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专家名人录】安朝俊-生产实践   

    中华安氏网 2009年4月11日 安志民录



  【安氏专家名人录】安朝俊-生产实践  

  安朝俊-生产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后方建设小高炉生产灰口铸铁 

              
                     土法炼铁

  1938年安朝俊被调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工作,所里为了解四川生铁生产情况,特派安朝俊考察四川土高炉生产情况。他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结论是民用铁极为匮乏,而四川所产的铁质量甚差。他在《四川土法炼铁的生产技术》一文中说,生铁中硅低硫高,促使生铁中碳与铁生成脆硬的Fe3,“坚硬难车,故不合翻砂生铁之用。”矿冶研究所长朱玉考虑到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百吨高炉建设尚非一日之功,为解决铸造生铁的供应,决定建设炼铁试验厂,试炼灰口铁,并派安朝俊负责筹建和生产事宜。

  1939年下半年,经过选址、设计、施工,在四川嘉陵江下游童家溪地方建起了炼铁试验厂,有一座5吨的试验炼铁炉。1941年3月开炉出铁,炼出了能用于铸造的灰口铁。这对后方小型炼铁炉的兴建,起了推进作用。安朝俊因此被誉为青年炼铁家。由于这一成就,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选派技术人员去美国实习时安朝俊被选送到美国共和钢铁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实习了两年多。

  认真移植国外先进经验

  安朝俊经过早年在美国实习和后来到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他认为更加重要的是应用于生产。 

               
                       高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景山钢铁厂的两座高炉急需修复投产,但2号高炉早在1945年就被积铁积渣铸死,清除困难。安朝俊组织工人用重锤从炉顶堕落下砸的方法代替人工的挥钎抡锤,并在现场具体指挥实施,成倍地加快了进度,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53年1号高炉大修时,虽是有计划的停炉,但也有积铁需要处理。他把从美国看到的爆破法引入清理工作,把积铁炸成小块清出,再加上其他修炉措施,在中国创造了只用53天大修一座大高炉的新纪录。从此后,用爆破法处理炉内积铁,就成为各厂的常规方法。在1号高炉大修中,安朝俊还把美国的麦基旋转布料器移植于高炉炉顶,避免炉料偏落而造成布料不均。这是中国高炉第一次使用麦基旋转布料器,其后中国高炉也普遍采用,起到了增产节焦的效果。在50年代,他鉴于苏联的高炉冶炼技术较美国技术更适用于中国底子薄、又急于发展的国情,就认真学习和落实苏联专家建议的适用技术,在高炉冶炼中坚持逐步提高冶炼强度,推行大风、高温、精料、低耗的生产方针和中心畅通保持两条煤气流通路的技术方针。这是首钢高炉利用系数和焦比长期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的重要措施。

  在移植国外先进技术中,安朝俊很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在推行高炉大修中采用分两层同时砌砖的先进方法时,他在实行前首先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因而施工顺利,成倍地提高了工效。在推行精料方针时,他首先推行全由厂外供应的矿石的平铺混匀以稳定成分的先进方法。特别是在当时没有机械化料场的情况下,他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基层干部的实干精神,用人工进行了平铺切取。


分享按钮>>【安氏专家名人录】安朝俊-生平简历   
>>【安氏专家名人录】安朝俊-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