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裘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崇仁义门裘氏千年记事(四) 已阅:1968 / 回复:0(楼主)

崇仁义门裘氏千年记事(四)

嘉庆二十四年(1819),由第二十世孙裘佩岳倡议捐建长善大桥。次年动工。道光二年(1822)竣工,历三年有余。裘佩岳因劳瘁过度,致疾身亡。长善桥以石为桥墩,分为十洞。每洞架五条石梁,宽七尺,长二十六丈。桥东岸彻石为长堤。堤上建有东狱庙、桥头庵、土谷祠(神像酷公似裘佩岳),庙左建有茶亭。
嘉庆二十五年(1820),旱魃为虐,瘟疫横肆,哀鸿遍野。裘北轩倾囷倒廪赈灾。医生裘发琏出米数千斤赈灾,又免费为病人医治。
是年,第二十世孙裘巽(号樵溪,儒林郎、奉直大夫、贡生加州同)、裘应豹、裘庆富等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十)。
嘉庆二十五年至光绪三年(1820——1877),裘善为(号品斋)举为乡宾。在村西建造水磨。一日砻谷数十石,方便一乡。
道光三年(1823),东嶽庙建成,开光迎神。十月初四,长善大桥落成庆典。
道光三年(1823),第二十一世孙秉遐、第二十二世孙显缙等续修敦睦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四)。
道光七年(1832),第二十一世孙裘怡芬(号乡山,敕授修职郎,任海宁州训导)受县令李果亭之聘,主修嵊县志。
道光十二年(1832),饥荒,隆冬大雪经旬不霁,米价暴涨,穷人乞丐多冻僵。裘凤辉、裘发琏倡议合族同舟共济,捐款捐米,赈救灾民。裘岐生、裘晋生等人施舍棉衣无数,开设粥厂,救活人众。次年,又值班饥荒,族人出米周济。
道光二十年(1840),清政府开海禁后,第二十二世孙裘源成(字垣溥,国子监典籍)召集富商茶茧两大宗自收自销,大获嬴余。
道光二十六年、廿七年、三十年(1846、1847、1850),大旱,瘟疫蔓延。裘省成集长者发动赈灾自救。自己出谷两万六千斤,赈济灾民。裘棣园、裘济川等多次开仓赈灾。
道光二十九年(1849),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十一)。
咸丰二年(1852),全县饥荒。裘氏家族集捐赈卹,救活甚众。
咸丰四年(1854),裘兆彪(字世福,举人),长子(副贡),曾孙大彭(举人)、大章(副贡)、大川(恩贡),玄孙寿颐(举人),一门科第蝉联。载省志。
咸丰五年(1855),第二十二世孙显祖等敦睦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五)。
咸丰六年(1856),裘文钜精通中医,制药疗病多奇效。不论贫富,概不受资。恩泽乡里。采访录入《浙江通志》。
咸丰七年(1857)冬,东镇庙茶亭建成。右侧建邮亭,楼上供文昌帝魁星神像。
咸丰十年(1860)后,第二十三世孙裘亦樵(五品衔、奉直大夫,工绘画)设官行,代办洋商收茧,运往墨西哥,获利外国银元数十万元。同治九年(1870),经管保婴局,二戴书院壁画多出自他的手笔。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初二,有三千多太平军诈称清兵,穿村而过。十月六日,太平军大队进村寨(行两昼夜不绝)。阅月,太平军撒寨进城。次年十月初五,太平军撒退。
同治二年(1863),瘟疫。家无宿粮,肤如菜色,垂殍者数千。贷粟赈灾,数旬不懈。
同治九年(1870),裘佩文、裘岐生和金禄甫等在崇仁创办茧灶。收茧烘干外销,茧价提高,桑农收入增加。嵊茧名冠两浙,“越茧甲天下”。
同治十二年(1873)溪滩常闹水患。第二十四世孙裘寿椿兄弟集资买下沿溪数亩土地,筑堤防洪。
光绪二年(1876),续修敦睦堂《崇仁义门裘氏家谱》(六)。
光绪八年(1882),续修敦叙堂《崇仁义门裘氏宗谱》(十二)。
是年,祖传瑰宝锦轴题志集先后珍藏五百六十年至一千二百余年,巳有虫蠹霉变。族人聘高手临摹,将原有锦轴题志、绘像等,制成十八帧140×46平方厘米的板纸质题志集。
是年,增设培士田(比道光年间有增加)。凡每科本族新老文武举人进京给会试路费四十千文至六十千文,恩、拔、副、岁、优贡生赴京朝考给路费六十千文。二者又另给祭始祖礼钱三十千文。
光绪十四年(1888),合邑大饥。裘渊如首出千金赈灾。(待续)


作者:122889 (2009/5/28 7:35:5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裘氏论坛  执行时间:1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