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黄庭坚在宜宾

    中华黄氏网 2012年8月15日 宜宾黄姓网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江西修水人,23岁考取进士。宋哲宗时预修《神宗实录》,入朝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史编修官等职。宋绍圣初,黄庭坚任知鄂州。1094年,黄庭坚遭章淳、蔡卞等一党人诬陷为修《实录》不实,有损帝王之罪名,于1095年,黄庭坚贬涪州(四川涪陵)驾黔州(四川彭州)安置,因表兄任其长平提举,为避亲嫌,移宜宾安置。1098年,53岁的黄庭坚抵宜。1100年,徽宗即位后,黄庭坚得以放还,1102年回到故乡修水。随即黄庭坚被召回任太平州知事。继后,蔡京当国,黄庭坚曾经作于江陵的《荆国承天院塔记》被定为“幸灾谤国罪”,黄庭坚又被除名羁管广西宜山。1105年,宋徽宗崇宁四年,黄庭坚卒于宜山,终年61岁。黄庭坚诗崇杜甫,开“江西诗派”,名齐苏轼,世称“苏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共称“宋四家”。黄庭坚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琴趣外篇》等传于世。
 
流杯池简介
 
    流杯池建在峡谷底,池长5.5米,宽0.5米,深0.5米,呈九曲形,立八石凳。池取曲水流觞之意,引岩缝清泉为流,聚好友围坐流杯,饮佳酿吟咏为乐。据说是众人安坐于石凳后,侍者将盛酒的杯子从池口放于水中,泉托杯,杯随流,池蜿蜓,杯酒旋。最后,杯酒停泊在何人前面的曲池处,此人便饮酒赋诗。然后,移换座位,继续纵酒赋诗。更有兴者把这硕大的石壁作为特大宣纸,挥毫将诗题上。这有酒有诗的对酌唱和,激情豪放;这有山有水的袒怀畅饮,气势恢宏。

    流杯池东、西口各立石坊一座,上刻四副楹联。池两旁峭壁数丈,岩顶古榕参天,冬能遮风避寒,夏能消暑纳凉。更使人惊奇的是:一株千年榕树的树根,从崖上垂落谷底,粗大的树根也需两人合抱;两颗巨大的石胆,真像从岩缝里蹦出的石球,半露半悬于半崖上,揪心欲坠。在流杯池西口,当年黄庭坚就修造了涪翁楼,供他和好友读书用墨及休憩之用。

    流杯池是大自然和人文景点谐美的结合,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可再造的人文历史瑰宝,是大西南旅游的一绝胜景。
 
宜宾流杯池吊黄楼简介

 
    在流杯池公园育龙池旁的石梁上,有一座三层叠檐楼阁,名曰:吊黄楼。吊黄楼原本不在流杯池公园内,为了与黄庭坚所开创的流杯池这一古迹相互衬配而修建。据清朝嘉庆《宜宾县志》记载:吊黄楼,叙州治北,对江,昔人为吊唁黄庭坚建,清朝时又称东岳庙,后人仍称吊黄楼。

    吊黄楼原楼位于江北岷江铁路桥下的锁江石上,原楼前有一亭,名锁江亭(已毁),亭下山崖上镌刻“锁江”二字,每字阔5尺;落款为“山谷”,每字约1尺大小,此通石刻至今尚存,据查证,其石刻并非黄庭坚手迹,而是宋淳熙8年(1181年),何师心所书,何资中人,宋孝宗时为宜宾知府。
 
    1986年,吊黄楼按明、清建筑风格建成,采用须眉基座,斗拱结构,飞檐翘角,楼高20米,占地约200平方米,楼正面“吊黄楼”三字匾额为书法家吴丈蜀书写,楼后面匾额“一代诗宗”,为文学家、书法家柳倩题字。

    吊黄楼与大观楼、夹镜楼同为宜宾三大历史名楼。历史永远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记载光彩的一页。
 
流杯池涪翁楼简介
 
    涪翁楼位于宜宾流杯池旁,建于宋代(大约1098年),相传为黄庭坚读书用墨及游憩之所。涪翁楼几百年来,风雨飘摇,残檐断柱,历经明、清多次修建,1966年遭洪水淹没后毁弃。

    1979年,涪翁楼依原楼图样重建。楼正面“涪翁楼”三字匾额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建人所书。全楼采用钢筋水泥仿古结构,雀檐翘角,画梁雕窗,廊栏造型典雅。登楼凭栏,南可观荷塘秀色,东可揽流杯胜景。楼上设有流杯池石刻题记及旅游纪念品专柜,楼下为大众文化活动场所。


分享按钮>>【黄氏名人】黄基——诗书画数学天文奇才
>>【家谱源流】土家族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