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太始祖比干公

    中华林氏网 2012年9月7日 万家姓


比干公是殷商少师(亚相),为林氏太始祖,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忠烈为国的尽节精神,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清程大中《国书逸笺》引《孟子集记》云:“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比,今山东淄博一带。帝乙、箕子、比干皆殷商王文丁之子,黄帝三十三世孙。比干生于商康丁十三年(公元前1124年夏历四月四日),卒于商帝辛十七年(公元前106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说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享年63岁。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头脑敏锐,深明时势,有很强的政治抱负。按商朝继位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二十多岁就身为少师,既是皇室最高政务官,又是王子。既是辅佐哥哥商王帝乙的元老,又是后来教抚、扶助幼主侄儿帝辛的重臣。帝乙死后,帝辛登基为王,即纣王。比干牢记帝乙要他用心辅佐纣王的嘱托,为巩固殷朝的统治费尽了心血。他说“千金岂其吾珍兮,皇舆实余所钟。”皇舆是指社稷、版图而言。比干不为钱财所动,全力用在社稷之上,希望纣王成为贤明有作为的英主。
纣王在位的前十年,比干作为王叔和顾命大臣,受到了纣王的尊敬和重用。比干也为扶助纣王立下了卓著功勋。商代是一个方国联盟的王朝,封有36镇诸侯,160个小邦之国。他们均向商朝称臣,一年两次来殷都朝拜进贡。四下蛮夷也皆服纣王所管。朝威所至,东连大海,西望秦川,南慑九溪,北通沙沱。正如《史记?殷本记》所说的:“诸侯毕服”。后来“东夷叛之”,纣王接受比干的意见,亲自出征,平服徐夷,取得胜利。接着派一支小部队示威有苏,使有苏氏按时进贡。东夷征伐和有苏示威,与比干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有着重要关系。比干对纣王明确指出:臣服我们的外邦小国的地位不容有一点改变,必须保持商朝的版图不被削弱,保持商朝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被损害。纣王很佩服比干深谋远虑。外患平息,比干拟以集中国力,发展农牧,减轻赋税,整顿武备,把帝辛王朝治理得像武丁中兴那样强盛,不幸的是,纣王在歌舞升平中走向了堕落。认为自己羽翼已丰,办什么事都有恃无恐,不需要比干这班老臣管束了。他变成酒色狂徒,暴虐无道。《史记?殷本记》记述说:“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奸酒淫乐,嬖于妇人”,“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在这种情况下,比干多次向纣王讲述先王创业之艰辛,以及为政要行仁爱民,“修政行德”的道理。希望纣王能像太甲帝一样,洗心易行,保住殷商基业。可悲的是,纣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日甚一日。一方面大兴土木,扩建离宫别馆,楼台亭榭,酒池肉林;一方面杀九侯,脯鄂侯,囚西伯。他疏贤臣,亲小人,任用奸利善谀的费仲和恶来,极尽倒行逆施之事。出现了“殷人弗亲,诸侯益疏”,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的局面。比干见微子逃走了,太师箕子也佯狂为奴,非常痛切地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一连三天犯颜直谏纣王。纣王问:“何以自恃?”比干说:“修善行仁,以义自恃。”纣王愤怒地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窃,信诸?”随后杀比干于“摘星台上”,并剖腹摘心。比干壮烈殉国的次年,姬发大举伐纣。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中,纣王兵败。纣王遂逃入朝歌城内,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
比干葬于朝歌南二十五里的王畿上,经历代地域沿革,现属卫辉市辖区,在卫辉市北十五里的比干庙村。历代开明帝王,从周武王,魏孝文帝,直到清康熙、乾隆,都将比干的“犯颜直谏”看成是“忠君爱国”的典范,称谓“谏臣极则”。他们知道象比干这样的忠臣,对国家的兴亡多么重要。所以周武王封比干墓,魏孝文帝首建比干庙,唐太宗追赠太师,谥号“忠烈公”。唐翰林院大学士右拾遗李白,在《少师比干公墓庙碑铭》中评价比干说:“剖心非痛,亡殷为病,公之忠烈,其若是焉!”,“当公之存也,仍羁彼西土(指姬昌、姬发),及公之丧,乃观兵于孟津。存亡殷系,岂不重哉!”
历代将相文人,凡正直爱国爱民者,无不以比干的“忠谏殉国”为榜样。孔子、屈原、朱熹、岳飞、文天祥,都对比干十分崇敬。明嘉靖时卫辉同知通政司右参议裴骞,在《重修太师殷比干墓碑记》中说:“万世为臣者,若欲尽忠死节,当以比干为宗师。”比干不仅仅是一位忠君者,也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力图改善朝政的政治家,是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


分享按钮>>林则徐的"十无益”
>>福建泉州浔江青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