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伍家沟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

    中华伍氏网 2009年3月5日 万家姓


中国民间故事村伍家沟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曾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今渐渐沉寂了。

伍家沟故事村位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该村有700多人,村民们以能说几十上百个民间故事而闻名,其中有“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称的罗成双,肚子里装着2000多个故事。村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1981年以来,在民间文学家李征康的挖掘下,对伍家沟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伍家沟民间故事集》、《伍家沟村民间歌谣集》。伍家沟故事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之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间故事的半坡遗址”。

1991年,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伍家沟村的消息报道,全国数十家报纸刊登了伍家沟村的文章。

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报道了伍家沟村的情况。

1993年,日本学者加藤千代一行到伍家沟村访问,写下了“日本民间故事的源头在中国”的题词。

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伍家沟村民间故事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1年,中国文化部授予伍家沟“中国民间故事村”荣誉称号。

但是遗憾的是,伍家沟如今渐渐沉寂了。2004年12月初,笔者来到伍家沟村采访。当了多年村支书的李天有是一个40多岁的汉子,他说:“我在村里当20多年的村干部,把我的青春都献给了伍家沟村的故事,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来我们村的渐渐人少了,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讲故事的老人已过世了不少,现在会讲故事的只有一二十人。年龄最大的是伍一川,他已过了100岁,不能再讲了。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真有点青黄不接了。”李天有忧郁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伍家沟故事村这块牌子不一定能保住。”

故事村为何沉寂了

六里坪镇党委书记张海涛认为:作为口头的活态文化,应该存活在故事传承人的讲述活动中。因此,传承人维系着故事的“兴衰”。随着伍家沟村封闭的生活状态一天一天被打破,尤其是村里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的转型,伍家沟人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些都消解了讲故事的氛围。以前农户没有电视,讲故事是他们主要的文娱活动,但现在村里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很多农户都盖了楼房,买了摩托车,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故事的传承确实面临着一个难题。村里意识到这个问题,原来在小学里每周有一节故事课,还在学校间进行讲故事比赛。然而,似乎并没有产生新的小故事家来,而且学校的活动也日益散淡了。小孩子们大多数都被电视所吸引,对明星如数家珍。

有专家说,导致现代社会民俗变化的根本性原因,乃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渗透。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是讲故事的大背景,而谁又能阻止这个大背景的改变呢?谁又能阻止故事村人对开放的新生活的追求呢?

“交通问题是制约伍家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汉十公路到村里12公里路是土路,稍微下点雨,车子就进不来,就是晴天,小轿车也开不进来,谁愿意来?”李天有说。

让中国民间故事村走向世界

中国民间文学家李征康说:故事村就要抓故事,要想让伍家沟村不沉寂,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从故事入手。文化的积淀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可以这样说,六里坪镇正因为有了伍家沟故事村,才使六里坪镇成为全国的明星乡镇。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没有灵魂。纵观全国几个有名气的城市,都是抓文化发展起来的,伍家沟必须从抓文化入手,完全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大学学生写论文的基地等等,开发的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现在发掘的新故事,完全可以再出版一本书,有新故事,就解决了故事青黄不接的问题。故事的生命力很强,很多故事流传了几千几百年,不应该随着时间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先解决几个为什么,外地客人为什么到伍家沟来玩?玩什么?看什么?吃什么?“不能丢了文化只抓钱,”干部要解放思想,凭什么招商?今天去是那几个人讲故事,明天去还是那几个人讲故事,而且讲的都没有任何变化,怎么行?伍家沟故事村的开发保护就好比蒸馒头,要蒸好必须得30分钟上气,现在只蒸了25分钟就不加火了,怎么能行?六里坪境内还有秦香莲故居,秦家楼古戏楼等,和伍家沟联系起来,和武当山南神道下的民歌村吕家河联系起来,前景广阔得很。

丹江口市文联主席高飞:深圳原来有什么文化品牌?他们把“锦绣中华”搬去了,把“欢乐谷”搬去了,建立了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四大景点,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文化味,而且成了当地著名的旅游风景点,去深圳不去看这四个景点就好像没有到深圳一样。开发文化必须要和旅游产业挂钩,伍家沟、吕家河是武当山的两颗明珠,两个要携手,联手发展,协同发展,要和武当山旅游联系起来,打响“中国南方故事村”、“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两块牌子,是汉民族的史诗,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来开发。搞一个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展览馆,民俗文化展览馆(乐器),把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形象化。不仅要在汉十路上重新修大门牌坊,而且还要让民间文化进课堂,开展学术研讨,大讲赛等。路口要有标志性的建筑,使到伍家沟村游玩的人有听的、有看的、有玩的、有带的。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开工,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山水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丹江口市建设湖北省旅游经济强市的条件已经具备,伍家沟是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郧阳师专党委宣传部部长、伍家沟文化研究所所长聂在艮认为,讲故事要讲出实惠来,讲出故事性,也就是民俗性。以民间故事来体现民俗,旅游上要把自然山水游和文化历史游结合起来。把故事用雕刻、绘画、舞蹈表现出来,突出自然性,原始生态性。

伍家沟村的沉寂也引起了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11月27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萍带领宣传、旅游、文化、规划、林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伍家沟村,就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这次“把脉问诊”确定的原则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之路。首先应打响中国民间故事村的品牌,找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继续加强对民间故事村的文化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对该村的旅游经济开发工作作统一的规划,大力培育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丹江口市已将伍家沟村的通村公路列入市里公路建设规划,至2004年冬,全长11.5公里的公路已浇筑水泥路面5.6公里,今年春天即可浇筑完毕,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到伍家沟就可风雨无阻了。

六里坪镇党委书记张海涛表示,通村水泥路面完成后,镇里将重点改善故事村的硬、软环境建设,包括修缮故事堂、组建伍家沟民间故事讲说团、成立伍家沟民间故事研究会、每年举办故事节、制定伍家沟村开发整体规划、建设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伍家沟度假村、开发农家乐等,最终将伍家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8j8V5lIB.jpg (97.97 KB)
湖北伍家沟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

2007-8-5 04:43

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一山区镇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濒临丹江库区,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

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六大类别。目前,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已经出版的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

在传承民间故事方面,伍家沟与河北耿村齐名,民间文艺界称之为“北有耿村,南有伍家沟村”。该村享誉海内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摄制了该村的有关纪实录像片,并向全世界发行。这里传承的民间故事有以下特点:1、原生态的作品较多。它们反映了普通群众的创作状况,是研究伍家沟故事发生、发展的第一手材料。2、鲜明的地方色彩。武当山的传说、陈世美的传说、特别是有关本乡本土的传说等,都是当地所独有的“土产”。3、源远流长。《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荒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挖断岗》传达出了关于生殖崇拜的信息;李自成的一组传说均为外地闻所未闻,显然是他到过武当山地区的反映;《秦朝的书生今日死》虽然传统色彩浓郁,却是当代的产品,它们简直是一道道鲜明的“年轮”。4、鲜活的故事生态。至今有的老人仍把出自幻想的传说故事,如《林家庄遇鬼》、《狐狸精偷鸡》、《吃过鸡蛋捏碎壳》等当成实有其事,所以讲述起来格外生动传神,特受群众青睐。5、故事活动有一定群众性。

有关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伍家沟的故事。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伍家沟故事村的消息报道,全国数十家大报、小报刊登了伍家沟故事村的文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了沟民间故事村的情况。1993年3月,日本学者加藤千代等四位专家教授一行,专程到伍家沟村访问。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分享按钮>>海南伍氏源流        
>>伍、胡、梁三姓是否同宗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