:“范希文皇考舅也,见公而奇之,教以为文。”范仲淹字“希文”,“皇考”指父亲,“舅”在古文中有两个含义,要么指舅父,要么指老丈人,这里指的是舅父。“范希文皇考舅也”,什么意思?是范仲淹父亲的舅舅吗?或者说范仲淹是滕元发父亲的舅舅?坦白讲,这两种解释我都见过,都不对,都错在了断句上。
正确断句是这样的:“范希文皇考,舅也,见公而奇之,教以为文。”范仲淹他爹是滕元发的舅舅,范仲淹是滕元发的表哥,范仲淹见到滕元发很惊讶,认为这个小表弟是可造之材,要亲自教他学文化。
范仲淹生于989年,比滕元发大三十多岁,差不多相差一代人,但两人辈分是相同的。多年以后,范仲淹后人所作的《过庭录》写道:“……每恃才好胜,忠宣未尝与较。”这里的“忠宣”是指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后来也当了开封知府)。滕元发与范纯仁年龄差不多,但以表叔自居,总是欺负范纯仁,范纯仁不敢跟他计较。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某高校某博士点论文答辩,一个博士生提交成果,认为“滕元发把范纯仁当成自己的叔叔”,将墓志铭中那句“范希文皇考舅也”理解成“范仲淹是滕元发父亲的舅舅”,结论是“滕元发比范纯仁矮一辈,比范仲淹矮两辈”。这样理解,非常之不靠谱,假如是一个稍微懂点儿古文断句的学生,假如这学生能稍微花一点点工夫去阅读范仲淹的年谱和滕元发的诗文,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请允许我再强调一下,滕元发与范仲淹的关系是这样的:滕元发是范仲淹的表弟,范仲淹的父亲是滕元发的舅父,范仲淹的儿子是滕元发的表侄。
当然,范仲淹比滕元发大得多,范仲淹功成名就之时,滕元发还是少年,所以范仲淹可以将滕元发当成晚辈后生一样来悉心教导。
范仲淹确实是这么做的。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也就是范仲淹即将出任开封知府的前一年,十几岁的滕元发跟随范仲淹去苏州上任,先是跟着范仲淹学习,随后又在范仲淹引荐下拜北宋大儒胡瑗为师,不仅学习经书和诗文,也学习民政、军事、算术、水利等“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那时候,范仲淹的儿子,滕元发的表侄,后来成为开封知府的北宋名臣范纯仁,也同样拜在了胡瑗的门下。
一个表叔(滕元发),一个表侄(范纯仁),年龄相仿,同处一门,到底谁的学习成绩更好一些呢?咱们下回接着说。

作者:松桃滕 (2018/6/25 18:26:4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4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4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32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