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作斌站长在烟台会议考古组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华殷氏网 2009年8月19日 殷作斌


             殷作斌站长在烟台会议考古组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8-14 

     研究殷商传承文化迫切需要考古学界的支持

考古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
   我是学理工科的,对于历史是外行,对考古更是无知,王会长将我分在考古组,是让我来向大家学习的。我发言的题目是:《研究殷商传承文化迫切需要考古学界的支持》。下面分两个问题来讲:
一、什么叫殷商传承文化?
   殷商传承文化就是研究下列问题的学问:殷商文化是怎样承上启下的?殷商文化的源头在哪?历史上哪些人对传承殷商文化有大功?武王灭商以后,小邦周对大邑商遗民的镇压(史书上有“血流成杵”的记载)为什么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殷商文化的载体----殷商遗民为什么没有被周人剿灭?殷商文化为什么没有失传?殷商文化是怎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传承殷商文化的载体是什么?殷商文化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究竟有哪些影响?殷商文化对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究竟有些什么贡献?…….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都与考古学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二、研究殷商传承文化迫切需要考古学界支持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1、研究殷商传承文化与构建中华上古信史大厦密切相关,我们不做完全的疑古派,也不做百分之百的信古派。我们要从甲骨文发现的殷商王室世系与两千多年前《史记》的记载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件事对可信可疑的中华上古史传说的考古学验证充满信心。还是王国维先生在1925年说得对,要用“二重证据法”,光一重不行,要靠考古,也要靠传世文献。
    2、研究殷商传承文化,就要首先肯定对传承殷商文化有大功的人, 这也迫切需要考古学支持。我认为商末治国理念对立的两位政治家帝辛(纣王)和殷微子都是对传承殷商文化有大功的人。要确认这个观点,也需要考古材料的支持。帝辛的开疆拓土,使殷商文化的传播范围由中原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殷微子忍辱负重降周和后来精心治理宋国保护了传承殷商文化的载体-----大批殷商遗民,更是人所共知。
    3、“姓氏”是传承殷商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古代姓氏资料非常少,也迫切需要考古学界的支持。近来,三个年轻学者雁侠(赵艳霞)、陈絜、张淑一通过他(她)们的三本书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但主流学者似乎还没有顾及到这一领域。考古学界在这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中国与西方不同,不能照搬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问题。例如,认为中国每个姓氏都有对应“图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上古史的国家机器的基本模式是带有浓厚血缘色彩的族权与政权交融、血缘与地缘并行的“血缘政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古代的社会姓氏制度维持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稳定。这一点与西方根本不同。英语中“姓”虽也表示血缘关系,但没有汉语的强。而“氏”这个字,在英语中根本不存在,英语中没有能完整表达汉语“氏”这个概念的词。因而,西方的姓氏制度对社会形态的影响远没有中国的强。
   “姓”的英语叫“surname”,在名字“name”加前缀“sur”,“sur”就是“附加”的意思。其构词结构和“surtax” 是一样的,在税“tax”加上前缀“sur”,就是“附加税”“surtax”。完全没有汉语“姓”是“女生”或“亻生”的意思。[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通常是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约翰•斯图尔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很看重姓,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西方则将姓看得很轻。古代英国人只有名而没有姓.从公元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学习中国人以封地为姓。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OO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在英国,最普遍的是以职业为姓。例如,史密斯这个姓(Smith)就是铁匠的意思。库克这个姓(Cook)就是厨师的意思。还有一些姓,原是父亲的名字,加一个“逊”字(son),意为某人的“儿子”,就成了这一家后代的姓。例如,托马斯(Thomas)的后代姓托马森(Thomason),或汤姆森(Thomson);杰克(lack)的后代姓杰克逊(Jackson);威尔(Will)的后人姓威尔逊(Wilson);威廉(William)的后代姓威廉森(Williamson)等等。 
   中国的“氏”字,在英文里没有确切的对应字。现在中国人说的“姓氏”(姓氏合一以后),翻译成英语就叫“surname”。
    英国的苏格兰有一个词叫克兰“clan”,本意是小集团,或部族的意思,中国人将它翻译成“氏族”,如短语“clan society” 就翻译成“氏族社会”,其实当初要翻译成“部族社会”或“原始小集团社会”未尝不可,我不知,这“氏族社会” 是谁最先翻译的。另外还有几个英语词接近汉语古代氏族的概念,古希腊人,通常将原始集团叫“gens” (通常指父系氏族),美洲印地安人,将部落、宗族叫“tribe”,也就是“一邦”的意思,蒙古游牧部落则叫“horde”。总之,我认为,英语中没有能完整表达汉语“氏”这个概念的对等词。但古希腊有一个表示实施族外婚的群体的词(部落中由数个奉同一图腾的氏族组成的族外通婚单位)与中国原始社会的族内不可通婚的“亚氏族”概念比较接近,叫“phratry”。 
   总之,我认为“姓氏”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通过研究姓氏问题可以揭开罩在中国上古信史大厦上面的层层面纱,露出其“血缘政治”的真面容。但是,中国上古时代姓氏资料非常少,迫切需要考古学界的支持。



分享按钮>>【沈姓名人】 中国明代书法家--- 沈度
>>【沈姓名人】 中国清代散文家--- 沈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