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氏家谱源流】入黔始祖 —— 安崇诚

    中华安氏网 2009年5月12日 安志柏提供



  【安姓氏家谱源流】入黔始祖 —— 安崇诚   

  主 题: 入黔始祖 —— 安崇诚  

  生平传略
  安崇诚(1052 —— 1126) 焘之子,字仲用,生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四月二十三日,原藉陕西省西安咸宁县双风里义阳村(又名槐花村)人(属中原〈安邑〉一支安姓)。神宗熙宁元年(1068)奉其母亲之命赴京都(今河南省开封)探父,并在当时朝廷举行的武试中夺魁,赵顼亲点授其“武状元”,任指挥使,时年28岁。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敕封其父安焘为“西国公”,镇守成都,敕封其“平西大元帅”,镇守巴渝(今重庆市)。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奉旨入黔,征平金头和尚任则天、任三阿等多起叛乱。他艺勇超群,勇冠韬略,刚柔并举、剿抚互用,先后平息了四川燕里哈、达渝的噫元呵,云南的龙夺达等。为巩固宋王朝对边疆地方统治献出了毕生精力,曾多次受到朝廷封赏。后择居凤冈县双山乡三阳溪(现贵州省凤冈县双山乡三阳溪),靖康元年(1126)冬病逝后,宋钦宗赐御葬在凤冈县双山乡桐油坝的虎头山脚下(现贵州省凤冈县双山乡桐油坝的虎头山),享年74岁。高宗绍兴元年(1131)追封“八蛮都统大元帅”,淳熙十五年(1188)又追封为“威信英烈侯”。以后后裔在历代王朝中都多有供职,如元、明、清时期在龙泉司、蛮夷司、葛彰司、葛商司、石阡司、偏桥司等长官司任正、副长官司,子孙承袭达四百多年不等。
  熙宁二年(1069)二月请旨救父(支援父亲),领兵一万,并沿途招集兵马入蜀(今四川省),行军七日,夜宿杨柳村。在夜三更时诚公听到帐外有弹琴声,遂更衣随琴音来到一楼外细听,其琴曲中有怀文抱武之韵律。便入楼询其,弹琴者乃张怀远也,在谈其时务后,张怀远欣然乐从。次日行至一山脚下,诚公曰:“此地山深岭峻,云祥气霭,其中必有将才,汝可带旗牌一队视其动静”。怀远得令而往,见一体态魁梧者持刀言曰:“俺乃住镇此山,汝欲过之,须留帛而往”。怀远曰:“汝休为害,吾乃武状元安公之卫,领兵伐蜀,特来寻驾共往”。其人曰:“吾姓杨名勇,久闻状元,才兼文武,古亦良将择主之,我实愿焉”,并与怀远同列侍卫於诚公。不日行至金陀关,见一卖弓武士,名邵武周者,箭无虚发,前来投军,诚公收为侍卫。是日途至阳关,忽空中一物坠于诚公马前,公拾视之,乃为一箭贯穿双雁也,箭茎上刻有“李桢”二字。寻之,见一人雄威气壮,背弓步疾而不语。诚公心言:若为李桢,必为用之才。遂问曰:“是李桢否?”曰:“然”。诚公悦,即收之为部将。一路诚公寻得张怀远、杨勇、邵武周、李桢……等人为侍、将。孙子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公之谓乎”。
  熙宁三年(1070)二月大军入蜀境,贼首燕里哈聚贼阻挠。邵武周执剑当,诚公乘势上前,贼势莫敌,鼠窜而去。到荣昌面见其父后,随即挥师南下,是年冬的十一月,大军底离巴渝(今重庆市)四十里安营扎寨。诚公想斯城得地利,力取无益,遂令造船数百,召怀远授计之。怀远得计解药船数只前往,被贼噫元呵夺去。噫元呵问解药军士何故?答曰:“状元解药屯粮欲取仙人寨也”。噫元呵大惊曰:“斯寨为吾屯粮之所,尚有所失,其何以济!”,便拨兵镇守,兼守两河口。不日,怀远复解粮船数只,亦被夺去,问及军士亦然如前。是夜,诚公命怀远领兵一千赶空船数十只到两河口弃之。又命杨勇、邵武周、李桢各领兵一千由南、北、西三门而入,诚公将营地自焚后,亲率大军随后。噫元呵见宋营火光冲天,心中暗喜,此时一卒报宋军有船数十只由两河口进发,罄发城兵去堵河口。于是噫元呵亲领人马由东门而出,去截宋兵取仙人寨之路。靠船上岸数里,适遇宋兵,被刺於马下。残兵败转觅船,早被杨勇占夺,贼兵坠江无数。诚公假作噫元呵号,向东门杀去,城中守卫以为是噫元呵回,敞门迎接被一陈大杀。贼由西门出者,被李桢截之,由两河口回者,被邵武周攻于内,张怀远截于外。几经截杀,诚公获城。熙宁四年(1071)春二月,奏闻朝廷,敕封其父戎公安焘为“西国公”,镇守成都,敕封诚公为“平西大元帅”,镇守巴渝(今重庆市)。蜀人颂诚公曰:“乐此君子、民之父母”,颂焘公曰:“乐此君子、万寿无疆!”。
  作者:安志柏 (2009-5-12 14:45:24)  

  回复:入黔始祖 —— 安崇诚  

  熙宁五年(1072),诚公回西安接家属到巴渝(今重庆市)。熙宁六年(1073)春三月,诚公上京娶吕公著之女吕玉英,是年回蜀。熙宁七年(1074)正月初,诚公召邵武周、张怀远等诸卫於署曰:“吾不日前成都省父,君等各备其物以从”。邵武周曰:“如今国家多事,远离镇所,恐有不利!”。诚公曰:“人处天地中,之所以特立於天地者,忠孝而已矣;身列行伍,劳於王事尽忠也。而王事少暇方于省父尽孝也。古来忠臣出于孝子,未有出力王家而遂抱渐疏子之职矣。念吾父年已五十余,桑榆晚景则子在征途,七尺之躯体何来也?吾岂忘情于父母之年乎!”。熙宁八年(1075)春,诚公返回巴渝(今重庆市)。孙子曰:“靖共尔位,以事一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其公之谓乎”。
  熙宁九年(1076)诚公迁巴渝(今重庆市)、修巴城。熙宁十年(1077)夏六月,夔州、云阳、万县被火焚。有司告诚公,诚公曰:“惜哉!何斯民之不幸也。吾想蜀地,数年以来,始初,财物遭寇之掠而失之。继之,遭兵之临而粮响被征也。终也,遭火之焚而房屋烬灭之。呜呼!是谁之咎欤?其心不善,灾由恶气酿为之。抑或有司失德殃及黎庶也耶?然一夫不获时予辜,安忍万室云连之众,而遭此回禄之惨乎!吾今稽其户口,计其人丁,量其有无,给其多寡,以惜灾济民”。孙子曰:“安公,真万民之慈也,天降灾惟公福之”。
  元丰元年(1078)诚公征忠州、梁山骚乱,次年平息。元丰三年(1080)赴成都伴父。元丰四年(1081)秋九月,诚公上京议事,被留京两年。于元丰六年(1083)春三月回蜀后,征宁远、西昌盐源教匪。元丰七年(1084)平越隽卫教匪(越隽卫属宁远所)。元丰八年(1085)春三月,宋神宗驾崩,诚公入京议事。元佑元年(1086)扶神宗六子赵煦接位,既哲宗,国号元佑。元佑二年(1087)冬十二月,御园梅花盛放,太皇太后念诚公西征有功,便召入园赏梅,在园内诚公举酒吟诗曰:
上苑如春暖气回,呤诗酌酒赏新梅;
本是先帝玉手栽,常将雨露暗滋培;
期作和羹有用才,经霜冒雪争先开;
品格清高不染埃,疏枝老杆独占魁;
御园不见先帝来,索笑伊谁举酒陪;
只怕垢花风雨催,国色纷纷坠苍苔;
慨我御苑独徘徊,时忧东阁长棘槐。
  此乃寓朝廷之意,次日章敦、张商英扶主入御园,闻其诗多有讽刺之意,遂怀害诚公之心。元佑三年 (1088)诚公辞朝归蜀,太皇太后安抚诚公,加其爵。
  作者:安志柏 (2009-5-12 14:46:33)  


分享按钮>>【安氏当代名人录】安氏英雄 安府廷   
>>【安姓氏家谱源流】入黔始祖 —— 安崇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