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民居 鄂东金凤凰

    中华祝氏网 2011年11月14日 湖北


明清古民居 鄂东金凤凰
——记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


巍巍大别山下,清清滠水河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湖北省十大发现之一,被誉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湖北省最美丽的村庄。
这里居住的都是祝氏后裔。据祝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贰年,他们的祖先延龄公千里跋涉,历尽艰辛,从江西来此定居。历600余载,生生不息,至今绵延23世。分支至河南省新县、光山、固始、罗山;陕西商洛;武汉黄陂,湖北大悟等地,总人口近万人。
祝家楼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大别山余脉凤凰山,面向汉水支流滠水河。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建筑,有红色的革命遗址,有原生态的森林植被。集古色、红色、绿色于一体,交相辉映,犹于五彩斑斓的画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古民居祝家楼座东向西,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村落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后有座山——凤凰山,前有案山——栗林岗,面有朝山——荡马岭。南北群山怀抱,山溪流淌,周边茂林修竹,古树参天。门前铺就石板古道,门前塘称之为“月池”。由于村落依山就势,后高前低,雨水自然汇集到“月池”,解决防火、洗涤、灌溉用水,同时丰富了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的传统理念。
——走进祝家楼,映入眼帘的就是古老的民居建筑和参天的古树。村落门前处处显示着历史印迹。高大的门楼炫耀着家族的辉煌;
巨大的条石基础和砖墙、精美的石刻和彩绘展示着先人的智慧和荣光;静静蹲着的上马石,显示着祖先的尊贵;“爱吾廊”里似乎传出“三字经”的吟唱。
——宏伟的古民居村落至明末清初始成规模。整个建筑群体分别由5条并列巷道构成,巷道幽深,巷巷相连;巷道石板铺成,门户错落有致,门楼呈双吞口形状。其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叹为观止。几米长的石条砌成一线;厚实的青砖墙体经数百年的风雨浸蚀,依然完好无损,焕发着斑斓的青光;屋面小青瓦,屋顶封火墙;高高的屋脊飞檐、兽头林立,审视着岁月的苍桑。
——每条巷道里入住9至11户居民。入室为天井,天井均用石条砌成。步入正室,地面用三合土铺就;房间大多用木质屏风、鼓皮、隔扇分隔;支撑屋顶的是大小龙门架、抬梁架、八字架;架下木阁楼,木楼前后贯通,左右相连;堂屋里摆上旧木家具,满屋里浸透着古色古香。
——村南建有一座高大壮观的祝氏祠堂——“太原家庙”。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经道光、同治两次维修,仍破坏殆尽,2011年,第三次维修,得以恢复原貌。
有《祠堂记》单述了历史变迁中的祠堂:(注:请根据影像需要,摘选内容)
“昔曰:庙者,貌也。族氏宗祠乃家庙家貌,貌祖宗之神灵魂魄,貌族人之孝悌精神。固,庙必立,貌长存也。
清乾隆年间,依朝庭定制,祝氏建宗祠“太原家庙”。初,浑朴无华;至道光年维修,增色;同治年再修,增辉,宗祠古色古香,一应俱佳,乃祝氏之骄也。
然,家庙历三百载,经战火之难,遭动乱之劫,祭器俱损,神设全无,昔日荣光不再,惊悚满目苍痍;神灵棲息无所,合族展拜无地。呜呼!惜哉!此族人之痛也。
幸祖宗灵佑,根基稳固,故迹犹存,不至神庙洇殁,乃家族之庆也。
辛卯年,国运昌盛,重古朴民风;家族和兴,尚兴复之路,修葺家庙乃天时地利人和也。族中老幼尊卑,协力同心,重修宗祠,恢复旧制,彰祖宗之德,聚合族之心,共祈祖德绵长,宗枝衍盛之愿也。
盛典之日,欣曰:逢盛世,葺家庙,追根溯本,意在光宗耀祖;勤耕读,识礼义,饮水思源,方为孝子贤孙。
时,辛卯年霜降(公元2011年)。
后裔第二十一世孙祝先满拜撰”

祝家楼村古民居向人民展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
1929年,这里最早成立了“黄安县七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机关由河南省经扶(现新县)迁至祝家楼村办公。原址保存完好,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1930年夏,红军医院驻扎在祝家楼。据《红安革命史》记载,红军医院接受医治前线伤残战士达200多人次。
村落门前的“月池”边安放着一块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大石板。它是一黄姓姑娘嫁到祝楼的陪嫁石,老人们讲起来满是得意与神伤。得意的是当时家族的辉煌;伤感的是这块大石上曾洗涤过红军伤员带血的绷带、纱布和衣衫;原本青色的石块由于鲜血的浸染而泛出殷红的光。
抗日战争时期,祝家楼村人民同仇敌忾,坚持与日寇作斗争,多次配合新四军实施反扫荡。至今,村后山上还留有与日军作战的工事遗迹。
在祝家楼的墙壁上保留着刘邓大军南下的宣传标语:“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共产党不拉丁,不拉夫!”。
祝家楼村民在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红安祝氏家族的后裔有81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红安县革命烈士墙上永远铭刻着他们的英名。幸存的祝永年、祝永兴则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将军。
解放后,历次大的运动都印迹在古民居的墙头上,人民公社、大食堂、农业学大寨和文革的创伤随处可见。祝家楼不仅仅是古民居,还是一部近代革命的红色史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祝家楼的一山一水都透着灵气,一石一木都具有神奇。
——村后的凤凰山,其山脉犹于展翅南飞的凤凰而得名。山上森林茂盛,灌木丛生,奇花异草比比皆是。山涧溪水潺潺,林中鸟语蝉鸣。春天,兰花幽香,这里是绿色的海洋;秋天,层林尽染,枫叶飘红,山,成了火的凤凰!
——山上有观音石。祝氏家谱有《观音石记》:“……祝氏竹林别墅其西南有石,巍然耸立,高数丈许,围可一席,左右翠竹苍松,奇葩嘉植,佳致天成……曰:观音石。”村民们对观音石顶礼膜拜,他们有着更美好的传说:紫气东来,观音菩萨西天向佛,途经此地,在这块状于圆椅的大石上休憩,沉浸于美妙山水,七七四十九天后方依依西去。以此,名“观音石”。每逢雨前,石上雾气缭绕;雨过天晴,则一碧如洗,严然是村民的晴雨表,于是,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离观音石百米,有马鞍石。状如马鞍,上刻图文,不明就里。傍卧一石,上刻图案,人曰:七星护宅图。上有北斗七星,水流走向,十二生肖。站立石旁,使人充满无尽的遐想。
——村前案山栗林岗,南北走向,长约八百米,北高南低,犹于匍匐前行,逆水而上的蚌王。山上长满高大的乔木,树根盘根错节。神奇的是,山的西面裸露出一线褐红色石埂,就像蛤蚌张开蚌壳吐出的鲜嫩的蚌肉。于是他有了一个美妙的名字——“蚌王吐肉”
——蚌王是离不开水的,栗林岗前一条小河轻轻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水中一巨石。《印子石记》中曰:“……溪中水落石出,突怒偃蹇,争为奇状。……大石平如砥,方如棹,围可坐七八人。时有樵童牧登,相与盘桓,围棋其上。像其形,群呼为‘印子石’”。
——村前朝山与“蚌王吐肉”隔河相映,连绵十几里,山顶平缓。昔日祝氏家族鼎盛辉煌时,她的主人骑着高头大马在山顶驰骋。山,就成了“荡马岭”,其名沿用至今。

祝氏的祖先早就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伴,更精于锦上添花。
在风景如画的村落北面,有一块风水宝地——“金线吊葫芦”,清道光年间,祝氏的先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花园——“菊芳园”,又名“三余别墅”。谱中有诗曰:筑起花园傍翠楼,百般红紫豁双眸。幽情愿与花同住,结座茅庐最上头。花园既是休闲场所,也是儿童读书的地方。花园占地30多亩。园内亭台楼阁。“亦快亭”、凝香阁、戏楼、书院错落有致;园中有金鱼池,遍栽奇花异草、名贵苗木。犹以菊花为最,有诗赞园中白菊:“东篱素菊最芬芳,不爱铅华爱淡妆。只为五更霜气重,傲霜赢得一身霜。”
花园历百余年,至“文革”毁坏殆尽,现只能从谱书图画上看到她的风采。在花园的遗址上,仅存两棵硕大的石兰仍顽强的生长,她绿荫如盖,昂首挺立,俯视着芸芸众生,村民把她视为神树。据村中长老记忆,两棵石兰近几十年只开过两次花。1995年,村里出了个高考状元(全县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现移民加拿大),古树鲜花怒放;2011年,时逢祠堂维修,花开二度。或许是巧合,或许是自然现象,但村民祈盼兴旺发达的心,是那么的美好!
在祠堂西南有“竹林别墅”遗址。祝氏第十六代孙祝醉堂曰:“吾之家塾基址非不广也,而嚣尘未涤;栋宇非不新也,而喧哗犹未净。爰于村东北隅构一室,曰别墅。效王摩诘辋川故事,塾师赵君松亭矣,君等有竹林七贤之乐,因增名‘竹林别墅’”。由此知,先人为求一清净处所而修身养性也。主人作诗曰:“琴棋为伴月为邻,槃涧应多未了因。廊庙林泉同一致,任他笑说是山人”。
红安县委、县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把祝家楼古民居的挖掘、开发、利用列入项目。我们相信,在盛世乾坤,祝家楼必定重放光彩!

祝先满
2011年11月1日

 


分享按钮>>湖南燕氏宗亲联谊分会热烈庆贺会长燕小章双喜盈门
>>平南赵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