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西域活动探】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栗特人活动探讨

    中华安氏网 2009年1月14日 安歌供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栗特人活动探讨
                         芮 传 明 

  当今的国内学者通常都以“粟特”一名译称西方学者所谓的 Soghd 或Sogdiana。反映在历代各文种史料中的这一地区时大时小,并无固定的范围;不过现代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它是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以泽拉夫善河流域为中心的一块地区。亦即是说,其中大部分位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东南部分位于今塔吉克共和国境内。相应地,以这一地区为祖居地的一支东伊兰人便被称为“粟特人”。学术界通常又将汉文史籍中的“昭武九姓”(按《新唐书·西域传》,是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国)等同于粟特。尽管石国(当今塔什干)在锡尔河之北,火寻(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距典型的Sogdiana 尚有一段路程;但是它们大多具有共性,故基本上可视为同一。按汉文史料,“昭武九姓’之人(亦即粟特人)早就出现在中原地区,尤其兴盛于北朝末、隋代和盛唐时期。关于这些栗梅人,许多中外学者已有过详细的讨论和精辟的见解:指出他们曾为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于他们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的作用,则尚未被充分地注意和研究过。本文即着重探讨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粟特人在这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异于前代的特色。 

  一、五代时期的粟特人特别骁勇善战 
  如果说,前代的粟特人曾以能舞工歌及善于经商著称于世 ,那么五代时期粟特人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骁勇善战。他们大多身任军事要职,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形像迥异于唯利是图的商贾以及擅长歌舞的艺人。 
  梁、唐、晋、汉、周五朝中有三朝(唐、晋、汉)的王室出自沙陀部落;虽然史称沙陀为“西突厥别部处月种”,即属突厥种,但是五代时期出现在中原地区的“沙陀”当非单纯的族称,而是兼指一种政治实体。因为自唐末以来,“沙陀三部落”或者“三部落”一名经常出现,而这“三部落”的组成者却是沙陀、萨葛(或薛曷、索葛),以及安庆 。据考证,“萨曷”与“粟特(Soghd)”乃是同名异译;“安庆”亦为粟特人的部落。又,后唐武将康福“世本夷狄”,“状貌类胡人”,“善诸戎语”,显为粟特人;但却常常自言“我沙陀种也”,因为“夷狄贵沙陀”。足知粟特人也往往自称“沙陀”。所以,在某些场合,“沙陀”、“沙陀三部落”和“三部落”的含义相仿,当为一个实体的称呼,兼指关系密切的突厥族沙陀和伊兰族粟特部落。易言之,五代时期的“沙陀”一名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沙驼”乃是泛指分属不同种族的三个部落。“三部落”的结合由来已久,故粟特族的武将频繁地活动在五代时期的渚政权中。 
  安叔千,既为“昭武九姓”之一,又出白“沙陀三部落之种”,显为栗特人。其父安怀盛“以骁勇闻。,曾事后唐武皇;安叔千亦由于擅长骑射而跟随唐庄宗南征北战:他在后唐时代任先锋都指挥使、泰州刺史、振武节度使等职,后晋时代任邠、沧,邢、晋四镇节度旋、左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在后汉则最终以太子太师致仕。安叔干尽管不通文字,所为鄙陋,人渭之‘汉字碑’”,但却能历经三朝,并身居要职,无非是因为军功卓著。 
  安从进系索葛部人,则为栗特人无疑。其祖;、父均是后唐骑将,世代以“武”见长。安从进最初为唐庄宗的护驾马军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后历任保义、彰武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等职。降及后晋,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则与“有膂力,善骑射”的同乡人安重荣(亦为粟特人)勾结呼正,‘恃江为险,招集亡命,益置军兵”,在襄州造反。这是五代时期粟特人以武功见长的又一例证。 
  史俨的事迹更体现了栗特人之号勇善战,史俨擅长骑射,供事于后唐武皇,任为帐中亲将。池“骁果绝众,善擒生设伏,望尘揣敌,所向皆捷,”可见他不仅武功高超,而且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史俨跟随武皇转战各地,曾击破黄巢。后来,与李承嗣援助兖、郓,“时汴军雄盛,自青、徐、兖、郓,栅垒相望,俨与骑将安福颐等,每以数千骑直犯营垒,左浮右斩,汴军为之披靡。及朱瑾失守,与李承嗣等奔淮南。淮人比善水军,不闲骑射.既得俨等,军声大振。”“削钱穋,成行密之霸迹者,皆俨与承嗣之力也”。史俨出色的军事才能跃然纸上。康思立,“本出阴山渚部”。阴山地区历来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漠南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远如两汉的匈奴,近如隋唐的突厥都在阴山地区拥有相当大的势力。尤其是东突厥汗国的最后一汪可汗颉利(620—630 年)更是始终将权力重心置于漠南的阴山地区。颉刊可汗对于“胡人”(以粟特人为主的伊兰种人)特别宠信,他们在汗国内专门设有。胡部”。所以,唐代的阴山地区不乏粟特人部落。《康金吾神道碑》清楚地证实了这一气:“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曾祖颉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驸马都知兵马使;父颉利发默啜可汗卫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称于北陲。……铭曰:北方之强欤,十有二姓强哉矫。部落之雄者康,执兵柄,缅乎眇。……”显然,康阿义屈达干家族正是出自阴山诸部的康姓粟特人。康思立亦然如此,当为粟特人。 
  康思立从小善骑射,为后唐武皇的亲信,署河东亲骑军使,并在庄宗时期屡立战功。他历任应州、岚州刺史、北面渚蕃部族都监、昭武军节度使、右神武统军等职,累官至检校太傅,封会稽郡开国侯,并被赐予。忠勇拱卫功臣。和“耀忠保节功臣”等称号:屡立赫赫战功的康思立是当时中原地区许多具有类似经历 的粟特人之一。 
  后唐武皇(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孝又是一个典型例子。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系李克用从代北(当今山西省北鄙)掠得,收为义儿。按其世居地以及安姓来看,李存孝当为粟特人。他骁勇异常,曾率精骑五百,绕着梁人的营寨大呼“待尔肉以食军,可令肥者出斗”;并一举生擒梁骁将邓季筠。又曾以三百骑伏崖谷间,伺梁军经过,横击断之,击溃敌军三千人,生擒潞州节度使孙揆。“存孝猿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捎,手抚铁挝,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此语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了一位武艺超群的战将。 
  上述数人只是在史籍中留下姓名的几十个粟特武将中的一小部分;但已足以
揭示五代时期粟特人在中原地区活动的特色。 
  二、粟特人在五代政权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我们认可后赵(319—351 年)王室石氏源出中亚石国之说,那么五代时期是粟特人自从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在政治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二个高潮。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后一时期内除了石姓栗特人之外,还有更多的其它“昭武九姓”人参与重大政治活动这一事实,则有理由肯定,五代时期的栗特人比其北朝时期
的祖先们获得了更大的政治上的成就。 
  创建后晋政权的石敬瑭可与六百多年前的石勒相媲美。《旧五代史》追溯石敬瑭的世系至周、汉名门,显属附会;《新五代史》谓“不知其得姓之始”,则较客观。综合二书所载,有下列根据可证实石敬瑭源出粟特石姓;第一,其父名“臬捩鸡”,显为非汉语的译音,故可肯定他不是汉人:第二,石氏“本出西夷”,曾随沙陀朱邪氏归唐,并入居阴山。上文业已提及,唐末、五代与“沙陀”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粟特人。第三,除“石”本身为昭武九牲外,石敬瑭的曾祖母姓安,祖母姓米,母亲姓何,均为昭武诸姓,显然世代为纯粹的粟特血统。第四,后晋第二代君主少帝石重贵(石敬瑭之从子)的生母姓安,亦属昭武九姓;而少帝则被描绘成“眼大者”,颇具印欧人种的相貌。第五,石氏世代“善骑射”,亦吻合
于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粟特人的普遍特色。上列五点表明,后晋王室源自栗特。 
  尽管石晋政权只有十年(936—946 年),但是石氏家族参与中原政治角逐的历史却要长得多。其四代祖石璟早在唐宪宗元和(806-820 年)中就随沙陀入居灵武,并以边功累官至朔州刺史;其父因跟随后唐政权奠基者李克用征战有功而官至洺州刺史。至于石敬瑭本人,则在后梁之初就辅佐后唐李氏东征西讨,被倚为 心腹重臣。石敬塘建立后晋之前的二三十年间,历任后唐的保义军节度使、六军诸卫副使、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振武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中书令等职,驰聘中原,威势显赫。充分展示出粟特人在五代政权中的重大影响。 
  安重诲可谓五代诸朝中权倾十时的粟特系朝臣的典型。其先世为“北部豪长”,伯父称“蕃将”,故安重诲之为粟特人当无疑问。他在后唐明宗登基之前就供事左右,随从征讨,历十余年,甚获宠信。明宗兵变于邺城,安重诲的“佐命之功,独居其右”。故明宗践祚后即以安重诲为枢密使、左领军卫大将军,后
又任为兵部尚书、侍中兼中书令等。 
  安重海在明宗朝廷中举足轻重的程度可从如下数语中体现出来:“重诲白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势倾动天下。”“重海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二百余万.请放之,冀以悦人而塞职,明宗不得已,为下诏竭除之。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是的,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疆。……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安重诲之熏天的势焰和巨大的影响几乎相当于实际上的君王;他完全可以与中国历代的权臣并驾齐驱。 
  五代时期,象安重诲这类粟特系的“佐命功臣”尚有许多。他们对于夺取政权,谋求功名富贵的兴趣较诸隋唐时期涌入中原的先辈们强烈得多。例如,唐末天下将乱之时,世居代北的粟特部落豪酋也多有“啸聚邀功之志”。康君立“世为边豪”,“权系部众”,是代北的康姓粟特人。池鼓动其它部帅道:“方今四方云扰,武威不振,丈夫不能于此时立功立事,非人豪也。……李振武父子勇冠诸军,吾等台势推之,则代北之地,旬日可定,功名富贵,事无不济也。”康君立最后终于成为拥戴李克用创建霸业的有功之臣。 
  以武将、朝臣身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粟特人固然为数甚多,但是以宦官、伶人身份干预政治的粟特人也不乏其例。如“本姓康”的宦官张承业曾为后唐政权立下污马功劳。“承业感武皇厚遇,自庄宗在魏州垂十年,太原军国政事,一委承业,而积聚庾帑,收兵市马,招怀流散,劝课农桑,成是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这是“成事”的一例;另一方面,也有“败事”之例。梁、唐时期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熔因惑于宦官石希蒙而断送了世袭五代的政以,并导致全族毁灭。“阉人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熔所嬖,恒与之同卧起。”后将士因不满于石希蒙的作为而诛杀之,但王熔竞族株部下,从而导致兵变。王熔最后被杀,全族尽死,宫室亦焚。又,后唐王宗时期以伶官得幸的史彦琼被委以心腹之任,作威作福,从而成为主要的败国乱政者。而后唐重臣安重诲亦曾勾结宦官安希伦,窥探内宫的消息。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粟特人对于政治活动的兴趣确实非同一般。 
  三、粟特人多以整个家族参与政治 
  在五代诸政权中,几乎每一个粟特系的重臣都有或多或少的血亲同样从事政治活动;多者可以追溯至三、四代,人数达七、八人。而在此以前,以如此庞大的家族集团出现在中原的粟特商人、艺术家或武将则不多见。 
  为后唐政权屡立战功的大将安全全(曾任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等职)一族是个典型的例子。安金全之先为“沙陀部人”,“世为边将”,“名闻边塞”,显然是个具有长久武官历史的粟特家族。安金全的父亲安山盛,曾任朔州牢城都校,后赠太傅。安金全的儿子安审琦也是。性骁果,善骑射。的将才。池历任后唐和 后晋的捧圣指挥使、顺化军节度使、侍中等职;在后汉和后周又被封为齐国公、南阳王、陈王等。所受礼遇甚厚,可谓是显赫四朝的元老。安审琦的儿子安守忠又累为郡守。安金全的另一个儿子(审琦之兄)名安审晖,也历任后唐、后晋、后周等政权的各州节度使,最后以太子太师致仕,封为鲁国公。安全全的兄弟安金 佑则曾为沙陀部偏裨,其长子安审通在后唐任齐州防御使、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大博及沧州节度使等职;次子安审信则主要在后晋、后汉、后周任军职,最终以太子太师致仕。显然,这是活跃于唐末五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粟特安姓大家族;见渚史载的名字多达八个,跨越四代。 
  史建塘一族中也有许多成员参与中原的政治活动。史建瑭之父名敬思,世袭九府都督。而“九府”则可能即。九姓。,它与“安庆九府”、“安庆”当均为同一行政区划的异名。所以,史敬思应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一度背叛沙陀,与沙陀首领李友金(李克用之族叔)、萨葛首领米海万一起投诚唐代北行营招讨使李琢庆安的都督史敬存(后称“敬思”;乃是避后唐庄宗之讳“存勖”)。故史敬思一族源出粟特当无疑。 
  史敬思(存)不久后与李友金等再从李克用,屡建战功,于唐中和四年(884 年) 为保卫李克用而战殁。史建瑭曾任后唐庄宗的先锋将,敌人畏之,号称“史先锋”,累立战功;历任澶、贝、相等州刺史及外衙骑军都将等职。史建瑭之长子史懿(或匡懿)经唐、晋、汉、周四朝,历任诸州刺史,最后位至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邻国公。史建瑭之次子史匡翰亦历唐、晋两朝,并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妹为妻,位居高官。其子史彦容则在后晋历任宫苑使及濮,单、宿三州刺史。则史家一门至少有四代五人参与诸王朝的政治活动,并位列公卿。 
  又如安重诲一族,见于史载的从政成员有:其父安福迁、伯父安福顺、安福庆、其子安崇赞、安崇绪等。历仕后唐、后晋的康福一族中则有祖父康嗣,任蕃汉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子太师;父亲康公政,历职至平塞军使,累赠太傅;长子康廷沼,历任随、泽二州刺史;次子、三子康延泽和康延寿亦历内职。 
  由此看来,粟特人以空前的规模——往往以整个家族——积极投身于政治角逐,并始终保持着以武功见长的传统,乃是五代时期粟特人在中原地区活动的显著特征。可以认为,五代时期是伊兰族的粟特人在中原获得最大政治成功的一个阶段。但是,粟持人的这一“黄金时代”的出现,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数百年的客现历史环境造成的 
  四、粟特人活跃于五代的历史根源 
  北朝时期诸胡之入主中原,固然鼓舞了同时涌入的粟特人对政治的兴趣。但是有唐一代的种种环境则尤其助长了粟特人的政治野心。大致说来,有利于粟特人兴盛发展,并鼓匡其参与政治的因素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甲,唐初,东突厥汗国被击灭后,降户的内迁不仅导致了大量粟特人涌入中原地区,并促进了其独立政体的发展壮大。早在公元六世纪五十年代初突厥汗国建立之始,粟特人就以相当主动的姿态参与了突厥的政治和经济活动。降及东突厥最后一任可汗颉利治下时(620—630 年),栗特人在汗国中的政治势力更是几乎达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他们不仅深深卷入汗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并且拥有自己的“胡部”。贞观四年(630 年),唐灭东突厥,粟特胡部亦随突厥的“降户”一起内迁至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及河套以南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贞观十三年(639 年),唐廷一度令诸部重返河北,。还其旧部”;但是四年后又在畦、夏二叫之间(约当今河套以南的内蒙古自治区辖境东部)安置之,这一地区便是著名的。六胡州。。其行政首脑一直由粟特人担任,直至凋露元年(679 年)才换以唐人刺史 。这种高空的独立性为粟特人逐步形成自己的政体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也为他们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创造了条件。 
  乙.八世纪二十年代初“六胡州”粟特人的反叛既是“胡部”入居中原的一个自然后果,也更加刺激了粟特人建立独立政权的兴趣。开元九年(721 年)四月,兰池州(即六胡州)的粟特人康待宾、安慕容、何黑奴、石神奴、康铁头等于长泉县聚众起事,旋即攻陷六胡州。队伍迅速扩大至七万之多,并向夏州进逼。唐廷急忙凋集大军讨伐,才在二三个月后击败。叛胡”。这次叛乱中被杀的栗特军队达三万五千人(一说一万五千人)。不管怎样,这表明栗特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已十分强大。同年八月,康待宾的余党康愿子又反,自称可汗;一年多以后(翌年九月)才被讨平。嗣后,被唐廷迁往许、汝、唐、邓、仙、豫等州(约当今河南省中部)的六胡州粟特残部尚有五万多,足见其人数之众。不久后(开元十八年左右),玄宗又遣牛仙客赴关内诸州。安辑’粟特人,并“于盐、夏等州界内选土地良沃之处都置一州,兼量户多少置县。”粟特人遂又聚居原地,继续发展。这一背景似乎正是二十余年后有利于安、史作乱的社会环境之一。 
  丙.“安史之乱”(755—763 年)的参与者以粟特人为核心;这是粟特人问鼎中原的又一次明显表现。安、史均属“昭武九姓”。安禄山“本姓康”,更证实他与粟特人的血缘关系。史思明亦如安禄山,属“杂种胡”,而。杂胡”即是中亚九姓胡的别名;故安、史二人均为粟特人.当无疑义。安禄山、史思明的亲戚、明友、部将及其它熟识者亦多栗特人。例如,安禄山的后父为安延偃,安延偃之弟乃安波至;禄山曾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共过患难,安道买的次子安贞节则为岚州别驾;禄山曾与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约为兄弟;禄山有将名何思德、史定方、何千年、安神威,史思明有将名康没野波,安庆绪有将名安守忠;禄山曾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则“蕃将”,中必多粟特人;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禄山之子安庆绪从洛阳北走时,史思明招抚其部下六州胡等数万人,则安,史兵卒中亦多粟特人。当时的粟特人除追随安,史以外,尚与其它政治势力结合,试图割剧称雄。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突厥酋长阿史那从礼背叛安禄山,卒兵至朔方,邀结、特人,共图河陇之地。响应的栗特人则达数万。又,翌年,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的“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占据武威城的大部分,聚众达六万。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粟特人之活跃由此可见一斑。 
  丁.唐廷邀请回纥助讨安、史叛军,却因此又导致大量的栗特人随同回纥军队一起入居中原。这些粟特人便是回纥军队中的昕谓“九姓胡”:“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资殖产甚厚。”“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县官日给饔饩,殖资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日纵贪横,吏不敢问。或衣华服,诱娶妻妾。”当时涌入中原的不仅有大量粟特商贾,还有大量粟特军人。至德二年(757 年)十月,回纥帮助唐廷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及包括栗特兵在内的“西域诸胡”大肆掳掠,致使官库及民家均为之一空。又,戎昱《苦哉行》诗云:“……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竟遭戈铤。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在此,“狂胡”指安、史叛军;“官军”指唐廷军队;“匈奴”则指协助唐军的回纥兵。这支先锋部队“长鼻黄发拳”,分明是典型的印欧人种的相貌;故知回纥军内多杂粟特兵。这些栗特人以中原唐政权的救星自居,极为傲慢无理。他们作为善战军人的身份以及与游牧人结合的方式,都是此后五代时期粟特人之特征的一个先例。 
  以上所述唐代的种种社会环境成为促使东迁的粟特人更加热衷于卷入中原
政治事务的重要因素。降及五代,与游牧民族沙陀密切结合的粟特人便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了。 
  最后,可对五代时期粟特人在中原的活动作如下结论: 
  甲.五代时期的票特人,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中原的政治活动;其参加人数之多,渗透面之广,以及成功的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乙.五代时期的粟特人,绝大部分为世传的骁勇武将.其品性迥异于隋朝和唐初以经商、歌舞见长的粟特人。 
  丙.五代时期的栗特人,之所以能以这样一种新面目出现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是由于唐初以来,他们得以在中原内地建立高度独立的政体,并多次参与重大政治斗争,激发了莫大的政治野心。在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与突厥一蒙古系游牧人的密切结合,则使之具备了优良的军事技能与武装部队,从而,也就具备了夺取政权的基本条件。
  ASHINA----阿史那:
  突厥第一汗国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而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属于柔然,世为柔然锻奴。突厥掌握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市中国缯絮”,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与此同时,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大统十七年,土门婚配西魏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土门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土门建立汗国后,一年而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钵可汗(572~581)相继在位,此时为突厥汗国势力大一统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灭柔然(555),立东面可汗讨契丹,联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浑(556),开创汗国的强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钵可汗为汗,佗钵复以兄、弟之子分统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齐、周两朝争与它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西征中亚与第一汗国的分裂、灭亡 在前述期间,突厥也向西发展。 早在土门称汗之始,即派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亚,统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点密与伊朗的萨桑王朝(226~651)于563~567击灭哒。室点密作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
  在552~581年间,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汗室的争位内讧,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西方室点密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据一方。581年,佗钵可汗死,诸小可汗互争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间的大风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尔伏 (尔拔)争位成功,称沙钵略可汗(582?~587),此时,取代北周的隋于开皇三年(583)击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间对立的激化,天灾、疫疠的打击,导致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于583年正式分裂为东(北)、 西两个突厥汗国。
  开皇四年,隋朝遵照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突厥建立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这在隋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因国内混战疲惫而降于隋,隋助之重新立国。

  阿史那社尔(?~655年)
  唐初名将。又作阿史那社尔汆,突厥人,阿史那氏,与契苾何力、执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军事将领。
  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阿史那社尔宽松的政策休兵养民,为居官十年未征赋税。诸首领却以此鄙视他不会借机自富,阿史那社尔说:“部落既丰,于我便足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诸首领闻此言,大为惭服,对其畏而爱之。后颉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尔前去劝阻,但颉利可汗未纳。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大举攻唐。此时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虚,皆反叛突厥,并在马猎山击败了前去镇压的欲谷设。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破城子),发展势力,以图自立。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灭掉东突厥。此时西突厥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互争位。阿史那社尔乘机前去诈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国土,有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对各部落说:“首为背叛破我国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 。”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必来复国。”(《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但阿史那社尔一心要复仇,未从此言,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交战百余日。时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尔的部下苦于长战不休,便纷纷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纵兵攻击,阿史那社尔战败,败走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手下仅剩万余人。阿史那社尔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东行,归附大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正月,阿史那社尔到达长安,被授左骑卫大将军。其部落被安置于灵州之北,阿史那社尔被留在长安。不久,阿史那社尔娶皇妹南阳长公主,屯兵于皇家苑囿之中。
  时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授行军总管,随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战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许多珍宝,唐军随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尔以未奉诏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赞其廉慎赐予高昌宝刀及杂彩千段,并令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以高丽盖苏文杀主害民,亲率六军前往征伐。阿史那社尔奉命出征。行至驻骅时,与高丽军交锋,阿史那社尔虽屡中流矢,仍拨箭继进,所部士兵见后,奋勇作战,终大获全胜。回京后,兼授鸿胪卿。
  此时薛延陀多弥可汗却乘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之机,数次发兵入寇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见击灭薛延陀时机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尔与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共为瀚海安抚大使,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各率本部兵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薛延陀大败,唐太宗派李绩和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李绩识破伊特勿失的诈降之计,率军大败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铁勒11部酋长相继前来请求归附唐朝。唐灭掉薛延陀,使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为打通西域商路,决定发兵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于二十六日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领唐军,并发铁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10余万(一说10万)骑,向西进攻龟兹。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阿史那社尔率军首先击败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消除进军龟兹的侧后威胁。十月,阿史那社尔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龟兹北境进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将其捕获斩首,另立其堂弟先那准为焉耆国王。龟兹大为震动,守将多弃城逃走。
  唐军进至离龟兹都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北)300里的碛口(似为今新疆轮台地区),阿史那社尔命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一说千骑)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率部继后,行至多褐城(似为今新疆轮台西),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丞相那利、大将羯猎颠聚众5万抗拒。刚接战,韩威即引兵佯退,龟兹以全部兵力追击,行30里后,韩威与曹继叔两军会合,乘龟兹军惧而将退之机,进行反击,大败龟兹军。继而乘胜追击80里,诃黎布失毕率余部退保都城。
  十二月,阿史那社尔率军进逼龟兹都城,诃黎布失毕轻骑西逃,遂克其城。随后,阿史那社尔以郭孝恪、曹继叔、韩威各部留守该城,自率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等精骑追击诃黎布失毕,行军600里,诃黎布失毕慌忙退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阿史那社尔挥军攻城40天,至闰十二月初一,攻克该城。诃黎布失毕、羯猎颠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为龟兹人抓获,送至唐军。
  此战,唐军先后攻破龟兹大城5座,又派左卫郎将权祗甫等到各城晓以祸福,使各城相继请降,计得小城700余个,俘获男女数万人。阿史那社尔向龟兹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龟兹王弟叶护为王,龟兹人大喜。唐军攻灭龟兹,使西域大为震动,西突厥、于阗、安国等争送驼马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纪功而还。至此,唐朝势力深入到西域的纵深地区,控制了西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郭孝恪在军中,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赠阿史那社尔,但阿史那社尔不受。太宗闻后叹息道:“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新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尔出于对恩主的感谢和深厚的情谊,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说明太宗的遗嘱,不许殉葬。后迁右卫大将军。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镇军大将军。
  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点评: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贵族,原与唐敌对,归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临阵奋勇,屡建功勋。他入朝为驸马,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尤其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身上,既体现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功勋卓著,从不自傲。史臣曰:“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


分享按钮>>中华滕氏网第一任站长:大鹏
>>国父——孙中山(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