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网新闻】宰相庞籍功垂青史

    中华庞氏网 2013年9月16日 天台庞金福


                                     

                         (一)昭昭史册澄真伪

    近来笔者拜读了明朝清官庞泮的诗歌,其在歌颂庞氏先人功德中,竟有“坚公忠义贯金石,宋相德业尤辉煌”之词。其前一句是指唐朝安祿山叛乱时,颖州守将庞坚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顽强抗敌,宁死不降,后壮烈殉国。颂其“忠义贯金石”并不过誉。而后一句“宋相德业尤辉煌”。这使笔者大惑不解,因为,在古装戏剧和小说中,人人皆知宋仁宗时有位宰相庞洪(庞太师)屡次谋害忠良狄青,祸国殃民,后被铁面无私的包公所铡。现代电视剧《包青天》中又宰相庞吉(庞太师)仗势纵子,欺压百姓,庞吉之子庞煜也被包公所铡。但从未听说宋朝有庞姓宰相德业辉煌。难道这位一生正直无私,并曾被弘治皇帝誉为“直声动天下”的铁面都谏,竟无椐的吹捧庞氏先人吗?为了解开这了迷团,笔者首先查阅了《中国历代奸臣》一书。但很遗憾,在历代奸臣中姓庞的却无一人。笔者再查阅了《中国宰相全传》,该书明确记载,宋朝曾任宰相者共135人,其中确有一位庞姓宰相,此人名叫庞籍(988--1063)相仁宗与包拯(999--1062)、狄青(1008--1057)同朝为官。按照时间和其它相关人物与小说、戏剧中的庞洪;电视剧中的庞吉完全相符。为了进一步考证,笔者又查阅了《二十五史》、《中国通史》、《续资治通鉴》、《中国名人大辞典》及《宋史演义》等史书。在这些史书中都载有宋仁宗时宰相庞籍的生平简历,而根本没有庞洪、庞吉等人。在《宋史演义》中,涉及狄青入任枢密使时,庞籍等众多大臣均言狄青位不相宜,书中还作了明确的注释:“俗小说中有庞洪屡害狄青,想是庞籍之误。但庞籍尚称贤相,即奏阻枢密使,亦非有意害青,籍女未尚为妃,更属捏造”。
    综观各书、小说戏剧中的庞洪、电视剧中的庞吉、与史书中的庞籍同为一人无疑。现根椐各史书记载,将真实庞籍的生平简历汇编成文,还一代名相庞籍的历史真面目。
                         (二)辅助天子正朝纲
    庞籍,字醇之,单州武成(今山东成武县)人。自幼聪明好学,慱览群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初为黄州司理参军、不久调任江州军事判官。明道元年(1032)任群牧判官。当时天下太平日久,国家的规章制度开始废驰,许多大臣及后宫亲属以权谋私的弊病日益严重,庞籍对此深为忧虑。他乘觐见皇帝的机会,极言时弊说:“按照国家制度,陛下诏书和百官奏章都应经中书省、枢密院讨论。而近年来陛下诏书都自内宫降下,不经二府讨论,这怎能防止偏请,杜绝绚私之路呢”?并列举了大量事实,仁宗听后深为赞许,即下诏申严法制并规定:“今后凡内宫所下诏书,百官可拒不执行,执章抗奏”。力图消除以权谋私弊病。
    仁宗即位时尚年轻,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仁宗皇帝二十四岁时,章献太后去世,却留下遗言,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礼部还专门修订了《内东门仪制》准备给章惠太后听政之用。此时庞籍已任殿中侍御使,得知此事后,急忙上奏仁宗,力陈垂帘听政之非,要求仁宗亲自主政,并烧毁《内东门仪制》。章惠太后终于不敢参预朝政,使仁宗得以亲政。
仁宗深居九宫,当时最宠幸的尚美人,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韩从礼,随意以所谓“教旨”进行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此时庞籍为开封府判官,斗胆上书直言道:“祖宗以来,从未有美人称“教旨”下达施行的先例,美人竟敢如此破坏国家法度,这有损于陛下的威严”。于是仁宗怒杖韩从礼,斥责尚美人。并下诏各机关凡属后宫所传命令不许接受。从此后宫肃然,朝廷军政免受后宫干扰。
景佑二年(1035)庞籍任御使时,龙图阁学士范讽不遵法规,为所欲为,庞籍多次揭露范讽的不法行为。但因范讽与宰相李迪关系甚密,在李迪的疪护下,不但庞籍的奏章如石沉大海,反而被罢官。临行,他仍对仁宗说:“范讽之罪若不惩罚,西晋之乱将会重演”。庞籍的大义凛然感动了仁宗皇帝。仁宗终于下诏查办了范讽的罪行,并于当年罢李迪相,降李迪为刑部尚书,后出知亳州。事后朝中大臣都谈论说:“言事官都看宰相脸色行事,唯独庞籍胆识过人,真天子御史也。
康定元年(1040)庞籍任天章阁侍制,当时有些奉承献眉的大臣,说什么现在太平盛世,劝仁宗搜寻珠玉奇宝营建后苑。庞籍立即奏道:“当今蝗虫为害成灾,百姓流离失所,西北边疆外患燃眉,当务之急是赈济灾民和安定西北”。仁宗听后感悟,尤加采纳。
                        (三)精心策划安西北
      宋太祖,太宗虽然基本统一了国家。但在西北仍存在着两大劲敌,即辽国和西夏。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在辽国兵临澶州城下的危急形势下,宋王朝无力抵御,只好忍辱求和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州之盟》,宋辽局势总算得以缓和。至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夏李元昊称帝,并连年对宋用兵,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败宋军。宋军节节败退,边疆百姓被焚掠殆尽,朝廷震惊,此时必须挑选一位既有将才又有智谋的大臣担任边帅,才能对付元昊,仁宗皇帝思虑再三选中了庞籍,封他为陕西体量按抚使、都转运使专门负责对付元昊。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庞籍临危受命,率领部将狄青等立即赴任。到任后首先帮助安置百姓,招抚流亡,并严立军纪,全军将士不得侵害百姓,使民心得以安定。又上书建议道:“现国家驻兵西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但得不到功赏。而内侍官、医官、乐官毫无功劳却享受丰厚的赏赐。愿陛下依功行赏,应多奖励立功将士,这样士气振作,外寇就不难平定。庞籍出色的工作和合理的建议,使仁宗皇帝非常钦佩,不久又加封庞籍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时为庆历二年(1042)。
      因以前元昊打了几次胜仗,气焰十分嚣张,庞籍就在通市等其它方面进行制载。命狄青修筑招按寨十一处,招抚百姓与民同耕。命周美袭取承平寨;王信筑龙安寨。这样既保证了边境的安定,又收获了大量军粮,并逐渐收复失陷国土。由于庞籍治军严明,布防周密,使元昊无机可乘。一次元昊派部下李文贵来宋营假称求和,而暗地想发动突然袭击。但元昊的阴谋早被足智多谋的庞籍所识破,当场扣留了李文贵,命部将狄青等将计就计一举击败了西夏军队,使元昊的阴谋未能得逞,反而吃了大亏。
经过长期的较量和庞籍的苦心经营,使元昊感到疲惫不堪,打算与宋讲和,可又不愿先提,后来通过辽国转述了议和之意,时为庆历三年(1043)。国力空虚的北宋王朝正求之不得,于是仁宗皇帝密诏庞籍马上遣使与西夏议和。但庞籍则认为议和之事应让西夏先提,如宋廷先遣使议和,这意味着宋朝的软弱无能,元昊就会更加傲慢,这样对谈判不利。因此,庞籍冒死抗旨,并不遣使,而只把以前所扣下的李文贵放回,对他说:“西夏历来称臣于大宋,而你们这些无知的官员却无故地拥君称帝,自高自大,以至宋夏战争不断。我大宋富有四海,虽然几次失利,但无损于大局,而你们一旦兵败,整个国家也就完了。你回去告诉元昊,叫他降帝号而称臣,归服大宋,那么朝廷必定给西夏以优厚的赏赐”。
不久西夏遣使来宋营,提出以小国视大国之礼待宋,元昊仍称帝,当时仁宗欲委屈求全。但庞籍再次抗旨,决不让步,当年议和未成。第二年元昊又遣使上书宋廷,欲以子事父之礼来代替臣事君之礼。这时庞籍分析了整个形势,对仁宗说:“宋夏边境久未通市,现西夏粮食非常紧缺,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其国内怨声载道,此时正是迫使元昊称臣的好时机。另外,在他所求的物资上,也应尽量裁减,只有确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稍微许之。仁宗一一听从,在庞籍的精心策划下,于庆历四年(1044)终于迫使元昊取消帝号,俯首称臣,由宋廷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从此西北边疆得到了安定。
                        (四)裁兵选将平岭南
    元昊的臣服,西北的安定,仁宗皇帝十分佩服庞籍的智谋。庆历五年(1045)提升庞籍为枢密院副使。由于庞籍文武兼备,管理和治军有方,皇佑元年(1049)又被提升为枢密使(相当现在的军委主席)。庞籍一上任就向仁宗献策说:“现国家内忧外患,又值灾荒,以至军费开支不足,应尽快裁汰老弱兵员,以省军费”。仁宗依庞籍之策,于皇佑二年(1050)下诏:“凡五十岁以上及身材矮小者一律免为平民,回家务农”。此诏一下许多大臣极力反对,边将李诏亮等认为:“边疆仍有隐患,不宜裁兵;那些老弱兵员不愿回家,如被裁汰必然聚而为盗,后患无穷”。仁宗听后,心被动摇。庞籍力谏仁宗说:“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兵精,而不是兵多;被汰冗兵如真成盗贼,臣愿以死来承担这个责任”。结果,士兵在接受拣汰时皆缩颈曲腰,,诈为矮小,都希望被裁汰,早日回家。这样一次就顺利裁汰了六万多冗兵,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资金,百姓负担也大为减轻。因此,仁宗皇帝更加信任庞籍,皇佑三年(1051)庞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按照宋朝规矩,应设左右两位丞相,以便相互监督。而此时仁宗却打破常规,只让庞籍一人担任宰相,如此信任,在宋代实属少有。
    随着庞籍的步步登高,他的部将狄青也跟着节节上升,皇佑四年(1052)狄青升为枢密院副使。当时广南依智高叛军正猖狂的攻城掠地,并不断向北侵犯,朝廷几次派兵讨伐,都败北而归,这使仁宗忧虑不安。此时庞籍奏道:“曾为臣部将的狄青勇猛善战,智可平南”。仁宗准奏,即命狄青平南,并派一亲信文臣作副职,分掌兵权,制约武将,这也是宋朝的惯例。庞籍则出班奏道:“以前的几次征讨失败,并非大将无才,而是大将权轻,受那些不懂军事的文臣制约而造成的。依臣之见,此次讨贼应让狄青独掌兵权挂帅出征”。谏官韩绛等奏道:“狄青一介武夫,不应独任,本朝制度不能违反”。庞籍又奏道“狄青出身于低级士兵,面部刺字,本来一些文臣就瞧不起他。如果再派文臣监军,那么这位文臣必然轻视狄青,使狄青的号令不能施行,这岂不又要重蹈覆辙吗?若文臣副之,号令不一,不如不遣”。在庞籍的执意坚持下,于是仁宗下诏:“岭南战事一律归狄青统一指挥”。狄青奉旨率军南征,第二年(1053)正月抵达岭南,首先严惩了以前违反军令和临阵逃脱的将士,然后指挥大军向叛军展开全面进攻。由于狄青指挥得当,号令统一,上下一致,宋军势如破竹,彻底消灭了侬智高叛军。捷报传来,仁宗大喜,对庞籍说:“此次征南的胜利,首功应归爱卿啊”!
    狄青得胜回朝,仁宗欲提他为枢密使。庞籍等许多大臣则认为位不相宜,建议效法太祖皇帝对慕容延钊和曹彬那样用加爵;赐金的方式来褒奖狄青。参知政事梁适奏道:“过去王则谋反,文彦慱率兵平定,得胜回朝后升任宰相,今狄青平定岭南升任枢密使有何不可”?庞籍奏道:“文彦博原任参知政事,相位有缺,依次补任是顺理成章。现任枢密使高若讷并无过错,朝廷怎能随意罢免;狄青虽有大将之才,但缺乏相才,枢密使之职应具备将相全才。前次狄青被提为枢密副使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臣不愿让狄青任枢密使,不仅为国家珍惜名位,更想保全狄青的功名,使狄青免受众议。仁宗很赞赏庞籍的深谋远虑。于是下诏封狄青为护国节度使、河中尹、加检校太傅,其诸子也都超迁数级,赏赐金帛甚厚。
可梁适认为这样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为,如果让高若讷继续任枢密使,以后宰相有缺就要由高若讷补任,轮不到自己。若狄青任枢密使,一介武夫,不可能拜相。于是他暗地活动,将实情密告狄青,并到处扇动武将自讼。仁宗天天耳闻其事,不能不有所顾虑,结果又提升狄青为枢密使。后来,一些嫉妒狄青的人到处诽谤、造谣、陷害狄青。致使狄青任职不足四年,于嘉佑元年(1056)就被罢免,应验了庞籍的预言,第二年狄青就忧郁而死,年仅五十岁。
                         (五)忧国忧民尽忠魂
    庞籍秉性公忠,敢于直谏,难免得罪了许多大臣。皇佑五年(1053)下半年,一些忌恨他的人,借齐州道士赵清贶利用庞籍姐姐家的关系行贿一案,将庞籍牵连进去,恰巧,赵清贶又在刺配途中暴病而死,而他们则无中生有,诬陷庞籍杀人灭口,仁宗也派人查明,此事确与庞籍无关。但此时的反对派却乘机上串下通左右勾结,抓住小辨子不放,言之不休,仁宗左右为难,不得已只好罢去庞籍相位,第二年让他出知郓州。
庞籍罢相后,仁宗如失左右手之感,一次辽国使臣来见仁宗,要求给辽主一批御器。这有关宋辽两国关系的大事,最好能达到既不失宋廷尊严,又能使两国关系保持和好。仁宗询问左右大臣有何良策,可众大臣面面相观,形如哑巴。仁宗叹道:“你们这些大臣平时为一点小事都要争执不休,关键时刻却无一人出来献策,你们想想有谁像庞籍那样能断大事啊”?因此,深悔当初罢相之举。于是,在至和二年(1055)南郊大赦时,加封庞籍为,观文殿大学士、拜昭德军节度使,改知并州,并厚加赏赐。庞籍从郓州至并州,路过京师开封时,仁宗皇帝特地召见他。君臣共叙离别之情后,仁宗问庞籍道:“朕今任用文彦博和富弼为相,你以为如何”。庞籍答道:“文、富二人是目前最佳的宰相人选,用文、富为相是万民之幸”。仁宗又说:“很多人称赞富弼是位贤相,而说文彦博私心较重”。庞籍回答说:“文彦博曾与臣一起执掌中书,臣再了解他,其实他并无什么私心,都是那些被他得罪过的人故意诬陷他。前次文彦博就是被这些人诽谤而罢相的。至于富弼以前只任过枢密副使,从未掌过大权,更未办过大事,也就没机会得罪士大夫,所以,无人反对他。目前还有许多人想图私利,趁机讨好他。但以后,富弼若秉公办事,这些人得不到好处,到那时他们又要诽谤富弼了,这是必然的,请陛下以后多加深察”。接着庞籍又向仁宗提出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建策,而自已个人委屈却只字未提,对现任宰相也没有半点妒忌,而且对他们作了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评沦。庞籍的高风亮节和愽大胸怀使仁宗赞叹不已。
    嘉佑元年(1056)仁宗久病不愈,当时仁宗尚无皇子,一旦病逝,而继嗣无着,将会引起内乱,后果不堪没想,朝野内外无不为之忧惧,四方人心骚动。但满朝大臣又不敢言及此事,因仁宗皇帝年仅四十七岁,完全有可能再出皇子。这时又是庞籍挺身而出,冒死上书仁宗说:“近来陛下皇子相继夭折,东宫太子位虑,。而立太子以继大统《礼》有明文。愿陛下深思祖宗大业后继统绪的重要性,应尽快从宗室中选拔贤能者作为皇储,圣上制命一出,则天下安定…”。庞籍的上书,言辞恳切,忧国忧民,仁宗为此感动。不久,即依庞籍之策选择濮安王赵允让第三十二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为皇子,使民心得以安定。
此后,仁宗欲迁庞籍为尚书左丞,但庞籍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恐负圣恩,坚辞不就,并接连上书求退。仁宗无奈,加封庞籍为颖国公;赐以太子太保致仕(退休)。因庞籍一生为官清正,不贪财利,家产微几。而他家的各类书籍可用船装车载,其本人也堪称饱学之士。所以当时百姓都称他:“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这也是对他一生的盖棺定论。嘉佑八年(1063)三月,一代贤相-庞籍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当时仁宗卧病在床,得知庞籍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立即遣使前往吊念,追赠庞籍,司空兼侍中;谥号“庄敏”。后由著名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北宋名相司马光为庞籍撰写《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以后,庞籍之子庞元英官至朝散大夫,所著《文昌杂录》,证宋史之舛漏。庞籍之孙,庞恭孙任涪州知府,以开边为己任,政绩卓著,后官至徽猷阁侍制,直学土。
                         (六)辅国谋臣标青史
    至此,庞泮的“宋相德业尤辉煌”得以证实。而一些戏剧、小说为了引人入胜达到它宣传讽谕之目的,竟颠倒历史,故弄玄虚,把一代贤相、辅国谋臣-庞籍,分别以庞洪、庞吉等名进行歪曲、诽谤、诬蔑实在荒唐之极。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宋史演史》的作者,蔡东藩先生针对一些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宋代小说,作了深刻的批评和指责,他说:“宋代小说,亦不一而足,大约荒唐者多,确凿者少,。龙虎争雄,并无其事;狸猫换主,尤属子虚。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岳氏后人,未闻朝中选帅;金邦太子,曷尝胯下丧身?种种谬谈,不胜枚举。而后世则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为问先民之辑诸书者,亦何苦为此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乎”?
事实胜于雄辨,谎言不攻自破,是非功过终有公沦。敏而好谋,果而不惑的贫宰相庞籍和诸葛亮、刘伯温等五十六位辅国谋臣,现已被载入《中国历代谋士》史书。庞籍的“文臣副之,号令不一”的正确论断也被修进《二十四史》名人言行类编。

 

                                一九九六年秋

                                                浙江天台庞金福

 

中华庞氏网--

弘扬庞氏文化,

传承先祖精神;

寻根联谊互助,

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轩辕氏网新闻】抔土寄酬祖脉情
>>燕氏古代名人录(公元前1045——公元前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